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思考?这是一个古老而现实的话题。在我们身边,许多人常常陷入“想不清、说不明、写不出”的困局。樊荣强在《神经》一书中提出的“发现介质”工具,则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方法论。
樊荣强在《神经》一书中提出的“发现介质”工具
文/谭维希
如何思考?这是一个古老而现实的话题。在我们身边,许多人常常陷入“想不清、说不明、写不出”的困局。樊荣强在《神经》一书中提出的“发现介质”工具,则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方法论。
在“元思维书友交流群里,樊荣强与读者宝哥就“发现介质”展开了一段简短的对话,透过他们关于“学习与快乐”“努力与成功”的对话,我们能清晰窥见这一工具的价值内核与实践力量。
一、“发现介质”:定义与本质——连接割裂认知的思维纽带
“介质”本是物理学术语,指传播波的物质或物质系统(如空气是声波的介质)。樊荣强将其迁移至思维领域,定义为连接两个潜在关联物的“中间变量”或“逻辑桥梁”。它的本质是对事物间隐性关系的挖掘与显性化,让原本模糊的关联变得清晰可推导。
以对话中的“学习”与“快乐”为例,二者并非天然绑定——有人视学习为苦役,有人视其为乐事。这其中的差异,就源于“介质”的存在与否。当“好奇心的满足”“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学习目标的达成”成为介质时,“学习→介质→快乐”的逻辑链便完整闭合;反之,若介质是“成绩不佳的挫败感”“老师的厌弃”“课程的无趣”,则会导向“学习→介质→不快乐”的结果。由此可见,介质是思维的“粘合剂”,没有它,两个关联物就会如散沙般无法形成有意义的认知结构。
元思维对话交流
二、“发现介质”的思维价值:从混沌到清晰的认知升维
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人们的思维常处于“点状认知”的混沌状态——只看到孤立的现象,却无法理解现象间的联系。“发现介质”的工具价值,正体现于它能推动认知从混沌点状向清晰网状升维。
(一)打破“想当然”的思维惰性
生活中,我们常对事物的关联“想当然”。比如默认“努力就会成功”,却忽视了“方向”这个关键介质。樊荣强以“方向不对,努力白费”点破迷局,让人们意识到:缺乏对介质的审视,思维就会陷入“线性假设”的陷阱。“发现介质”要求我们主动追问“为什么A能导致B?中间缺了什么?”,这种追问本质是对思维惰性的对抗,迫使大脑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解构”。
(二)构建“可推导”的逻辑闭环
写作、表达、决策的核心是逻辑的自洽性。当我们能精准找到介质时,就能构建起“因→介质→果”的逻辑闭环。以写作场景为例,若要论证“阅读能提升人生格局”,直接说“阅读多了格局就大了”会显得苍白。但如果引入“认知边界的拓展”“多元视角的接纳”“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作为介质,逻辑就会变得扎实:阅读→拓展认知边界→接纳多元视角→养成批判性思维→提升人生格局。介质让逻辑从“断言”变成“可推导的链条”,这是说服他人、说服自己的关键。
(三)拓展“多维度”的思维空间
同一对关联物,介质可能是多元的,这意味着思维可以向不同维度延伸。回到“学习与快乐”的话题,除了“好奇心、自主获取、目标达成”,还可以有“同伴的正向激励”“知识应用的即时反馈”等介质。发现介质的过程,也是思维发散与收敛的过程——先发散寻找所有可能的介质,再收敛筛选最核心的介质。这种思维训练,能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跳出“非黑即白”的狭隘,拥有更立体的认知视角。
三、“发现介质”的实践路径:从对话案例看工具的落地性
樊荣强的教学智慧,体现在他将抽象工具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步骤。从他与宝哥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发现介质”的三大实践路径:
(一)反常识追问:从习以为常中找破绽
“学习就该快乐吗?”“努力就该成功吗?”这类反常识追问,是发现介质的起点。当我们对“约定俗成”的关联提出质疑时,介质的存在感就会凸显。就像樊荣强引导宝哥思考“为什么有人学习不快乐”,本质是让他意识到“学习→快乐”的关联并非必然,进而倒逼他去寻找中间的变量。这种追问的底层逻辑是“怀疑精神”——对默认关联的怀疑,是思维进阶的第一步。
(二)场景具象化:用具体案例锚定介质
抽象的“介质”容易沦为空洞的概念,而具体场景是让它落地的锚点。樊荣强以“成绩不好、老师讨厌、课程不喜欢”这些具象场景,解释“学习不快乐”的介质;以“方向”解释“努力与成功”的介质,让读者能通过“场景联想”快速理解工具。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列举具体案例→提取共性变量→验证变量合理性”的步骤,让介质从模糊变得具体可感。
(三)多案例迁移:在跨领域应用中深化理解
介质的价值在于其可迁移性。从“学习与快乐”到“努力与成功”,再到写作、职场沟通、问题解决等领域,都能找到介质的身影。比如职场中“付出与回报”的介质可能是“职场价值的匹配度”“领导的认知偏差”;写作中“观点与共鸣”的介质可能是“情感的共通性”“案例的贴近性”。通过多领域的案例迁移,我们能逐渐形成“介质思维”的惯性,让这一工具成为思维工具箱中的常备武器。
四、最后的话:“发现介质”是终身学习者的认知必修课
在这个信息过载但思维贫瘠的时代,樊荣强的“发现介质”工具,不仅是打开思路的钥匙,更是培养深度思考能力的阶梯。它让我们从被动接受关联转向主动构建逻辑,从混沌的思维迷宫走向清晰的认知图谱。
对于学习者而言,掌握“发现介质”,意味着在知识的海洋中拥有了“锚定关联”的罗盘;对于创作者而言,它是让文字从干瘪到丰满的骨架;对于决策者而言,它是规避想当然陷阱的防护网。正如樊荣强在对话中所展现的教学智慧,这一工具的魅力在于它的可学习性与可操作性——它不是天才的思维专利,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通过训练掌握的思维技能。
在终身学习与认知升级的道路上,“发现介质”值得成为每个人的认知必修课。当我们能敏锐地捕捉到事物间的“中间变量”,并能清晰地构建其逻辑链条时,我们便真正拥有了穿透现象、直抵本质的思维力量。
来源:樊荣强口才与写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