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言|沃野齐鲁千重浪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22:23 1

摘要:农民丰收节虽已落幕,但其全国主场落户山东本身,就是对齐鲁大地“三农”工作成效的至高认可。这场庆典,与其说是节日的狂欢,不如说是对山东农业辉煌成就的一次集中检阅。

秋分已过,丰收的喜悦仍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回荡。

农民丰收节虽已落幕,但其全国主场落户山东本身,就是对齐鲁大地“三农”工作成效的至高认可。这场庆典,与其说是节日的狂欢,不如说是对山东农业辉煌成就的一次集中检阅。

“稳”的基石——千年农耕文明与现代实力交响

丰收,是大地之上最动人的奋斗哲学。

“稳”,是山东农业最深厚的底色,是农业大省从容应对风浪的底气所在。

山东是农业大省,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之说。山东以占全国6%的耕地、1%的淡水资源,贡献了全国8%的粮食、10%的肉蛋奶、11%的蔬菜、12%的水果和13%的水产品。这串沉甸甸的数字,不仅是山东对国家粮食安全最硬核的担当,更是现代农业科技与管理智慧结出的硕果。黄河口大闸蟹、烟台苹果、莱阳梨……等等地理标志产品走向全国,它们承载的已不仅是美味,更是山东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动实践。

“强”的引擎——科技赋能与绿色转型双轮驱动

山东农业之“强”,体现在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与产业能级的持续提升。

“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济麦60”在重度盐碱地上实现亩产超千斤,创造了“盐碱地变新粮仓”的奇迹。智慧农业的浪潮也正重塑着齐鲁农耕图景:无人机植保、物联网监测、智能灌溉系统已成为标准配置,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这种“强”,更体现在全产业链的构建上。山东正推动农业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品牌”“卖体验”升级,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有效提升了农业附加值和抗风险能力。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农业、循环种养模式广泛推广,让“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科技与绿色,如同驱动山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双翼,推动着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的跨越式迈进。

“富”的目标——农民获得感与城乡融合协同共进

主角,是农民脸上最灿烂的时代笑容。

农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山东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农村改革持续深化,要素活力不断激发,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新动能。与此同时,山东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快递进村”“互联网+”打通了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后一公里”,也带来了城市文明和消费需求,促进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互促共进。

让农民腰包鼓起来,让农村家园美起来,让城乡发展协调起来,这正是山东农业成就最温暖、最根本的体现。

“新”的格局——文化自信与未来赛道战略布局

文化,是乡土中国最深厚的底蕴传承。

丰收不仅是物质的充盈,更是精神的富足、文化的延续。深厚的齐鲁农耕文明为现代农业注入了文化灵魂,乡村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增强了农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面向未来,山东正积极布局智慧农业、生物育种、低碳农业等新赛道,首届全国智慧农业创新大赛的启动便是明证。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头等大事,与此同时,山东做好“土特产”文章,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打造上不断取得新突破。这种基于文化自信的战略前瞻,确保了山东农业不仅在当下领先,更能在未来持续领跑。

丰收,是检验农业工作的试金石,更是迈向未来的起跑线。山东的农业成就,书写在广袤的田野上,体现在农民的笑脸上,融入国家发展的宏图之中。这份以担当、智慧和汗水铸就的“金色答卷”,彰显了农业大省的时代风采。

文/陈一钊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