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盯着那张纸看了好一会儿,然后只是轻轻说了一句:“汤和这人,还真是个聪明人。”身边的宦官听了,不敢吭声。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南京的春天特别暖。
朱元璋坐在奉天殿里,看着奏章一页页翻,忽然停住了手。
他盯着那张纸看了好一会儿,然后只是轻轻说了一句:“汤和这人,还真是个聪明人。”身边的宦官听了,不敢吭声。
没人知道他是在夸,还是在记账。
几个月前,汤和上了一道折子,说自己年纪大了,眼睛花、腿脚软,想回老家养病。
朱元璋批准了。
可太监们都记得,当年徐达也说自己不行了,结果没多久,一碗“赐药”就送了过去。
汤和的命,竟然保住了。
这在明朝开国那几十位功臣里,简直像个奇迹。
事情要从更早说起。
1344年,元顺帝还在大都当皇帝,天下却早就乱成一锅粥。
黄河泛滥、蝗灾连年,老百姓活不下去,红巾军、白莲教、各路义军纷纷揭竿而起。
那会儿的朱元璋,才刚刚从庙里出来,穿着破袍子一路化缘,连饭都吃不上。
但就是这样一个穷和尚,后来靠投奔郭子兴、再一步步吞并陈友谅、张士诚,竟然杀出了一条路。1368年,他在南京登基,改元洪武,正式建立大明。
从那时开始,跟他一起打天下的三十多位将领,命运也悄悄发生了转变。
最先出事的是胡惟庸。
胡惟庸是朱元璋非常信任的大臣,一度当上了丞相。
可他太张扬,结党营私,还在朝堂上对别人指手画脚。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名拿了他,一口气连坐三万人。
这事办得干净利落,效率惊人。
但真正让人胆寒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事。
李善长——那个从滁州就跟着朱元璋干的谋臣,原本是“军师中的军师”。
他没什么野心,也不爱出风头,可他有个亲戚是胡惟庸。
这一层关系,就让他全家七十多口人被一锅端了。
那年他已经七十七岁。
朱元璋没解释太多。
他的逻辑一向简单:有可能威胁皇权的,全都得除掉。
一次错杀比一次漏网要“划算”。
接着是蓝玉。
蓝玉是常遇春的外甥,战功赫赫,最辉煌的一仗是率军北征,把北元打得连根拔起。
可他性子直,说话不留情,哪怕在朝堂上也敢拍桌子。
朱元璋早就看他不顺眼,只是一直找不到机会。
1393年,蓝玉案爆发。
他被控谋反,关进天牢,活活剥皮。
尸体被挂在应天府城门口,警示百官。
他的亲戚、部下、朋友、门生,全都难逃一死,九族连坐,人数超过一万五千人。
从这之后,朝堂上再没人敢多说一句话。
可就在这腥风血雨中,有四个人活了下来:汤和、沐英、郭英、耿炳文。
汤和是朱元璋的老乡、老战友,两人从小一起放牛。
建国之后,他很早就识趣交了兵权,还特意在家装疯卖傻,天天喝酒、斗鸡、养狗。
有人劝他别太放纵,他笑着说:“命还在就好。”他活到1395年,病逝家中,是少数能安稳走完一生的功臣。
沐英更特殊。
他是朱元璋的义子,八岁时就被收养,叫“皇儿”。
后来被派去镇守云南,二十多年没回过南京。
他办事谨慎,政令严明,从不结党。
马皇后去世时,他跪在灵前哭到吐血。
朱元璋听说后,只说了一句:“他是真心的。”
郭英没那么显眼。
他是郭华妃的哥哥,也算半个皇亲。
这个人治军严厉,生活简朴,不抢功、不争权。
朱元璋夸他“像唐朝的尉迟敬德”,意思是有勇有忠。
他一直守边,后来也得以善终。
耿炳文的情况最特别。
他不是不想立功,而是没这个本事。
他打仗只会守,不太擅长攻。
在一群猛将里,他显得平平无奇。
可也正因如此,朱元璋没把他当威胁。
他也从不摆谱,该干嘛干嘛,最后也算平安收场。
这几个人,有的是因为看得早、退得快;有的是因为血缘关系;也有的是因为能力不够强。
不管哪一种,在那个时候都算是活着的“另类”。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朱元璋心里的不安。
他出身低微,没有士族背景。
靠着一帮农民军和地方豪强打下天下,却始终担心这些人会反过来推翻他。
他不信任任何人,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不完全放心。
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
朱元璋一度大病不起,整个人变得更加阴沉。
他担心孙子朱允炆继位后镇不住局面,于是决定在有生之年把所有可能威胁皇权的势力都清理干净。
这才有了蓝玉案的最后一波大清洗。
等朱元璋去世的时候,大明的开国功臣几乎死绝。
汤和死后,朝廷下令为他立碑,称他“功成身退,知止不殆”。
可很多年后,没人再敢提起他的名字。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
参考资料:
吴晗,《朱元璋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谈迁,《国榷》,中华书局,1984年。
《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明实录·太祖实录》,明代内阁官员编撰。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年。
来源:颖子历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