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24新政”一年后,A股交出亮眼答卷:主要指数齐升(上证指数累计上涨39.0%,沪深300上涨41%,北证50指数更是暴涨158%),A股总市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2025年8月18日),超3000只个股涨幅逾50%,超1400只个股实现股价翻倍(剔除“924
机构投资者评论Institutional Investor Review:资本向善 专业求真 有温度 有态度
去年的今天,三大金融主管部门宣布一系列重磅政策;一年后,三大部门推出的系列政策举措悉数落地。
政策大反攻 !「一行一局一会」美联储降息后「齐放招」| IIR
“924新政”一年后,A股交出亮眼答卷:主要指数齐升(上证指数累计上涨39.0%,沪深300上涨41%,北证50指数更是暴涨158%),A股总市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2025年8月18日),超3000只个股涨幅逾50%,超1400只个股实现股价翻倍(剔除“924”后上市新股)。港股也上演飙升行情,恒生指数自低点启动(17000点),历经震荡,在今年9月突破27000点大关(9月18日),创2022年以来新高;从AI、创新药到新消费,资金在少数景气板块中密集抱团,催生超500只翻倍股。
回股历史,国内A股市场的牛市显现,一般需经历三大动力的接力与切换,依次是:政策驱动,资金驱动及基本面驱动。
2001年中国“入世”后,伴随着中国与全球的互联互通,以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内A股市场经历过两轮超5000点大牛市,一次由股权分置改革催生,一次由新经济公司崛起(“双创”)及并购重组宽松政策引领。
股权分置改革催生的第一轮6000点大牛市:
在我国内地证券市场的设计初期,国有股、法人股暂不流通,这导致2005年之前,中国A股市场存在独有的同一上市公司的股份分为流通股、非流通股两类股东的“股权分割”现象。由于两类股东缺乏共同利益基础,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股权分置问题被普遍认为是困扰此前我国股市发展的头号难题。
2004年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改革要求,指出应“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2005年4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证监发〔2005〕32号),正式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
2005年5月9日,首批清华同方(现名“同方股份”)、三一重工、紫江企业、金牛能源(现名“冀中能源”)4家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企业正式推出;同期,国资委与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做好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2005年5月30日),并发布《关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2005年6月17日)。
2005年6月20日,上港集箱(已并入现“上港集团” )、宝钢股份、长江电力等42家第二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公司浮出水面,多家大盘蓝筹股现身其中。
2005年8月23日,中国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2005年9月4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替代原先发布的试点通知),9月8日,国资委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进入全面铺开阶段。
作为国内资本市场的一项全局性、根本性的制度变革,股权分置改革通过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协商机制,极大消除了双轨市场的核心矛盾,也获得了市场的良好反馈。
2006年开始,A股迎来持续近两年的飞涨:2006年,上证指数以2675点的历史高点惊艳谢幕;2007年5月9日首次突破4000点,8月23日站上5000点;2007年10月15日闯过6000点大关。
2007年10月16日,当日上证指数达到6124.04点,也成为迄今为止上证指数再未突破的历史最高点纪录。
并购重组宽松政策引领的第二轮5000点牛市:
2012年末,国内IPO节奏放缓、停摆;2014年10月,证监会第二次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2008年4月发布,2011年8月第一次修订)正式发布。
修订办法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并在多个层面进行较大调整,大大激发了并购重组市场热情。调整内容如:取消除借壳上市外的重大资产重组行政审批,简化并购重组审核流程;允许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同时募集部分配套资金;向非关联第三方购买资产且未导致控制权发生变更的,不强制要求业绩补偿;拓宽上市公司发行股份定价的市场参考价(允许打九折);取消盈利预测报告的强制性规定;鼓励依法设立的并购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投资机构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等。
新规发布后,A股迎来众多大型并购及借壳上市案例(2014年末-2017年),如“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合并为“中国中车”(A+H 股上市公司换股合并),“分众传媒”457亿元借壳“七喜控股”,“巨人网络”130 .9亿元借壳“世纪游轮”,“申通快递”169亿元借壳“艾迪西”,“顺丰控股”433亿借壳“鼎泰新材”;“三六零” 504.16亿元借壳“江南嘉捷”等。
此外,鼓励投资机构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也带来了“上市公司+PE”模式的流行。
2015年6月12日,上证指数创下近十年来的历史最高点——5178点;2016年之后,上证指数再未突破4000点。
2024年9月24日以来,各项利好政策催化下,A股主要指数实现跨越式涨幅。截至2025年9月23日收盘,上证指数累计上涨39.03%,深证成指涨62.31%,北证50指数(涨158.01%)、科创50指数(涨118.85%)、创业板指(涨103.50%)涨幅均超100%。
事实上,近一年来,多维政策工具正在积极引导长期资本与产业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2025年5月16日,新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七次修订)的正式发布,标志着证监会“并购六条”(《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后各项措施的全面落地。
新办法在多个维度做出重大调整与制度创新,如新设重组简易审核程序;创新支付机制(建立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锁定期优化,支持上市公司间吸收合并;鼓励私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对私募基金投资期限与重组取得股份的锁定期实施“反向挂钩”机制等。
此外,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今年8月20日就《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对2015年发布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15〕5号)进行重要修订,或将进一步推动松绑并购交易的融资工具。
IIR注:8月20日《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拓宽了并购贷款的适用范围,如进一步允许并购贷款支持满足一定条件的“参股型并购”交易,并进一步提高并购贷款占并购交易价款比例的上限(控制型并购贷款占并购交易价款的比例上限,从此前的60%提高到70%;参股型并购贷款占并购交易价款的比例不得高于60%);延长贷款最长期限(控股型并购贷款的期限从7年延长至10年,参股型并购贷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7年)等。
如今,政策面似乎已实现阶段性调整,险资(如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等)、银行(如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银行系AIC股权投资试点广泛落地,并购贷款松绑等)等机构资金的“松绑”,也已陆续打开一、二级市场。展望后市,A股能否在时隔10年后再次站上4000点,相信仍要靠盈利改善、基本面验证来接棒。
来源:机构投资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