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在这种广泛参与背后,是一种相对复杂,且充满张力的心态:人们既对技术造就的社会进步抱有很高的期望,又对就业前景、信息环境的真实性以及社会公平等问题,表现出深层焦虑。
腾讯研究院在2025年9月的最新调研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国受访成年人中已近乎全面普及,并从根本上融入了他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
而在这种广泛参与背后,是一种相对复杂,且充满张力的心态:人们既对技术造就的社会进步抱有很高的期望,又对就业前景、信息环境的真实性以及社会公平等问题,表现出深层焦虑。
公众普遍将AI视为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工具,大多数人使用它来完成文本生成、信息检索和内容优化等任务。虽然多数人对于为这些服务付费持开放态度,显示出市场潜力,但他们对价格仍然敏感,百元人民币以下的月度订阅是主流选择。对于未来,公众普遍持有一种审慎的乐观态度。尽管绝大多数人相信AI对社会的总体影响将是积极的,但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其潜在的负面后果,特别是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冲击、虚假信息的泛滥以及个人隐私等风险。腾讯研究院这项针对3570名成年人的调查,探讨了中国公众对生成式AI的认知、态度以及使用方式。以下是本报告的主要发现:AI的普及率非常高,大多数人每天都在使用。96.2%的调研对象表示他们使用过AIGC产品,而其中67.7%的人每天都使用这些工具。我们还发现,学历越高,AI使用频率越高;收入越高,AI使用率越高,使用频率也越高。AI的使用主要由工作和教育中的实际需求驱动。使用AI的首要目的是文本处理(72%)和信息检索(70.9%),而学习(75.7%)和工作(70.6%)是其最主要的使用场景。本土化AI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豆包、DeepSeek和腾讯元宝等本土产品的使用率领先,显示出本土AI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用户基础。绝大多数人对为AI付费持开放态度,但市场仍在等待更“物有所值”的产品。约四分之三的用户要么已经付费(16.1%),要么愿意为优质服务付费(59%)。在已付费用户中,大多数(55.2%)的月度支出低于100元人民币。公众对AI影响其职业生涯,表现出显著焦虑。大多数人对自己专业技能因AI而贬值(77%)以及自己的岗位未来可能被取代(70%)表达了至少中等程度的担忧。我们还有两个重要发现,越年轻,越容易有被AI替代的焦虑;用AI越多,越容易焦虑。对于AI的社会角色,公众情绪兴奋与忧虑混杂。虽然一半公众(50.2%)对AI的广泛应用感到“非常期待”,但几乎同样多的调研对象(46.3%)感到既期待又担忧。而很少有人(3.5%)只感到担忧。虚假信息、就业冲击和隐私泄露,被视为生成式AI的三大核心风险。当被问及负面影响时,公众将虚假信息的传播(60.4%)和人类就业岗位的替代(59.7%)列为首要关切,其次是隐私泄露(46.7%)。公众的AI参与:
广泛、高频,以实用为导向
本次大规模调研的首要发现,是生成式AI在调研对象中惊人的渗透率。96.2%的调研对象表示他们曾使用过AIGC产品或功能。这一数据表明,AIGC已经跨越了早期门槛,正在成为被主流社会广泛接纳和使用的技术。快速普及的背后,是中国高度发达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民众对新技术的开放心态。AI使用已成日常习惯广泛的民众参与,并非浅尝辄止或一时兴起。调研数据显示,AI的使用已经深度嵌入用户的日常生活节奏。超过三分之二的用户(67.7%)每天都使用AIGC产品或功能,其中有30%的重度用户,会每天使用多次。总计超过九成的用户至少每周都会使用AIGC产品,这标志着,AI已经从一个“备选项”,演变成为许多工作流和信息流中不可或缺的“必选项”。商业化前景与付费意愿
在付费意愿方面,接近六成(59%)的调研对象表示“正在观望,好的话会付费”,这表明,用户付费与否的核心决策因素是“产品是否足够好”。他们并非没有付费意愿,而是在评估AI产品的价值是否与价格匹配。这部分“观望用户”构成未来付费市场的潜在客户群。在愿意付费或观望的用户中,“按月付费”(30.2%)和“一次性付费”(28.4%)是接受度最高的两种形式。“按月付费”的偏好与当前流媒体服务的订阅模式高度一致,用户对此模式已非常熟悉。它提供了较低的进入门槛和灵活的退出机制,有利于吸引用户尝试付费服务。“一次性付费”的高接受度,可能反映了部分用户希望“买断”软件所有权的消费心理,避免长期订阅带来的持续性支出。这为提供“终身会员”或特定功能包的永久授权提供了市场空间。
“按效果付费”和“单次付费”虽然比例不高,但显示了用户对更灵活、更结果导向的付费模式的需求。例如,在代码生成、论文润色等场景,“按生成质量/token用量付费”或“按次付费”可能比固定订阅更具吸引力。提供多样化的付费选项,满足不同用户的消费偏好,是提升付费转化率的有效策略。
在已付费用户中,55.2%的月费在“100元以下”,29.3%在“101-200元”,高额付费用户占比较小。这表明当前大众消费市场对AIGC产品的心理价位与主流的视频、音乐会员订阅服务类似。将价格设定在百元以内,特别是50元左右的区间,可能是吸引大量用户付费的“甜点区”。
仍有约15.5%的用户愿意每月支付200元以上,这部分很可能是专业人士、重度用户或企业用户,他们对AIGC有刚性需求,愿意为更高性能和专业功能支付溢价。
AI的社会影响:
对工作和技能的普遍焦虑
尽管公众热情地拥抱AI作为效率提升的工具,但他们也对其给个人职业生涯带来的长期影响怀有深刻的关切。无论是对自己现有技能的未来价值,还是对工作岗位的长期稳定性,在调研对象中都存在着一种普遍而明显的焦虑感。对技能贬值和岗位替代的深层担忧本次调研使用5分制量表来评估公众的职业焦虑程度(1分代表完全不担心,5分代表非常担心)。结果显示,公众的焦虑情绪普遍存在。在专业技能焦虑方面,关于“你在多大程度上担心专业技能会因AIGC而贬值 ”的问题,总计77%的受访者给出了3分或更高的评分,其中32.1%的人选择了4分,11.7%的人选择了5分,显示出高度担忧。同样,在职业替代焦虑方面,关于“是否担心自己的岗位会被AI取代”的问题,70%的调研对象评分在3分及以上,其中有近四成的调研对象(39.7%)表达了高度担忧(评分为4或5分)。这种焦虑在年轻群体中尤为突出。他们既是AI工具最活跃的使用者,也是最能感受到AI能力冲击的群体。经过我们的分析,年龄与专业技能焦虑(相关系数r=-0.127,p
用户使用生成式AI的频率,也是与焦虑相关的重要因素。在专业技能和职业替代两个维度上,我们发现了一个同样的现象:偶尔使用AI的用户,其焦虑程度显著低于每周或每天都会使用AI的用户(配对样本t检验,此处以偶尔使用 vs 每周使用为例,专业技能焦虑t=-2.928,p
公众眼中最易受冲击的职业领域
当被问及哪些职业最容易被AI替代时,公众的判断,清晰指向了那些以语言文字处理和模式化沟通为核心的岗位。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内容创作类”(58.2%)和“客服、销售等偏语言交流的服务类”(56.7%)等职业最易受到冲击。这与当前生成式AI在文字、图像生成和对话方面的强大能力高度吻合。此外,“教育类(教师、培训)”也被认为是具有一定风险的领域。公众对AI的态度:
厚望与深忧
对于生成式AI,公众持有较为复杂的态度。主流情绪是审慎乐观,即对未来可能性的兴奋,被对潜在风险的担忧所调和。这反映了公众对新技术“双刃剑属性”的成熟认知。期待与担忧并存的复杂心态总体来看,公众对AI的未来基调是积极的。一半(50.2%)的调研对象表示AI的广泛应用让他们感到“很期待”。然而,几乎同样多的人(46.3%)感到“既期待,又担忧”。纯粹感到“很担忧”的人仅占极少数(3.5%)。这个庞大的“既担忧又期待”群体,是理解公众心态的关键。他们既看到了AI解放生产力、激发创造力的巨大潜力,也预见到了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失序和伦理挑战。研究方法
本报告的发现基于对中国3542名成年人进行的在线问卷调研。该调研旨在深入探讨公众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习惯、实际体验、主观态度以及对未来的预期。调查样本在性别上实现均衡,男性占50.3%,女性占49.7%。从年龄结构看,样本主体为中青年,20至39岁的调研对象合计占64.3%,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和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主力。样本的受教育程度较高,84.8%的受访者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调研平台:腾讯研究院T-ask调研平台研究联系:王焕超(mcluhanwang@tencent.com)
来源:腾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