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牛马都不缺,就缺驴。”近日,中国畜牧业协会工作人员的一句话,戳破了当下一个略显荒诞的现实——中国正陷入严重的“缺驴危机”。
“目前我国牛马都不缺,就缺驴。”近日,中国畜牧业协会工作人员的一句话,戳破了当下一个略显荒诞的现实——中国正陷入严重的“缺驴危机”。
图片取材于网络
这场“缺驴危机”并非偶然,1990年,中国有超过1100万头驴,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2023年,中国只有约146万头驴,33年间,驴的数量暴跌87%,而且还在持续下降。
要知道,身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可是养了7亿头猪,5000万头肉牛,中国能把这些“大块头”养得供应充足,怎么就搞不定驴呢?
图片取材于网络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驴是“全能选手”,既能干活又能解馋。
老一辈农民都清楚,驴是农忙时的“得力助手”,春耕拉犁、秋收拉车、平时还能拉磨,一头壮实的驴,顶得上半个劳动力,那时候村里谁家有驴,不亚于现在家里有辆小汽车,是家境不错的象征。
图片取材于网络
而在饮食上,“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说法流传千年,驴肉细嫩不柴,不管是做成驴肉火烧、酱驴肉,还是炖成汤,都是餐桌上的硬菜,更别说驴皮是阿胶的核心原料,从滋补养生到日常保健,市场对阿胶的需求常年旺盛。
图片取材于网络
按说“好用又好吃”的驴,应该越养越多才对,可现实恰恰相反,随着需求不断增加,驴的存栏量却一路下滑,直接导致市场供需失衡。
放在20年前,1公斤驴肉才卖十几块钱,两三块钱就能买到一个驴肉火烧,可后来驴肉越来越贵,到2021年,1公斤驴肉已经卖到90元的高价,驴肉火烧也涨到了近20元。
图片取材于网络
驴肉价格涨得让老食客望而却步,阿胶也成了普通人舍不得买的“奢侈品”,明明有这么大的市场缺口,养殖户为啥不趁机多养驴?是不想养,还是养不了?
自从农业机械化普及后,驴的饭碗就被彻底端了,以前用驴拉犁,一亩地要忙活大半天,现在一台拖拉机开过去,半小时就能搞定,以前用驴车运粮食,一趟只能拉几百斤,现在一辆三轮车能拉几千斤,还不用喂草,不用休息。
图片取材于网络
更别说收割机、播种机这些大家伙,效率是驴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驴的劳力功能被替代,经济价值一下就掉了下来,农民心里有本帐,养一头驴,每天要喂草喂料,还要打扫驴圈,一年下来,成本不少,可要是买台二手拖拉机,虽然前期花钱多,但能用上十年八年。
更关键的是,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老人根本喂不动驴,以前驴能帮着干活,老人还能搭把手,现在驴没了用武之地,老人连牵驴遛弯都费劲,谁会愿意费劲养活一头吃闲饭的驴?
图片取材于网络
如果说机械化让驴没了工作,那养殖性价比低,就是把驴逼上了绝路,在养殖业里,驴简直是慢节奏的代表,和牛、猪比起来,完全没有竞争力。
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只要五六个月,肉牛一年就能上市,可驴得养两三年才能长大,是猪的4倍、牛的2倍。这意味着养殖户养一头驴,要等两三年才能见收益,而养猪养牛一年能周转好几次资金,小养殖户根本耗不起。
图片取材于网络
除了生长周期慢,驴的繁殖能力也不占优势,母猪一年能生两窝,一窝能下十多个小猪,可驴呢?一年只能生一胎,繁殖速度慢得可怜。若是养十头母猪,一年能出200多头小猪,可若是养十头母驴,一年最多添10头小驴,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图片取材于网络
传统的中小体型驴,出肉率不足40%,而肉牛的出肉率能达到60%,更让人头疼的是,驴还特别娇贵,别的家畜能集中饲养,驴却不行,散养时,驴能跑能跳,身体素质好,很少生病,可一旦关进圈里,驴就容易生病,发病率比牛羊高出15%。
图片取材于网络
长得慢,生得少,出肉少,又娇贵,难怪养殖户宁愿扩大猪舍牛棚,也不愿意养驴,可就算国内养驴少,就不能从国外进口吗?可这样一来,新的问题也出现了。
面对国内驴源紧缺,不少阿胶企业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很快就锁定了非洲。非洲不少国家因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还在大量用驴当劳动力,驴存栏量相对充足,而中国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和采购能力,中国有钱、非洲有驴,这是一个双赢的买卖。
图片取材于网络
刚开始,中非驴皮交易确实很频繁,不少非洲国家靠出口驴皮赚了不少钱,中国企业也暂时缓解了原料压力,可好景不长,随着大量驴被宰杀出口,非洲当地驴存栏量急剧下降,很快就出现了“驴荒”。
驴没了,农民没法耕地、运货,日常生产生活都受影响,当地民众怨声载道,不少非洲国家干脆出台政策“闭关锁驴”,禁止或限制驴及驴制品出口。
图片取材于网络
2024年3月,55个非洲国家在非洲联盟峰会上达成一致,对驴皮贸易实施15年的禁令,不再向中国或其他国家出口,以维持驴的数量和价格。
图片取材于网络
这下,中国企业的进口路也被堵死了,就算还有少数国家允许出口,要么是数量有限,满足不了国内庞大的需求,要么是运输、检疫成本太高,进口驴皮价格比国内还贵,算下来根本不划算。
更别说进口驴皮还存在质量风险,不同国家驴品种不同,驴皮品质参差不齐,有些根本达不到阿胶生产标准,还可能携带病菌,影响产品质量。
图片取材于网络
进口这条路走不通,国内养殖又跟不上,“缺驴危机”似乎陷入了僵局。难道以后我们真的吃不起驴肉火烧,买不起阿胶了吗?其实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
现在已经有企业开始培育改良驴品种,通过杂交提高驴的生长速度和出肉率,还有的养殖场探索“生态养殖”模式,给驴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降低发病率,政府也在出台政策,对养驴户给予补贴,提高农民养驴的积极性,
图片取材于网络
这些措施虽然不能马上解决问题,但至少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但这些改变都需要时间。驴的生长周期长,就算现在开始大规模养殖,也要等两三年才能看到效果,而且消费者的观念也需要转变,比如理性看待阿胶的功效,减少不必要的需求,这样才能缓解市场压力。
说到底,“缺驴危机”是多方面原因凑出来的难题,农机抢了驴的“工作”,养驴又慢又不划算,国外进口还受限制,缺口自然越来越大,现在不管是国内建养殖基地,还是去国外找合作,都得慢慢熬,急不来。
图片取材于网络
大家可以琢磨琢磨,要是未来“缺驴”问题一直没彻底解决,生活里哪些依赖驴产品的东西,可能会悄悄变样呢?
参考资料:
大象新闻:2025年9月23日《畜牧业协会:“目前我国牛马都不缺,就缺驴”》
极目新闻:2025年9月23日《牛马有的是,驴不够了》
大众日报:2025年8月30日《青岛故事|一头卖3万,珠宝商变“驴王”!旧厂房建养殖基地,“抬头”养驴成市场赢家》
来源:此间一叙a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