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个记者以“演员”身份参与了一次看房行动。一名链家中介带着记者一天内看了十几套房,他说:“我们现在每天需要带15个客户看房,这是公司的要求。”
最近,中介雇演员看房,跟房东砍价的新闻,大家看到了吗?
有个记者以“演员”身份参与了一次看房行动。一名链家中介带着记者一天内看了十几套房,他说:“我们现在每天需要带15个客户看房,这是公司的要求。”
这种为了完成指标和任务的,在市场低迷的时候,故意制造热闹景象的操作,在业内也是比较常见的。
但是没想到还有一些中介(秒卖房),更直接,安排“演员”和房东砍价,话术一套一套的,价格都比最低成交价格还要低,砍的房东心态都崩了。
这不仅是砍价,更是一场针对房东的“围猎”。
在上海,一套挂牌538万的房子,“演员”买家在中介的授意下,直接从480万的“屠龙刀”开始砍价。漫长的拉锯战中,房东夫妇节节败退,最终心理防线被击穿,以510万的价格忍痛出手,短短几小时,资产缩水28万。
完成这些“表演”后,记者获得了200元报酬。而中介透露,他们的老板通过这种变相压价的方式,月入超过50万元。
上海链家此前隐藏二手房成交价,一度被市场调侃为“密不发丧”。如今再看,这一动作的深层意图——人为制造信息壁垒,让买卖双方只能依赖中介提供的片面信息,从而彻底掌握定价主导权。
在楼市持续下行的压力下,中介机构为加速成交、提升佣金收入,各类“骚操作”层出不穷。
之前北京链家就推出的“一口价”模式。
“一口价”就是,平台他们系统性地游说急售业主,以“快速成交”为诱饵,迫使业主把价格降到低于近三个月的成交价格,有的甚至低了10%以上。
然后,这些房子就成了中介朋友圈里的 “一口价神房”,接着就是所有经纪人铺天盖地转发,用最快速度促成交易。
这种模式远低于市场价,旨在快速成交,被业内称为“砸盘价”。
当中介将这种急售案例在朋友圈广泛传播时,实际上是在冲击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击溃其他在售业主的心理防线。
“一口价”和“雇人压价”等策略,本质上都是为了“加速成交”。在楼市低迷的时候,中介很难再通过拉高总价来换得更高的佣金,而是让业主降价,提高成交率来换取佣金收入。
我看到新闻下面,很多人觉得中介这么干不过是顺势而为没什么问题,还有人调侃,几年后你会回来感谢让你压价卖出去的中介。
我承认,让房子下跌的是市场,而不是中介。
但我们必须清晰知道,现代金融市场具有著名的“反身性”特征,就是参与者的认知和行为会反过来改变市场本身的基本面。中介的系统性压价和“砸盘”行为,不只是简单的“顺势而为”,而是在主动塑造并强化“房价必跌”的市场预期。
当一个个“一口价”案例通过朋友圈等渠道被放大传播,它传递给所有潜在买家的信号是,当前挂牌价全是虚高,真实价值远低于此,且还将继续下跌。
这直接导致买家陷入集体观望,等待下一个“砸盘价”的出现。
形成“价格越压,市场越冷;市场越冷,越需要压价”的死亡螺旋。他们加速了“出清”,但也可能亲手扼杀了“复苏”的萌芽。
中介在做大成交,也在加速市场下行的节奏。
讽刺的是,当无数房东在割肉出场的时候,中介平台的财报却依然亮眼。贝壳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净收入高达493亿元,同比增长24.1%;净利润虽同比下滑7.2%,但21.6亿元的规模在当前惨淡的市况下已属惊人。
这背后的矛盾逻辑已然清晰,平台的整体营收不再单纯依赖单笔交易的高佣金,而是极度依赖于交易周转的“效率”。即便单笔利润变薄,但只要通过非常手段加速成交、做大总量,平台依旧能够“盆满钵满”。
上海的戏码被揭穿,不过是冰山一角,我看到深圳、杭州、天津都有遭遇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套路
我承认,就目前的市场来说,要想房子卖出去就必须以低价才能吸引买家。
但是,中介砸盘式的压价,效率更高,会更快速地拉低整个区域的成交均价,形成强大的价格下行惯性。这放大了市场的顺周期效应,在下跌时加剧下跌。
对于许多中产家庭而言,房产是家庭财富的压舱石。当这个“石锚”被中介操作轻易撬动时,带来的不仅是卖家的财务损失,更是对大家财富安全感的普遍焦虑。也可能回引发局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所以,面对中介的各种套路,卖房的朋友需要保持清醒头脑。大家可以多方了解真实市场成交价,避免因中介制造的焦虑而盲目降价。
买卖双方都应坚持信息透明原则。尽管链家等平台隐藏了历史成交价,但仍可通过其他渠道获取市场信息,比如向多家机构询价、参加社区业主论坛等。
来源:樱桃大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