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中有些食物看似干净,其实暗藏隐患。尤其是在细菌生长的“舒适区”温度,细菌超标的概率就更大了。
生活中有些食物看似干净,其实暗藏隐患。尤其是在细菌生长的“舒适区”温度,细菌超标的概率就更大了。
以下4种看似干净,其实暗藏细菌的食物,你中招了吗?一起来看!
01
没放冰箱的剩饭
🤔中午的米饭煮多了,懒得放冰箱,直接盛出来放桌上,顶多拿个罩子罩一下,准备晚上直接吃剩的。
看起来没啥变化的米饭,实际上,细菌正在里面疯狂生长。
煮熟米饭放在常温下保存,很有可能让一种名为蜡样芽孢杆菌的食源性机会致病菌超标,从而产生毒素,引起食物中毒,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如果正值高温,更适合蜡样芽孢杆菌生长。一项研究发现,当煮熟米饭分别放置于20℃、30℃和35℃下储存时,分别在16小时、8小时和4小时后首次检测到毒素。也就是说,储存温度越高,煮熟米饭里的蜡样芽孢杆菌生长和产生毒素的速度就越快。
蜡样芽孢杆菌产生的毒素耐热性强,能耐受住126℃高温达90分钟。一旦在食物中产生毒素,即使让食物彻底熟透,也不能将之消除。
那么,难道剩饭就不能吃了,一定得倒掉?不是的。两个方法帮到你——
剩饭趁热放冰箱,尤其是夏天。
将煮熟的食物保持在60℃以上,也可以抑制细菌滋生。
02
室温下的蚝油、酱油
🤔炒菜炒得热火朝天,蚝油、生抽用完就顺手放在灶台上,下次接着用。毕竟调味料嘛,盐多,自带一定的抑菌防腐能力。
其实,不是所有的调料都能常温储存。蚝油、生抽(尤其是减盐版生抽,盐分低更不耐保存),开封后通常需要冷藏。
室温储存可能会滋生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比如沙门氏菌等,引起发热、腹泻、腹痛等症状。
一项来自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调查发现,在室温储存下的蚝油(24℃和30℃),在开封后第6周开始检出细菌,在第8周细菌总数超过国家标准。冷藏条件下(4℃),虽然也有细菌检出,但细菌总数一直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
不同包装中检测出的细菌总数也大不相同,总的来说,在同一温度下,玻璃瓶的细菌总数>挤挤袋的细菌总数>挤挤瓶的细菌总数。也就是说,挤挤瓶的储存效果最好。
研究显示,24℃和30℃储存到第10周的蚝油,气味和滋味变化不大,仅香气和鲜味略减,并无异味,因此单凭嗅觉难以察觉变质。
那么,调味料该如何储存?三个方法帮到你——
一般蚝油开封后,都需冷藏保存,并尽快用完。
推荐购买挤挤瓶包装的蚝油。
其他调味料存放,也需要仔细查看食品包装上的保存方式。
03
制冰过程不卫生的冰块
🤔很多人喝冰饮不适,可能并不是因为太凉,而是冰块细菌超标。
一项抽查了北京市63份餐饮门店食用冰块的研究发现:不少饮品甜品店的冰块指示菌水平偏高,在制冰或取用过程中,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
冰块不干净,问题主要出在制冰环节上。
制冰用具清洁不到位:制冰机、取冰用的用具没有做到定期彻底清洗消毒。夏季普遍30℃以上的气温条件下,少量污染源没清洁到位,微生物就可能会快速生长繁殖。
冰块取用、制作不规范:如果取冰的操作人员没有戴一次性手套、没有经常洗手消毒,以及抹布等清洁用具交叉使用等等,可能导致微生物进入冰块中。
如果就想喝点冰冰凉凉的,两个办法帮到你——
购买食用冰,例如冰杯。
在家自制冰块,但要保证水源和制作过程卫生,建议与生肉、海鲜等冻品分开。
04
来源不明或制作、
储存不当的鲜切水果
🤔别以为刚切的水果就干净,它可能让你腹泻。
鲜切水果的来源不明,它之前是好果还是坏果?即使切除坏的部分,剩下的也可能被肉眼看不见的细菌污染。
一项研究发现,在苹果、毛桃、葡萄三种出现轻度腐烂、发霉的水果中,对腐烂部位和内部完好部位分别做检测。结果显示:不论是烂的部位还是完好的部位,均受到微生物污染,明显超过国家相关规范要求限值。
此外,鲜切水果是否卫生还取决于制作、储存环节,工作人员的手是否消毒到位?刀具砧板清洁是否干净?水果是否清洗削皮、冰箱低温存放?任一环节没做好,都可能让鲜切水果成为细菌温床。
那怎么放心吃果切?两个办法帮到你——
尽量在大平台/商超购买鲜切水果,不在街边小摊上购买。
自己动手在家切,切完尽快吃完。
假如你本身就肠道敏感脆弱,或者家中老人有“爱吃剩菜剩饭”“饭菜总要凉一凉,再放冰箱”的习惯,那更要注意。
监制丨李浙主编丨杜显翰编辑丨余甜甜部分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