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在视频中称,377的乱象又来了,这次不止局限于美白功效,又摇身一变涉及防晒喷雾这类产品(更是有全网热销100W+产品)涉嫌虚假宣传,如两个商标套一个防晒特证、产品详情页充斥着大量虚假素材,更甚的是检测此类产品后,结果显示SPF值涉嫌虚标且宣称377却检测不出
明星成分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作者 | 飘 飘
责编 | 高 高
来源 | 聚美丽
近日,明星成分377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以美白出圈的377,被当做防晒喷雾的主要成分,相关产品疑似还涉及套证、虚假宣传等乱象。
对此,巢归研究院科学传播负责人、知乎科普主笔芒奇金在个人视频号、小红书、抖音多个平台发布《?》的相关视频。
他在视频中称,377的乱象又来了,这次不止局限于美白功效,又摇身一变涉及防晒喷雾这类产品(更是有全网热销100W+产品)涉嫌虚假宣传,如两个商标套一个防晒特证、产品详情页充斥着大量虚假素材,更甚的是检测此类产品后,结果显示SPF值涉嫌虚标且宣称377却检测不出任何377成分。
△图源:视频号
聚美丽围绕此次争议中的3大核心问题,访谈了多位行业专家、KOL:
377成分的技术壁垒何在,为何会致使一众白牌不断蜂拥而上模仿及“碰瓷”?
377乱象频发的背后原因,是否对主打377王牌成分的正规军造成不正当竞争?
防晒喷雾这一剂型创新,是否存在搏噱头的嫌疑,技术含金量究竟有多少?
“377防晒喷雾”不含377?
对此,聚美丽第一时间联系了芒奇金,根据回应及视频内容梳理来看,其质疑包括如下5方面:
1、套证违规:麦米琪与海洋主义两个品牌的377防晒喷雾实为同一产品,共享同一生产许可证和注册证,仅商标不同,属于套证行为,违反相关规定;
△图源:某宝详情页,左为海洋主义,右为麦米琪
2、虚假宣传:产品详情页存在大量虚假素材,如宣称“99度暴晒不黑”、“8000多人亲测有效”、“医学院博士联合研发”、迪某热巴推荐、老爸某测推荐等,均无真实依据,仅靠此类素材忽悠消费者并投流销售;
3、防晒效果不达标:多位抖音博主测试发现,该类的防晒喷雾SPF值不达标。因喷雾多为水剂型,要达到合格的SPF防晒效果技术难度大,本身在防晒剂添加量上存在局限;
4、成分添加问题:产品宣称含377(美白成分),但实际未测出或未按标准添加,属于虚假成分宣称,借此前377成分的大牌流量蹭热度;
5、使用场景有限且存在风险:喷雾剂型应用场景较窄,仅适合晒后补涂。若直接对着脸喷,可能导致消费者吸入。其中,主要的一点还是需大量使用才有效,喷雾剂型难以满足用量需求,且使用时需先喷在手上再涂抹,操作不便。
对此,聚美丽记者从国家药监局备案进一步求证后发现,某宝上多款热卖的海洋主义、麦米琪(全网热销100w+)、LILIA377防晒喷雾等,均使用同一个化妆品注册证号:国妆特字20251574。
查询显示,该证号的备案产品为MAIMIOI麦米琪美白抗皱多效隔离防晒喷雾SPF50PA+++,相关功效宣称为祛斑美白、防晒、抗皱和紧致,均经过人体功效评价试验或实验。
△图源:某宝、国家药监局
不过,令人诧异的是,平台上的377防晒喷雾价格亲民,多是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而据芒奇金在视频中透露,针对市面上热门的377防晒喷雾送检专业机构,结果显示麦米琪所售卖的产品无显著377信号。
不仅如此,小红书上包青天测评、小耶测评对多款377防晒喷雾进行防晒力的测评,结果显示SPF数值虚标,完全没有防晒效果。
△图源:视频号、小红书
同时,芒奇金还指出,此类产品的剂型还是喷雾,因剂型与功效技术存在矛盾,通常来说行业人士不建议设计该剂型的防晒产品。
他继续说道:“喷雾以液体形式分散成雾状,若要实现强效功效(如高防晒、强美白)存在技术矛盾。水剂型喷雾难承载高浓度活性成分,若添加大量酒精溶解活性成分又会带来其他问题,仅适合简单补水,故难以满足复杂功效需求,导致不少宣称多功效的喷雾‘德不配位’。”
而资深业内人士顾明远(化名)表示,“从实际应用来看,含377的防晒喷雾虽在液体检测时可能达到SPF50或50+的防晒力度,但在人体实际使用过程中,受配方浓度、活性成分易挥发等特性影响,大概率无法达到该防晒效果。”
乱象丛生:症结究竟在哪?
随着消费者日趋理性,重视产品成分的背景下,一批品牌凭借其成分优势脱颖而出,赢得了市场认可。
然而,与此同时,大量白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凭借极致投流及低价竞争、山寨与抄袭明星大单品,持续扰乱着市场竞争。在377方面,此前就曾乱象环生,多次引发行业热议。
如2024年9月,测评博主@赤子宁发布视频称,七老板带货的芊小白377身体乳经过检测显示,不含377成分。该产品除成分表造假外,还涉嫌违法添加防腐剂,引起轩然大波。
无独有偶,同年11月,辛选对1月带货的品牌“芊小白”(377白身体乳),并未检测出377成分,从而被专项组判定为品牌存在刻意隐瞒行为,成分造假,故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并启动“退一赔三”代位赔偿,以及追究责任。
另外,新晋头部美妆博主K总也发布视频怒斥,377商家盗用其视频素材宣传产品,且该行为并不符合切片号挂链接标准。
△图源:小红书、抖音
以及还有老爸评测发布视频表示,部分宣称含377的美白产品未检出377,涉及产品有Qrginese美白祛斑霜、CKCU臻白淡斑抗皱精华液。
不过,除了检出不含377成分的乱象之外,377早年在国内化妆品中的应用范畴,也经历过一次至上而下的改革。
《中国医药报》报道显示,2021年国家药监局发布相关通知,提及部分备案普通化妆品因添加有美白作用的苯乙基间苯二酚(377),涉嫌违反《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事件发生后,多款含377的普通化妆品被品牌下架,同时该成分也被明确需特证产品才可添加。
△图源:中国医药报
不过,资深业内人士蔡鑫嘉(化名)表示,彼时377的这一临时规定背后,实际上还存在监管问题。
可见,作为国内市场上里程碑式的明星美白成分,377大热背后是乱象环生。但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即便白牌等持续碰瓷377,其核心技术壁垒始终难以超越。
其中,第十四章创始人、《精准护肤--科学原理与实践》主编梅鹤祥回忆称,“作为将377成分引入中国的参与者,对该成分引发乱象既喜又悲。喜的是,377作为标签一直有市场识别度,说明市场对标志性成分的认可,悲的是,品牌对377的滥用,对消费者信任严重透支,对市场秩序的有不可挽回的剖坏。从法规层面客观来看,部分产品存在蹭377这一知名成分的嫌疑,本质上是蹭相关IP。”
同时,梅鹤祥还表示,377的核心技术壁垒在于合规性,其在中国经过5年时间完成注册,这是其他许多美白成分难以达到的,也是其重要的“身份标识”,是首个完成此类注册的相关成分,具有开创性。
据梅鹤祥介绍,377在安全性研究上存在三大壁垒:
“其一,组织学分布研究:以做药的标准进行开展研究,查看377在体内是否会形成蓄积性毒性,保障成分使用安全;其二,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该研究验证377在体内是否会转化为其他成分,若转化为未知或有害成分则存在安全隐患,此研究为其安全性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其三,环境毒理研究:开展养鱼实验等环境毒理研究,目前尚无其他美白成分能完成如此全面且深入的安全性测试,这是377看不见的重要壁垒。”
除此之外,其他业内人士进一步分析了,377乱象背后的核心原因及行业痛点。
芒奇金表示377乱象下暴露出的是三大行业痛点,“一是白牌无序竞争:缺产品理念与自研意识,蹭 377、630等热门成分热度,以低价、“与大牌成分相似” 为噱头吸引低收入人群,却不保证品控与成分有效性;二是平台监管缺失:审核仅要注册证号不核查一致性及测试报告,流量推送依赖算法迎合热门,忽视品牌可靠性与科学性,致品牌靠吸睛素材直播销售;三是监管与技术门槛矛盾:美白防晒类产品上市周期长,但部分工厂为追求效率,授权品牌销售,品牌为省成本时间不完成完整注册,且大批量生产易成分不足或失效,监管有标准但执行存漏洞。”
而顾明远则直言,该乱象的形成主要因为这几个方面,“流量时代下,营销理念畸形,缺创新思路,过度借知名成分流量营销,靠蹭成分名或代号吸引消费者,模式急功近利且忽视产品本质与消费者权益;同时监管存在不足,对品牌钻法规空子(如借“377”代码宣传难认定违规)的行为未能及时制止,导致乱象蔓延;加之美白等特殊功效产品上市周期长,部分企业为快速抢占市场不愿投入正规研发测试,转而蹭热度推产品,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乱象 。”
377乱象背后,行业亟需肃清
在377乱象的背后,多位行业人士也发表了自身看法。其中,芒奇金认为,白牌通过低价、抄袭明星产品的技术及成分为卖点背后,本质是以收割为目的的智商税。
“品牌应摒弃素材式营销与蹭热度的短期行为,回归产品本质,注重自研和品控以打造可靠品牌;平台需优化流量推送机制,将品牌可靠性、产品科学性纳入考量,加强宣传真实性与资质合规性审核,筛选合格产品推送消费者;监管部门则应加强生产备案全流程监管,严查套证、成分虚假添加、虚假宣传等行为,解决行业痛点、规范市场秩序。”
而顾明远也坦言,“这种行业乱象会逐渐消耗消费者对化妆品产品的信任。长期来看,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会破坏整个化妆品行业的正常秩序,阻碍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此次377防晒喷雾“争议”,本质是化妆品行业诸多痛点的部分暴露:白牌以“蹭热度、轻品控”的短期操作批量涌入,持续扰乱市场秩序。
这一事件充分说明,品牌回归品质、平台强化监管责任、监管部门严整行业乱象已势在必行。唯有多方协同发力、合力破局,才能切实规范市场秩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注:应采访人士要求,顾明远、蔡鑫嘉为化名
视觉设计:乐乐
从“亚洲女神”到“代言刺客”,全智贤72小时风波,是真辱华还是被资本做局了?
来源:聚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