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描述来自权威资料,图片都来源于网络。若文章中涉及到版权,请和我们联系,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中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有错误或不实之处,还请谅解和指正,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来自权威资料,图片都来源于网络。若文章中涉及到版权,请和我们联系,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文中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有错误或不实之处,还请谅解和指正,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1831年的寒冬,紫禁城尚书房里,10岁的奕䜣正用拉丁文,与葡萄牙传教士讨论几何定理,而他的四哥奕詝(咸丰)因背不出《论语》被罚跪雪地。
这对同父异母兄弟的命运,从启蒙教育便已分野。
奕䜣不仅精通满汉典籍,更研习西洋火器原理,曾在南苑猎场三箭射落双雕;
奕詝则因幼年坠马落下腿疾,性格愈发阴郁。
道光皇帝晚年反复试探:他命皇子们校阅八旗兵操练,奕䜣带兵布阵如教科书般精准;
又令众皇子评议《海国图志》,唯有奕䜣提出“师夷长技当从火轮舟船始”。
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惨败后,道光在传位诏书上颤抖着写下“皇四子奕詝”时,考虑的竟是“守成之君不宜锐意变革”。
1850年正月十三,道光临终前召见军机大臣杜受田,指着案头两份诏书:
传位奕詝的明诏与封奕䜣为恭亲王的暗旨,说出惊天之语:“老六才堪大用,然其性刚,恐蹈唐肃宗覆辙。”
这道双重遗诏既保全奕䜣性命,又将其永远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
新帝咸丰登基第二天,便将弟弟打发去管理镶蓝旗宗学,实为变相软禁。
1860年9月21日,八里桥战场上清军尸横遍野,咸丰带着后妃仓皇北逃承德,却把烫手山芋丢给奕䜣:“着恭亲王留守京师,办理和局。”
面对英法联军的炮口,奕䜣在礼部大堂与额尔金周旋七天,期间英国随军记者记录:“这位亲王会突然用英语引用莎士比亚,又在赔款数额上分文必争。”
最终《北京条约》签订时,他坚持删去“准许传教士内地置产”条款,为日后教案埋下伏笔。
1861年8月22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咽下最后一口气,临终前将“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章,分别授予慈安、慈禧。
奕䜣得知消息后,连夜派心腹太监安德海送出血书:“两宫太后若需除奸,臣愿效犬马之劳。”
他化装成萨满法师潜入承德,在普宁寺偏殿与慈禧密谈三小时,定下“回銮除奸”之计。
奕䜣提前返京掌控九门提督衙门,更说服蒙古亲王僧格林沁调兵布防。
当肃顺护送咸丰灵柩行至密云时,早已被收买的护军统领突然发难。
据《翁同龢日记》记载,肃顺被擒时怒吼:“早知有今日,当初就该让先帝杀了你这悖逆之徒!”
政变成功后,奕䜣集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于一身,权势直逼多尔衮。
他力推三项改革:
外交破冰:在总理衙门设置电报房,要求各国使节递交国书须用汉文;
军事改制:创立神机营,装备后膛步枪,淘汰八旗弓马;
教育革新: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月俸30两吸引汉族举人报考;
但这些举措遭满蒙权贵激烈反对,蒙古亲王伯彦讷谟祜当朝讥讽:“王爷莫非要让八旗子弟都去学洋鬼子的奇技淫巧?”
1872年8月11日,30名拖着长辫的少年,登上“中国号”邮轮,这是奕䜣力排众议推动的留美计划。
他原拟派遣120人,却因保守派阻挠大幅缩水。
当首批幼童在旧金山因拒拜关帝像,遭领事责罚时,奕䜣在奏折里写下:“礼仪之争事小,技艺之学事大。”
可惜1881年清廷突然召回全部留学生,詹天佑的毕业证书,成了这场改革最心酸的注脚。
1875年,奕䜣从海关税银中,挤出400万两筹建海军。
他亲赴福州船政学堂,指着“扬武号”训练舰对沈葆桢说:“将来海上交锋,胜败全在此辈书生。”
但当李鸿章建议购置铁甲舰时,奕䜣却陷入两难——既要防范日本,又怕汉族督抚坐大。
这种摇摆导致北洋水师,始终未能更新速射炮,最终在黄海大战中付出惨痛代价。
1880年,英国提议修建京津铁路,奕䜣在朝会上与醇亲王奕譞激烈辩论:“火轮车一日夜行千里,运兵调饷再无阻滞!”
但奕譞抛出杀手锏:“惊动龙脉,败坏风水,其罪当诛!”这场持续五年的拉锯战,直到开平矿务局私筑9公里运煤铁路才破局。
当慈禧试乘小火车后,奕䜣苦笑着对李鸿章说:“早知老佛爷凤舆比奏折管用,咱们何苦白费唇舌?”
1884年4月8日,奕䜣照常到军机处值房,却见宝鋆捧着懿旨等候:“着免去奕䜣一切差使,家居养疾!”
这场政变源于中法战争期间,奕䜣反对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
被罢黜当天,他在恭王府后花园独坐整夜,池中锦鲤吞食他撕碎的《海防策》残页,水面泛起血色晚霞。
1898年5月29日,病榻上的奕䜣抓住光绪衣襟嘶声警告:“康有为乃王莽再世,断不可用!”
他比维新派更清楚改革雷区:
裁撤漕运衙门,会激怒百万漕工;废除八股,将得罪天下士绅;设制度局,等于否定军机处合法性。
果然百日维新失败后,慈禧对贴身宫女感慨:“要是老六还活着,断不至闹到这步田地。”
1905年,当科举制度最终废除时,人们发现最早倡办新式学堂的恭亲王,已去世7年。
他创办的同文馆,走出中国首任驻外使节郭嵩焘,更培养出翻译《天演论》的严复。
这些“离经叛道”的学子,后来成为推翻帝制的主力军。
1937年江阴海战中,陈绍宽指挥的“宁海号”巡洋舰,其设计蓝本正是奕䜣当年引进的“镇远号”。
甲午战败时沉没的“致远号”大副陈金揆之子,30年后成为黄埔海军教官。
这些穿越时空的呼应,印证着近代化进程的顽强生命力。
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时,载沣在恭王府库房发现奕䜣1894年的密折:
“若开国会,当以资政院为基;行宪政,必先厘定官制。”
这份被尘封十二年的奏折,字迹已被蠹虫蛀蚀,却预言了王朝最后的改革方向。
参考资料:
1. 《清实录·咸丰朝》
2. 李守孔《晚清权臣奕䜣研究》
3. 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
4. 孔祥吉《戊戌维新运动新探》
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总理衙门档案》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