激光武器突破天花板,国产晶体领跑全球, LY-1舰载激光硬核实力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23:40 4

摘要:那一天,合肥物质研究院宣布成功制备出60毫米的西加倍晶体棒,每平方厘米能够承受高达550兆瓦的激光强度。

要说最近几年让人眼前一亮的“大国重器”,激光武器绝对算是其中之一。

2025年夏天,一项看似不起眼的科研突破,悄然改变了全球激光武器的格局。

那一天,合肥物质研究院宣布成功制备出60毫米的西加倍晶体棒,每平方厘米能够承受高达550兆瓦的激光强度。

这项技术到底有多重要?它相当于把现有激光武器的能力提升了一千倍!

想象一下,如果原本几百千瓦的激光只能打50公里,现在几百兆瓦的激光,射程能扩展到五万公里,直接覆盖地球和近地太空,连卫星都能打下来。

其实,激光武器一直以来都像是科幻片里的“神器”。

有些人会觉得,现实里激光只能用来打无人机,天气一变差就失灵,远远达不到影视作品里那种“秒天秒地”的效果。

但事实是,我国早已把激光武器用在了实战中,比如出口沙特的激光防御系统,就能在10公里内精准击毁无人机,二十一发二十一中,这种成绩放眼全球也属罕见。

说回到九三阅兵,LY-1舰载激光武器的首次公开亮相,一时间引发了大量关注。

大家除了惊叹于它的造型前卫外,更好奇“LY”到底指的是什么,有人说是“燎原”,有人猜“猎鹰”,还有人觉得“龙眼”最带感,毕竟神龙吐息、王之灭世的气势,和激光武器的强大威力还真有几分相像。

“光之利刃”这几个字也被网友们玩出了花样。有人甚至用方言解读,笑点十足。

不过,大家对激光武器的争议也不小:现实中,激光武器到底牛到什么程度?是不是遇到雾霾、下雨,射程就大打折扣?

有没有可能像新闻里说的那样,未来能保护我们的太空安全,甚至一举改变海战和太空攻防的规则?

这些问题,其实都和激光武器的技术核心息息相关。

首先,激光武器能这么厉害,离不开背后的材料科技。激光发射的原理是用高能激光束烧蚀目标,光速传播,几乎没有逃脱可能。

但真正决定激光武器强弱的,是激光发射器的类型和核心材料。

目前主流有化学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三种。

其中固体激光器因体积小、效率高、散热好、可靠性强,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路线。

但固体激光器的瓶颈在于晶体本身,晶体承受不住高功率的话,激光就无法增强。

合肥的西加倍晶体一问世,这个难题瞬间被突破。技术一飞跃,应用场景立马丰富起来。

比如说,激光武器在大气层内确实会被云雾、雨雪影响,射程有限,但进入太空后,激光几乎没有衰减。

想象一下,如果我国把激光武器部署到近地轨道,不仅能随时反制敌方卫星,还能拦截洲际导弹。

洲际导弹的核威慑力要是被削弱,人类和平的天平也许就会多出一份保障。

再说到我国激光产业的底气。为什么我国激光科研能取得这么大成绩?

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强大的民用市场。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激光应用市场,从激光焊接、激光雷达、到三维打印,激光早已渗透到工业制造的方方面面。

中低端激光器产品完全实现国产化,高端光纤激光器国产率也在逐年提升。

甚至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目前全球只有我国能做出来。

正是这些民用领域的厚积薄发,为激光武器的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基础。

可有些人又会问,既然民用激光技术这么强,为什么EUV光刻机我们却还没拿下?

其实,EUV光刻机的难点不在激光本身,而在于极紫外波段的高端光学元件,尤其是反射镜的制造。

这也不是无法攻克的难题。我国在激光材料、核心元器件上的积累,正在逐步渗透到EUV光刻机领域,未来实现技术突围只是时间问题。

回头看,美苏当年太空争霸,其实就是技术体系之争。

谁能把核心技术做大做强,谁就能不断降低成本、持续创新。

未来可期,激光武器还将继续重塑全球攻防格局。

来源:财经婉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