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破冰之举」:OpenAI为何押注这两家中国制造业巨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6:18 1

摘要:近日,全球科技界被一则消息震动——OpenAI与苹果供应链“双雄”「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达成深度合作,计划在2026年底推出首款AI原生硬件。这场跨越太平洋的“联姻”,不仅标志着OpenAI从云端模型向实体终端的战略跃迁,更预示着中国高端智造企业正从“世界

近日,全球科技界被一则消息震动——OpenAI与苹果供应链“双雄”「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达成深度合作,计划在2026年底推出首款AI原生硬件。这场跨越太平洋的“联姻”,不仅标志着OpenAI从云端模型向实体终端的战略跃迁,更预示着中国高端智造企业正从“世界工厂”向“全球AI生态定义者”发起冲锋。



一、OpenAI的「破冰之举」:硬件化战略的底层逻辑


当ChatGPT以日均100万用户的速度席卷全球时,OpenAI的创始人山姆·奥特曼却在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如何让AI真正融入人类生活的肌理?答案指向硬件——这个承载交互场景、定义体验边界的关键载体。


OpenAI的硬件蓝图描绘了一个“去屏幕化”的未来:没有显示屏的智能音箱通过语音唤醒,实时分析环境噪音并提供建议;可穿戴别针通过生物传感器监测心率,自动生成健康报告;智能眼镜则结合视觉识别,实现实时翻译与导航。这种“始终陪伴+几乎隐形”的设计理念,与苹果的“产品即体验”哲学形成鲜明对比。


如果说GPT模型解决了“能回答”的问题,硬件则决定了“如何回答、在何处回答”。OpenAI的终极目标是打造“AI原生交互设备”,通过统一的硬件-软件-云端架构,实现比iPhone更深度的体验闭环。这种模式不仅能规避应用商店的流量分成,更能通过订阅制服务(如AI个人助理)创造持续收入。


而「苹果」用了20年时间构建的中国供应链网络,如今正在成为OpenAI的“秘密武器”。「立讯精密」在AirPods上积累的声学模组设计能力,歌尔股份在VR头显中掌握的微型化光学技术,正是OpenAI实现硬件创新的关键支点。通过绑定这两家企业,OpenAI不仅能够获得量产能力,更提前锁定了未来5年的核心供应链资源。


图源:cnbc.com

二、立讯精密:从“果链打工者”到“AI硬件架构师”


在深圳宝安的「立讯精密」总部,一场悄无声息的转型正在发生。这家曾为「苹果」代工耳机的企业,如今正以“三驾马车”战略重塑自身价值。


「立讯精密」承接的首款OpenAI设备,是一款名片盒大小的无屏音箱。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30mm³的空间内集成12个麦克风阵列,同时确保在嘈杂环境下的语音识别准确率超过98%。「立讯精密」通过与PIMIC合作开发的边缘AI芯片,将功耗控制在0.5mW以下,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更深远的布局在于产能规划。「立讯精密」在越南新建的智能硬件工厂,采用全自动化产线,单条产线日产能可达5万台。按照OpenAI规划的1亿台年出货量,立讯精密需在2027年前将相关产能提升至30条产线,这相当于再造一个“AirPods帝国”。


除此之外,OpenAI还计划未来5年投入4500亿美元建设AI服务器,而「立讯精密」早已在这一领域埋下伏笔。其研发的GB300项目背板铜连接器,通过英伟达认证测试,单柜价值量从传统服务器的5000元跃升至50万元。更具革命性的是CPC(共封装铜缆)技术,将GPU互联延迟从传统方案的5纳秒压缩至1纳秒,成本降低30%。


图源:luxshare-ict.com

三、歌尔股份:从“声学专家”到“AI交互方案商”


在山东潍坊的「歌尔股份」研发中心,工程师们正在调试一款厚度仅0.65mm的光波导模组。这款产品将搭载于OpenAI的下一代智能眼镜,实现“视网膜级”的显示效果。


「歌尔股份」研发的碳化硅刻蚀全彩衍射光波导F30Se,通过材料创新彻底解决了彩虹纹问题。其30°视场角下的对比度达到1000:1,色彩均匀度超过95%,重量仅3.5g,刷新了行业纪录。更具革命性的是,这款模组通过镜片全贴合工艺消除空气层,将厚度压缩至0.65mm,为智能眼镜的轻量化设计铺平了道路。在声学领域,「歌尔股份」研发的超轻薄私密声学方案,通过声波定向技术确保0.5米外旁人无法听清内容。这种“隐形交互”技术,与OpenAI倡导的“低打扰AI”理念完美契合。


而「歌尔股份」在VR/AR领域积累的微纳加工技术,也正被应用于OpenAI的可穿戴设备。其开发的微型化传感器模组,可同时监测体温、心率、血氧等8项生理指标,功耗却低于0.1mW。这种技术突破,使OpenAI设备能够实现“全天候健康监护”功能。


更值得关注的是「歌尔股份」的垂直整合能力。通过收购Plessey获得的Micro-LED技术,「歌尔股份」已实现从芯片设计到模组封装的全链条掌控。这种“纵向一体化”模式,不仅能确保产品良率超过98%,更能大幅度降低成本。


图源:goertek.com

四、中国智造的「谍变时刻」:从“代工”到“定义”的范式革命


「立讯精密」与「歌尔股份」的崛起,折射出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的三重谍变。


1. 技术话语权的逆袭。在「立讯精密」的实验室,工程师们正在测试的1.6T光模块,传输速率比现有产品提升一倍。这种技术突破,使中国企业在AI算力基建领域首次与Lumentum、Finisar等国际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截至2025年,「立讯精密」在高速连接器领域已拥有7100项发明专利,其中30%涉及AI硬件核心技术。而「歌尔股份」在光波导领域的专利布局同样惊人:其累计申请的1200项光学专利中,40%涉及衍射光栅设计。这种技术壁垒,使「Meta」、「微软」等企业在开发下一代AR眼镜时,不得不考虑与「歌尔股份」合作。


2. 产业集群的化学反应。在珠三角,从「立讯精密」的连接器工厂到深南电路的PCB产线,再到比亚迪的电池基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AI硬件产业链。这种“1小时供应链”的优势,能够使OpenAI的产品开发周期大大压缩。更重要的是,这种产业集群效应正在向长三角、成渝等地扩散,形成全国性的AI硬件创新网络。


3.全球格局的重构力量。当「立讯精密」为OpenAI生产设备时,其使用的自动化产线中有60%的核心部件来自国产供应商,这不仅降低了地缘政治风险,更推动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升级。预计到2027年,中国AI硬件供应链的国产化率将超过70%,大幅度改变“卡脖子”局面。


图源:luxshare-ict.com

五、未来已来:AI硬件的“战国七雄”时代


随着OpenAI的入局,全球AI硬件市场正进入“战国七雄”时代——「苹果」通过Vision Pro押注空间计算;「Meta」凭借Quest系列占据VR市场;「谷歌」Project Iris项目试图打造“AI第一”的手机;「亚马逊」通过Echo系列积累了语音交互经验;「华为」在5G+AI领域具备优势;「小米」凭借性价比策略快速扩张;「OpenAI」通过“模型-终端-服务”闭环,有望成为“AI时代的苹果”。


在这场决定未来十年的竞赛中,「立讯精密」与「歌尔股份」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它们不仅是硬件制造商,更是AI交互范式的定义者。当OpenAI的设备在2026年正式发布时,我们看到的将不仅仅是一款新产品,而是中国高端智造企业向全球价值链顶端发起的总攻。


从深圳的电子工厂到硅谷的科技巨头,从声学模组到光波导芯片,这场跨越太平洋的合作正在改写全球科技竞争的剧本。OpenAI选择「立讯精密」与「歌尔股份」,不仅是因为它们的制造能力,更是因为它们代表着中国制造业的未来——一种将精密制造、技术创新与生态整合融为一体的新型竞争力。当AI硬件的浪潮席卷而来,中国智造企业已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这场革命的核心推动者。正如「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所言:“我们不是在为OpenAI打工,我们是在共同创造一个新的时代。”



原创作者: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严含

责任编辑:胡珊毓

策划审核:夏 雨

来源:上海转型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