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即入职?一场招聘会背后的产教融合密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22:42 2

摘要:“特别激动,能进入到吉利,这可是世界500强啊。”丁媛媛是吉利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大四学生,在这个秋天,迎来了属于她的高光时刻。她在暑期通过“基石计划”中的“繁星项目”进入到吉利集团实习,近日在吉利控股集团2026届全球校园招聘会上,正式拿到了录用通知。

“特别激动,能进入到吉利,这可是世界500强啊。”丁媛媛是吉利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大四学生,在这个秋天,迎来了属于她的高光时刻。她在暑期通过“基石计划”中的“繁星项目”进入到吉利集团实习,近日在吉利控股集团2026届全球校园招聘会上,正式拿到了录用通知。

在这场招聘会上,像丁媛媛一样提前拿到offer的学生还有三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成长印记:经历了“基石计划”这一产教融合体系的完整培养。“基石计划”,是吉利学院与吉利控股集团深度合作的产教融合项目,包括繁星项目、星耀项目、数智项目、曙光项目等。

吉利学院,坐落于成都东部新区的龙泉湖畔,作为吉利控股集团创办的非营利性普通本科高校,自诞生起就深深烙印着产教融合的基因。在当前复杂的就业形势下,学校凭借与产业的深度对接,正为学生构建一条从课堂到岗位的无障碍通道,真正实现“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

“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秉承李书福董事长提出的‘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校训,”阙海宝校长表示,“我们以‘三个校园’破格局、‘千人千面’育专长,‘产教六部曲’练真功、‘三实’回应‘三创’的教育理念为核心,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深入推进校企协同和校地合作,致力于培养既懂理论又善实践、既怀揣家国情怀又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质量就业成果

学子成为企业争抢的目标

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直接结出了高质量就业的硕果。

在近日举行的吉利控股集团2026届全球校园招聘会招聘会上,多名吉利学院大四学生通过“基石计划”提前锁定吉利控股集团的offer,他们的成长轨迹是吉利学院产教融合模式最生动的注脚。

丁媛媛就是其中一位。她在一次创新大赛中听学姐提及“基石计划”,便果断报名加入。该项目通过“定向培养+实战历练”的特色路径,将人才筛选与培育环节前置,形成“培养—考核—录用”闭环机制,显著缩短学生从校园迈入职场的适应过程。

她坦言,自己之所以能从实习中脱颖而出、成功拿到集团offer,离不开在校期间积累的丰富实战经验。

从大一至今,她参与过20多个项目,均在教师指导下紧扣科技与政策热点展开。今年,她所在团队的“汽车底盘减震项目”荣获金奖,期间还两次向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进行项目汇报,“董事长也为我们提出了宝贵建议。”

据了解,“基石计划”自2024年秋季启动试点,高校与企业协同培养的60名2025届学生平稳入职吉利,其中包括吉利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周娴。

如今已正式入职吉利汽车集团的周娴,在总部负责高端品牌的数字营销,通过小红书等内容平台传递品牌价值。她的周围,是众多拥有硕士、海归背景的同事。“作为一个普通二本毕业生,能和他们同台竞技,靠的是在学校里提前练就的实战能力、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的专业课常常引入吉利的真实案例,让理论知识瞬间有了具体的应用画面。”她回忆道。

而真正的蜕变发生在课堂之外。当其他院校的学生还在进行理论模拟训练时,周娴已走进成都的智能工厂,亲眼见证“智能制造”的全流程;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学校将一家水杯进出口企业的跨境直播间直接建在了校园里。“那是真正的商业账号,我们学生需要真人出镜,面向海外市场进行直播。”

正是这段略显青涩却无比真实的实战经历,为她后来在吉利实习打下了基础。当被分配到领克门店参与直播时,面对镜头,她没有丝毫畏惧——“因为在学校那个直播间里,我已经‘见过世面’了。”

今年3月,吉利正式发布“基石计划”,计划在未来3年培育3000名以上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高潜质人才。

“这些年,吉利控股集团为我们的学生铺就了一条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之路,真正实现了集团、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良好生态。”吉利学院校长阙海宝表示。

校企协同

共育行业急需人才

作为吉利学院与吉利控股集团产教融合的典范项目,“基石计划”充分体现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度与实效,成为培养行业急需人才的重要平台。

“人才是基石,机遇正当时。”吉利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院长助理赵厚程如此阐释吉利控股集团面向未来产业变革所推出的“基石计划”。

在他看来,“基石计划”改变了传统的育人模式,其核心在于依托企业办学优势,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培养,并通过构建“三个校园”——即线下校内课堂、线上学习平台与企业真实场景——让学生全方位成长。

以智能制造学院为例,在专业设置上,该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知识产权等专业,均与吉利智能制造板块紧密对接。其中,机器人工程专业已有近半数学生进入“基石计划”体系,并提前在吉利集团获得就业岗位。“我们的学生并非一毕业就直接定岗,而是以‘设备运维工程师’为培养方向,先在基层历练。”

赵厚程指出,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侧重理论教学与人才培养规划,而来自吉利一线的工程师则担任企业导师,深度参与实践教学、专项周实训乃至毕业设计指导,使学生从大一阶段就通过认知实习建立行业感知。

据吉利汽车武汉工厂的副总经理赵松介绍,吉利控股集团与吉利学院的“一家人”关系,推动了产教融合实践的立体多元:低年级学生可到工厂进行“研学式”实习,感知智能制造、航天甚至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毕业班学生则可在具体岗位“顶岗实习”,甚至提前介入研发环节,为就业积累宝贵经验。

赵松是吉利学院2006届的汽车运用技术与营销专业毕业生,从一线工人成长为中层管理者,他的职业生涯也是吉利产教融合模式最富说服力的样本。

“我在吉利已经工作了将近20年,还有5个月就满20年了。如果算上在校时光,我的‘吉利工龄’已有23年。”赵松坦言,是吉利平台赋予了他广阔的成长空间,“每年都会有大量毕业生留在吉利控股集团工作,遍布各个产业板块。”

赵厚程进一步补充,校企协同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周期:大一开展职业规划,大二、大三嵌入创新实践周,大四由吉利HR进校宣讲,精准对接岗位需求。除向吉利输送人才外,学校也支持学生考研、进入其他世界500强企业或创业,实现多元高质量就业。

“我们和吉利控股集团本就是一家人,共同为产业培养人才。”赵厚程强调,这种“一家人”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强大支撑。

深化产教融合

构建“入学即入职”的人才培养新生态

作为植根于世界500强企业吉利控股集团的应用型高校,吉利学院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视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路径,依托集团旗下企业资源,以“跨界校园”为抓手,持续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质量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接、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实训课程与生产实践对接,校企联动开展课程设计,围绕企业生产实践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和实习实训资源,实现“真题真做、学以致用”。

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学校与吉利集团共建“高精度导航与控制实验室”“工业互联网实验室”等多个高水平实验室,打造汽车数字化制造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领克基地),并推出“繁星计划”“领克营销班”“四化创新班”等特色项目,将课堂延伸到企业生产线与研发中心,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真本领。

今年,当多数新生还在适应课堂节奏时,吉利学院2025级新生已走出传统“大学围墙”,走进沃尔沃汽车成都工厂、成都智能互联汽车生产基地、天府国际赛道、吉利(四川)创新中心、沃飞长空等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金融科技、文化创意等多领域实践基地,以一场沉浸式的“开学第一课”开启了大学生涯。

“真正让我重塑专业认知的,是走进领克工厂的那一刻。”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学院智能车辆工程专业的崔子涵分享道,“此前,汽车制造于我只是杂志上的概念;亲见零件在自动化流程中精准组装成整车,才真正体会到何为‘工业4.0’。”

“从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标准的精准对接,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联合培育;从‘基石计划’等特色育人项目的落地,到企业真实项目进校园、工程师进课堂的常态化推进,我们用一系列实践探索,把‘产教融合、数字赋能、创新发展’的办学思路转化成可感知、可落地的育人成果。”阙海宝校长总结道。

近三年来,学生累计参与产教融合项目400余项,其中《吉利银河E5高压电路设计》等12项成果实现量产,真正实现“作业变作品、作品变产品”的育人实效。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吉利学院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吻合度达97.3%,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5%。在这一产教融合体系下,教室与车间、学生与员工、学习与工作的界限逐渐模糊,一种以“入学即入职”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新生态逐步成型。

来源:成都商报教育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