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陇西(今甘肃省陇西县)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历史上曾为郡、州、府治所,是陇右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这片土地上的小吃融合了中原农耕文明与西北游牧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体系。
陇西(今甘肃省陇西县)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历史上曾为郡、州、府治所,是陇右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这片土地上的小吃融合了中原农耕文明与西北游牧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体系。
担担面,其实是扯面,扯好下熟后,抖一抖,拌入胡麻油,防粘连。而后入碗浇汤,放入佐料。有糊汤和清汤两种浇汤。糊汤暖胃,清汤解酒。
一、担担面:一担挑乾坤的晨间艺术
陇西担担面是甘肃省陇西县传统特色小吃,其名来源于早期摊贩用扁担挑载食品与餐具流动售卖的经营方式。有学者推测,元代陇西名将汪世显家族镇守四川时,可能将陇西面艺带入巴蜀,形成了与四川担担面的双向传播关系。而陇西担担面更融合了陕西醋汤技法与本地胡麻油炝辣工艺,在民国时期定型为“酸辣鲜香”的晨间风味。
陇西担担面不仅是果腹之物,更已成为陇西人早餐文化的代表性食物,其清晨食用习惯已融入市井生活。在当地流传着“天塌也要吃碗担担面”的民谚,道出了西北人逆境中的豁达生活态度。游子归乡首站必赴北关吃担担面,甚至有老人临终嘱托“撒我骨灰时,别忘了带碗担担面”,可见这种食物与陇西人的生命仪式紧密相连。
陇西担担面的核心特色在于其抻面工艺:选用蛋白质含量≥13%的陇西北山冬麦高筋粉,面团揉制讲究“三光”(面光、手光、盆光),并根据季节调整碱水比例(春秋0.8%、夏季1.2%、冬季0.5%)。面团需醒发3小时,使面筋充分舒展。面条形态多样,分为“一窝丝”(直径0.5mm)、“韭叶”(宽3mm)、“大宽”(宽15mm)等不同规格,以满足不同食客的喜好。手艺娴熟的师傅能将面棒通过抖甩拉成细若发丝或宽如裤带的面条,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堪称“晨间艺术”。
在陇西,担担面是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早餐选择。清晨面摊前,劳工就着蒜瓣吸面,学童围坐分食卤蛋,商人端碗谈价——一碗面里沸腾着生计与温情。食用时常配以卤肉摊“三绝”——卤肠(肥糯)、卤蛋(溏心)、卤肉(琥珀纹),浇半勺卤汤,脂香与酸辣碰撞出复合味型,当地人称之为“肉蛋双飞”。
饸饹面,须压制,调面和压制的技术是关键
二、饸饹面:古老仪式中的面食活化石
饸饹面在陇西又称“呼噜面”,早期名曰“河漏”。相传是在明朝永乐年间(约15世纪)由陕西省合阳县传入陇西,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陇西饸饹面主要选用荞麦面制作。和面是关键,面太软则压出的饸饹条易断,醒不好;面太硬则压起来吃力,口感差。传统制作通常在前一天晚上将面和好,放置到第二天凌晨压制为最佳。压饸饹面的工具叫床子,早期为木制,后有铁制,现代逐渐发展为电动。传统木制饸饹床子设计精巧:先将木头雕琢出圆形或椭圆形的凹槽(深度10-15厘米),底部布满直径2.5-3毫米的漏孔(孔数达150-200个)。其上有一个与凹槽大小对应的压锤,固定在锅上方。压制时,将和好的面团放入凹槽,操作压锤,床子底部就压出无数条滑溜溜、亮晶晶的饸饹条,用刀截成20-25厘米长的条子煮熟。煮好后用胡麻油拌均匀,冷却后盛碗,浇上特制汤料。
饸饹面的汤由猪肉或牛羊肉臊子熬制,配以木耳、黄花菜、鸡蛋、豆腐、胡萝卜片、蒜苗、香菜等原料,并用淀粉勾芡而成。地道的饸饹面讲究“面要筋、光、亮,汤要香、辣、麻、酸、稀”。
荞粉老担子。还有碗坨。根据你的需求,削出的不同形状,
三、荞粉:绿色保健食品
陇西荞粉以优质荞麦为原料,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时期就已大量应市。早年卖荞粉者用扁担挑铜皮包边雕花纹小粉箱,走街串巷叫卖,“荞—粉—”一声长吆喝,便引来四方食客。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荞麦最降气宽肠……气盛有湿热者宜之”。荞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铁盐含量为小麦粉的3-20倍,还含有叶绿素和芦丁。它是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理想医疗保健食品,具有防止血压升高、降低胆固醇、改善中老年人失眠、健忘的食疗作用。陇西荞粉制作经过洗涤、磨碎、筛分、浸泡、洗粉滤汁、煮粉和成型冷却等多道工序。制作时将荞麦用水喷湿,搓破皮,水中揉搓慢洗,细箩滤皮,沉淀晒干得粉面。然后将粉面溶入清水成粉芡,锅内沸水,边搅动边溜入粉芡,由稀而稠。质量高低取决于火候、溜粉芡速度和搅拌力度。
成品荞粉反扣于案板上,成盆坨状,柔软、透明、色正,有人形象地描述“粉坨如女人的臀,触手即颤”。
食用时有两种切法:一种是用刀切成宽约2厘米、长约8厘米、厚约0.3厘米的长片;另一种是用“捞捞”顺盆坨顶端顺时针刮成细条。调以盐、芝麻酱、芥末、蒜汁、醋、油泼辣子等佐料。荞粉还有“呱呱”(较硬)、“皮子”和“粉”(较软)之分,老人多喜粉的细腻滑爽,年轻女性则偏爱呱呱的硬朗酸辣。
烧鸡粉的调制过程
四、烧鸡粉:“金银翡翠汤”的药膳智慧
陇西烧鸡粉是甘肃定西市陇西县的代表性名小吃,1989年与兰州牛肉面等共同入选“甘肃省七大名特小吃”。其起源与一则爱情传说相关:相传古时陇西一富户员外为阻挠女儿与厨师的恋情,要求厨师用“金银翡翠”制作美食。厨师创意性地以菠菜汁染绿淀粉制成粉条(象征翡翠),用蛋黄蛋白(象征金银),配以鸡汤烩制,最终赢得认可,这道菜因此得名“金银翡翠汤”。
陇西烧鸡粉的制作工艺独特,体现“药膳同源”的文化理念(陇西盛产黄芪、当归等药材)。其制作分为三个核心部分:
1. 汤底:优选当地散养土鸡,搭配草果、桂皮、白芷等十余种香料,整鸡焯水后入老卤汤,文火焖煮3小时以上,汤色褐亮如琥珀,鲜香中带淡淡药膳味。
2. 绿粉:菠菜揉搓取汁,加入扁豆淀粉(或绿豆粉)中搅匀,沸水冲煮成半透明翠绿色粉冻,冷却后切厚片,滑嫩如凉粉,弹韧似米粉。
3. 配料:鸡肉卤煮后手撕成丝,皮脆肉酥;鸡蛋整蛋卤制上色,对切后蛋黄如金、蛋白似银。烧鸡粉的药用价值显著,尤其病后食用可加速恢复(高蛋白易吸收)。如今,陇西烧鸡粉制作技艺已成为县级非遗项目。
五、醪糟:甜蜜的记忆
陇西醪糟,也叫甜醅子,至少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方志虽无明确记载,但通过民间调查走访可知其源远流长。在陇西人以酸辣为主的饮食体系中,醪糟以香甜独领风骚,形成独特风味。陇西醪糟以燕麦(莜麦)、青稞为主要原料,分燕麦醪糟和青稞醪糟两种。制作工艺历经20-32道工序,包括粮食的选购、清拣、去皮、浸泡、清洗、蒸煮、凉放、入曲、发酵、储藏等。传统制作方法:先将莜麦或青稞簸净,用水拌湿搓去皮和绒毛。现代使用碾米机去皮,提高了工效。粮食煮熟后摊晾散热,按季节掌握温度拌曲装盆发酵。发酵是制作关键,核心是曲子,关键是温度控制。传统上发酵料放在麦草偎成的“仓子”里,冬天放在火炕上,上覆保温的麦草瓣盖。
20世纪90年代后,搪瓷盆代替了瓦盆,减少了有害细菌感染;电热褥和空调代替了麦草,使发酵温度恒定,提高了产品质量。陇西醪糟著名老字号“董家胖老头(董健)醪糟”已有百年经营历史,有祖传三代陈曲,产品销往漳县、岷县、渭源、安定等周边县区,甚至在兰州也很火。
陇西小吃凝聚了陇右地区千年的饮食智慧,是丝路文化与西北农耕文明交融的活态遗产。从担担面的晨间艺术到饸饹面的仪式功能,从荞粉的药食同源到烧鸡粉的爱情象征,再到醪糟的发酵智慧,这些小吃不仅满足口腹之欲,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陇西小吃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美食的保存,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对地域文化认同的强化。
来源:微美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