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破困局 “后进村”变身幸福家园——钟祥市磷矿镇许桥村基层治理工作纪实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16:48 1

摘要:2020年9月,钟祥市公安局民警杨中平派驻许桥村任第一书记,与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李方兰携手,开启该村治理改革序幕。“要改变村庄面貌,必须先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历史遗留问题,赢回大家的信任。”这成为改革核心方向。

荆门晚报记者 李天学 通讯员 刘正宗 文/图

金秋九月,微风拂过钟祥市磷矿镇许桥村,党员群众活动中心(如图)前的五星红旗猎猎作响,通组水泥路旁的路灯整齐排列,绿化带里的鲜花竞相绽放,勾勒出一幅宜居宜业的乡村画卷。谁能想到,六年前的许桥村,还是个被贴上“软弱涣散村”标签、深陷发展困境的“后进村”。如今,在党建引领下,这个曾困于“班子软、风气乱、人心散、集体穷”的村庄,实现了从“后进”到“先进”的华丽蝶变,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动典范。

破局:攻坚遗留问题,重塑班子公信力

时间回溯到2019年前,地处磷矿镇西北角的许桥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520户2020名村民,却长期陷入发展困境。村集体资产管理混乱,100余亩梨园的承包权属纠纷悬而未决,村民拖欠的承包费迟迟收不回;原村小学和倒闭的村罐头厂办公场所的集体土地被村民无偿占用,集体利益受损却无人牵头解决。与此同时,村民间因田地、宅基地界线不清引发的矛盾纠纷频发,甚至出现打斗事件,村干部每天疲于应对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根本无暇谋划村庄发展。更让村民头疼的是,村里部分田地紧邻汉江堤,地势低洼,每逢雨天就被淹,庄稼常颗粒无收,村民们无奈之下只能频繁到镇政府上访要补偿,干群关系一度紧张。

展开剩余78%

2020年9月,钟祥市公安局民警杨中平派驻许桥村任第一书记,与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李方兰携手,开启该村治理改革序幕。“要改变村庄面貌,必须先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历史遗留问题,赢回大家的信任。”这成为改革核心方向。

2021年,村医袁清旺当选村支书后,杨中平与袁清旺深入走访调研,会同村“两委”班子达成共识,将破解集体资产纠纷作为村庄治理改革的破局第一步。

针对村集体资产被侵占的问题,两人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一边查阅尘封的档案资料,梳理权属依据,一边挨家挨户走访知情村民,耐心倾听诉求。面对部分村民的抵触情绪,工作组不回避、不推诿,用政策讲道理,用法律划底线。经过两个多月的日夜攻坚,不仅成功收回了100余亩梨园的承包权,追回了村民拖欠多年的承包费,还将被村民占用的废弃罐头厂办公场所和集体土地全部收回,并追交了相应承包费。

“没想到这些拖了好几年的老大难问题真能解决,新班子是真心为村里干事的!”看到村干部动真格、办实事,村民们的态度从怀疑变为认可,村“两委”的公信力悄然重塑。

碾盘山工程淹没区村民土地补偿问题,是另一个考验村干部的“硬骨头”。部分村民受“找政府上访,定会有实惠”的旧观念影响,认为“闹一闹就能多拿补偿”。在补偿工作推进过程中,12名村民邀约越级上访,造成恶劣影响。面对这一情况,袁清旺始终坚持“一碗水端平”,严格按照政府补偿标准落实到户,绝不因上访就突破政策底线。“补偿政策是公开透明的,对谁都不能搞特殊,这是对所有村民的公平。”袁清旺的态度坚定而明确。最终,这12名村民因违法上访被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此事在村里形成强烈震慑,村民们逐渐明白,靠上访闹事无法解决问题,只有依法依规才能维护自身权益。从此,许桥村越级上访现象彻底杜绝。

强基:建强党员队伍,筑牢治理“主心骨”

“大家可随时监督我,若有违法乱纪行为,尽管举报!”在每次党员群众大会上,袁清旺都会主动亮明态度,以公开透明的姿态接受村民监督。而杨中平则把建强村“两委”班子、激活党员队伍作为核心任务,他深知,基层治理的成效,关键在党员干部的担当。

“以前党员学习少,对政策了解不深,开会也没多少话语权;现在定期开学习会,不仅能学政策,还能一起讨论村里的发展,感觉自己的党性修养和服务能力都提高了。”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袁官福感慨道。为提升党员队伍素质,许桥村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定期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政策方针、基层治理案例,围绕村庄发展难题开展讨论,让党员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与此同时,村“两委”积极吸纳年轻有为的村民加入党组织,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老党员们主动当起“引路人”,手把手教年轻党员群众工作方法,帮助他们快速成长。“看到年轻人加入党组织,村里有了新鲜血液,我打心眼儿里高兴,这说明党员队伍越来越有活力,能更好地为村民服务。”袁官福的话语里满是欣慰。

在杨中平和袁清旺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升,党员干部主动亮身份、办实事,逐渐成为带领村民干事创业的“主心骨”。无论是调解矛盾纠纷,还是推进民生工程,党员总是冲在前面,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善治:法治民生双发力,绘就幸福新图景

法治是乡村治理的基石。过去,许桥村因村民法律意识淡薄,矛盾纠纷频发。为改变这一现状,村“两委”联合镇司法所、派出所,将法治教育融入日常,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他们邀请法律工作者进村,结合村民身边的邻里纠纷、土地争议等真实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民法典》《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让村民在“听得懂、记得住”的案例中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9月15日,村政法主任陆一安在填报上周治安情况日志时,脸上满是欣慰——9月8日至14日,全村无一起矛盾纠纷。“以前村里三天两头有矛盾,村干部大部分时间都在调解纠纷;现在不一样了,村民遇到问题先想到的是找村干部依法解决,或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权。”陆一安说。今年5月,村里一名6岁小男孩因小事与同伴发生矛盾,情急之下竟拿起家长手机拨打“110”报警,民警赶到现场后耐心调解,妥善解决了问题。这件事虽小,却折射出许桥村法治意识的深入人心,连孩子都知道“遇事找法律”。

解决了“人心”和“秩序”问题,村“两委”又将目光聚焦到村民最迫切的生产生活难题上。许桥村部分田地因紧邻汉江堤、地势低洼,雨天易淹,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痛点”。以往田地一淹,村民就会集体到镇政府上访要补偿;今年9月上旬,一场大雨再次导致村里1000多亩良田被淹,这次村民们没有去镇里上访,而是第一时间找到村干部反映情况。“袁书记,我家田里淹了,想拍张照片给你看看,咱们一起想想办法。”一名村民的话,让袁清旺格外触动——这要是以前,农田被淹的视频早就在新媒体平台传播开来,如今村民的信任,成了村干部干事的最大动力。

袁清旺立即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实地查看受灾情况,共同商议解决方案。经过多次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待冬季农闲时,对受灾田地开展水利设施改造,挖掘引水沟渠,并采用“U”形水泥预制板铺设,从根本上提高排水能力,解决田地内涝问题。

为确保工程质量和透明度,袁清旺提出“施工队不外包,优先选用村里泥瓦工,工价按市场行情计算,由党员群众代表全程监督核算”的方案。这一方案既降低了工程成本,又让村民参与到村庄建设中,赢得了大家的一致支持。目前,水利设施改造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村民们盼着冬季施工早日开始,来年不再受内涝困扰。

从“软弱涣散”到“坚强有力”,从“矛盾频发”到“和谐稳定”,从“上访不断”到“主动参与”,许桥村的蜕变,是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生动实践,也是“依法治理、为民服务”理念的具体体现。如今的许桥村,正以党建为引领,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

来源:荆门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