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7日,第5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评选结果公布:台北艺术大学青年导演颜皓轩的作品《囚犬》,获最高荣誉“麒麟最佳影片”;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导演梁紫茵凭借作品《紫菜》,获得麒麟评委会选择荣誉;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导演钟雨昂凭借作品《独唱团》,获得麒麟最佳导演奖;《阿利
9月7日,第5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评选结果公布:台北艺术大学青年导演颜皓轩的作品《囚犬》,获最高荣誉“麒麟最佳影片”;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导演梁紫茵凭借作品《紫菜》,获得麒麟评委会选择荣誉;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导演钟雨昂凭借作品《独唱团》,获得麒麟最佳导演奖;《阿利亚的吉尔巴拉》《杀了这匹马》获“麒麟新锐短片”;《杀死艾达》《小萍的女儿》《上场吧,女孩》等8部作品获得“麒麟优秀短片”。
“麒麟最佳短片”《囚犬》导演颜皓轩
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导演梁紫茵获得麒麟评委会选择荣誉
颁奖典礼舞台上,主竞赛单元平均年龄24岁的年轻创作者振臂高呼,“用我们的热情与真诚,一直拍下去!”入行50年的终审评委会主席陈冲深情鼓励,“大家都在做自己最想拍的电影,在他们激情的火焰中,我愿做一根柴,让他们燃烧得更旺。”此刻,电影人的深情与澎湃、电影艺术的厚重与轻盈,都变得生动立体。
为期三天(9月5日至7日)的第5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以“风,自有方向”为主题,构建两岸青年影视创作的“能量磁场”。当青年创作者以作品丈量艺术巅峰新高度,当影展用跨媒介叙事开辟传统赛道新出口,当全球伙伴在开放生态中点燃创意新星火,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影像的革新,更是一个时代对青春想象力的回应。
第5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青年电影之夜
1
破界生长,从“新”出发
“5”常被视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对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而言,第五届绝非简单的数字累加,它既承载着五届影展的深厚积淀,又孕育着对未来突破创新的无限期待,更象征着青年电影人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创作风貌。
“回想第一届,我们连电影院放映厅都没有,只能在平潭台创园做展映。”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创始人、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副董事长洪雷坦言,当初放映侯孝贤的《恋恋风尘》时,观众只能坐在硬板凳或太师椅上,“当时条件很业余,心里很忐忑。”如今,影展早已摆脱初创时的青涩。他笑着透露,“现在我们担心的是票一开放就被抢空,《末代皇帝》放映时,甚至地板上都坐满了人,不让我进去,说我占位置。”
洪雷 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创始人、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副董事长
从首届仅有简陋放映条件,到如今大师课、展映场场爆满,观众自发从北京、上海、台北、香港等地赶来,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用五届时间实现蜕变,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新高度,是青春影像永无止境的刻度。据洪雷介绍,本届影展主竞赛单元共征集来自全球399所高校的6021部参赛作品,还首次设立AIGC短片类别,共收到3443部短片。值得关注的是,大陆院校投稿数量同比增长17%,台港澳及海外院校增长42%。“主竞赛单元参赛创作者平均年龄仅24岁。”令洪雷欣喜的是,这些年轻创作者不仅满怀激情,还展现对社会深刻的洞察和对人生阅历的体悟。
第5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主竞赛单元入围作品展板
新生态,是开放共生的影像共同体。本届影展由著名演员、导演陈冲担任评委会主席,鲍德熹、李睿珺、周新霞、周轶君组成终审评委会。刘开珞、单佐龙、袁媛等行业资深人士举办公开课与工作坊。影展还特邀台湾知名演员林依晨、柯佳嬿担任青年影像人物,拓宽两岸影视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熠熠和光、派华传媒、爱奇艺电影等多家机构提供支持,设立市场类奖项,推动项目落地。
终审评委会成员(左起)李睿珺、鲍德熹、陈冲、周轶君、周新霞
作为国际影展评审席上的常客,陈冲看过许多风格成熟的电影作品,但在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她收获诸多意外之喜。“这些年轻创作者,如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朝气。我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两种珍贵的品质:一是真诚,创作者确实在表达内心真正所想;二是技术娴熟。很多作品的电影语言非常成熟,完全超出他们这个年龄应有的水平。这让我看到中国电影、亚洲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新希望。”
陈冲 第5届平潭IM 两岸青年影展评委会主席、著名演员、导演
新赛道,是时代浪潮赋予的先锋试验场。从短视频到虚拟制片,从跨媒介叙事到AI辅助创作,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以开拓者的姿态奔跑在行业前沿。本届影展联合字节跳动旗下即梦AI开设“未来已来·AIGC”单元,携手抖音发起“在拍一种很新的Vlog”单元。其中,AIGC单元收到3443部作品,Vlog单元收到投稿超50万部,总播放量超200亿次。
作为影展的老朋友,CNEX视纳华仁共同创始人暨执行长、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教授陈玲珍表示,影展始终致力于为青年创作者搭建多元舞台,今年新增的AIGC与Vlog单元正是这一理念的延伸。随着科技手段不断丰富,创作可能性不再局限于长片。无论是AIGC制作的短片,还是日常记录的Vlog,都彰显青年影像与数字时代共振的无限可能,这些新赛道将呈现万紫千红的创作图景。
第5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未来电影之门:AI时代电影人的创作方法”现场
在媒体见面会上,洪雷分享了一个温暖的故事:2020年第一届影展上,获得最佳剧情短片奖的杨名在舞台上激动地说:“小伙伴们,我们有钱拍下一部啦!”今年8月,杨名凭借华语短片《鬣狗》荣获第7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短片奖。“从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走出来的年轻创作者,正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才华。”在洪雷看来,这些年轻人将成为中国电影未来5年、10年最重要的一股创作力量。
“生生不息成长计划”作为重要孵化器,今年也结出硕果——曾获第二届麒麟优秀短片荣誉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其长片项目获得第三届“生生不息成长计划”最佳提案。经影展孵化,该片目前已基本完成后期制作,将成为影展培育的首部长片电影。
青年电影之夜现场,主竞赛单元终审评委周轶君与《小径分岔的花园》导演姜柏廷交流创作心路
更多富有生命力和创新性的作品正在萌芽。今年的“生生不息成长计划”共收到166份长片提案,最终选出10部作品参与提案大会。提案会上,年轻的创作者详细阐述故事架构、角色塑造及创作初衷,试图用精准的语言勾勒心中独特的影像世界。决策者则凭借专业素养和丰富经验,认真倾听每个提案,全方位、多角度地剖析评估。从短片竞赛到长片孵化,从资金支持到资源导入,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始终以扶持青年电影人为核心,构建一套贯穿创作全周期的支持体系。它正以实际行动证明:青年影人的成长,需要持续的回应与长久的陪伴。
更多真诚的表达和真挚的演绎正被看见。例如,《无路用》中两位主演的精彩表现,引发了评审的关注与热议。在主竞赛单元复审评委、《南京照相馆》编剧张珂看来,这部片子的演员颇具天赋,呈现一种“没有表演”的状态,而这恰恰是最高级的表演。
电影《无路用》海报
片中主角阿基的扮演者黄彦珩透露,这是他参演的第六部影片、第二部短片,他所饰演的阿基与自已有不少重合之处。“我曾经历过迷茫阶段,我理解阿基。演绎这个角色在我的舒适区,就像找回了几年前的自己。”另一位主角阿飞的扮演者郭炳峰是黄彦珩的好友,此前从未有过演戏经历。
此次参演让黄彦珩萌生了当导演的想法,来到影展后,这一念头愈发强烈。“我很喜欢这个青年电影人交流平台。大师课、公开课让我收获颇丰,展映影片精彩纷呈。这里都是志同道合的同龄人,他们创作理念和手法成熟。和他们交流,让我产生更多新鲜有趣的想法,迫不及待想去尝试实践。”
《无路用》创作团队
3
传承经验,对话未来
每年的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上,“大师课”“公开课”“沙龙对话”都成为备受青年电影人青睐的板块。来自不同领域的资深电影人,以导师甚至朋友的身份,与年轻创作者真诚交流,分享实战心得与行业见解。
演员吴慷仁不仅以生生不息成长计划年度决策人的身份参与提案筛选与评估,助力年轻创作者明确创作方向、优化项目方案,还在公开课《从剧本到片场,演员与导演的双向奔赴》中分享创作心得。针对演员表达中的共情问题,吴慷仁分享,刚杀青的戏中有一场本需流泪的戏,他主动向导演提出尽量不流泪。在他看来,演员若共情过度,容易出现“观众未哭演员先哭”的状况。由于演员提前研读剧本,演绎时往往已走在角色前面,在情感尚未达到真正打动观众的节点便落泪,这样的眼泪更像一种表演技巧,难以真正触动观众内心。
吴慷仁 生生不息成长计划年度决策人、知名演员
电影《长江图》导演杨超在公开课《一部电影的开始》中,引导大家重新思考影像的本质。他表示,影像工作者应回归创作,从源头寻找并孵化真正有价值的电影项目,让视听语言切实服务于叙事与情感表达。“我最初学电影、拍电影时,也经历过巨大的信心不足和胆怯虚无,我很理解这种状态。建立有效信心,是走向创作的第一步。”杨超的分享不仅传递技术层面的思考,还给予年轻人情感上的支持与共鸣。
导演杨超公开课《一部电影的开始》 导演杨超公开课《一部电影的开始》
兼具编剧与导演双重身份的袁媛,以《从纸面到银幕——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为题,带领听众深入电影制作的幕后世界。她坦言,电影作为高度协作的艺术形式,从剧本到成片的过程中“落差”几乎不可避免。“只有极少数人能完全心想事成。但恰恰是在这种落差中,我们学会接纳现实、调整自我,甚至收获意外之喜,这其实是一种成长。”她鼓励年轻影人正视创作中的不确定性,并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此外,本届影展还特邀陈博文、刘开珞、单佐龙等多位行业资深人士,分别从剪辑、商业开发、制片管理等专业角度出发,回应青年创作者的实际困惑。电影制片人崔宣仲与电影美术指导林瀚翔主持的大师班,进一步将视野拓展至国际,聚焦“韩国电影制作流程及产业发展”和“电影美术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青年影人提供更具全球视野的行业认知。同时,“评委喜欢什么作品”“AI时代电影人的创作方法”等热门话题,也引发跨代际的热烈讨论,反映电影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资深电影剪辑师陈博文公开课《可以重来的人生:由剪辑的观点来谈创作与再创作》
这些对话并非单向的经验传授,而是双向的灵感激发。资深影人传递的不仅是技术和理念,更是对电影事业的敬畏与热爱;年轻创作者以鲜活的视角、大胆的实践,为行业注入新活力。在这样的交流中,电影文化得以持续更新、薪火相传,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4
在平潭,两岸光影相依
从经典重温到新锐首映,从提案大会的思维碰撞到极拍竞赛的实地创作,9月的平潭,海风裹挟着咸润的潮气与炽热的电影梦,吹遍岛上的每条街巷。
近年来,平潭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为影展提供肥沃的创作土壤和广阔的展示舞台。影展则如热情的使者,将平潭的美丽与魅力传递到两岸乃至世界各地,让更多人了解平潭、爱上平潭。本届影展更名为“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进一步凸显举办地特色,也彰显平潭作为两岸交流桥头堡的文化意义。
平潭IM青年电影之夜在龙王头海滩举行
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小军表示,未来,平潭将从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以影展为依托,全面赋能本地影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第一个方向,依托影展构建一套全方位、系统化的人才培育体系;第二个方向,推出一套专门支持短片、电影短片拍摄的扶持政策,为相关创作提供更多资源与便利;第三个方向,计划为影展打造永久性的举办地,拟建设‘平潭海峡两岸电影宫’,进一步提升影展的品牌影响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刘小军 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今年,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继续抒写促进两岸交流的新故事。“从平潭出发·72小时极拍”单元首次迎来台湾高校团队组队参赛。15支队伍里不仅有台湾创作者组队,几支大陆高校队伍也有台湾同学加盟。台湾高校的青年学子怀着对大陆的好奇与憧憬,走进平潭的大街小巷,用镜头捕捉平潭的烟火气。从热闹的集市到宁静的古村落,从热情好客的当地居民到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都化作镜头里生动的画面。两岸青年通过作品展现平潭的自然之美、人文之韵和发展之变。他们用镜头对话,在合作中增进了解,在交流中建立友谊,携手在追求电影梦想的道路上前行。
“从平潭出发·72小时极拍”两岸高校部分创作者合影
作为影展特色板块,“光影记忆·情系中华”致敬台湾经典特展展映《红柿子》《热带鱼》两部4K修复经典影片,带领观众回望20世纪90年代台湾电影所蕴含的社会关怀与幽默叙事。一位青年创作者表示,“通过技术赋能让经典作品‘新生’,4K修复技术既展现电影艺术魅力,也激励青年创作者在传承中创新。”第三次参展的记者王欣(化名)表示,“台湾经典电影特展已悄然成为平潭IM的DNA印记——光影流转间,两岸观众触摸的不仅是叙事文本,更是一脉相承的东方美学密码。”
历经5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已超越单纯的竞赛或展映活动,成为集在地文化、青年创作、产业联动与两岸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它证明,电影不仅关乎艺术与技术,更关乎人与人的相遇、文化与文化的交融。正如本届影展主题“风,自有方向”所蕴含的深意,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正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青年文化浪潮,助力年轻电影人找准前行方向。
海风拂过平潭,也推动着青年影人与华语电影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青年电影之夜现场
来源:综艺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