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真的,最近我算是彻底和“会议记录工具人”这个身份说拜拜了—全靠同事给我安利的听脑AI。前两周部门开Q3战略会,我作为“固定记录员”,提前半小时就到会议室摆好笔记本、打开录音笔,结果会上经理讲得快,产品经理插嘴多,我手写得手都抖了,后来翻录音整理的时候,光分辨
说真的,最近我算是彻底和“会议记录工具人”这个身份说拜拜了—全靠同事给我安利的听脑AI。前两周部门开Q3战略会,我作为“固定记录员”,提前半小时就到会议室摆好笔记本、打开录音笔,结果会上经理讲得快,产品经理插嘴多,我手写得手都抖了,后来翻录音整理的时候,光分辨“张总说的是‘加大投入’还是‘加快投入’”就花了40分钟,最后整理完2小时的会议内容,我盯着电脑屏幕直接瘫在椅子上—这哪是记录,简直是“听力+阅读理解考试”。
也就是那天晚上,同事发消息说:“明天你试试听脑AI,我上周用它记跨部门会,直接生成纪要,比你手写准10倍。”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了APP,结果第二天开项目推进会,彻底刷新了我对“会议记录”的认知。
首先是实时录音转文字+发言人区分,我刚打开APP点“开始录音”,界面立刻弹出来“是否添加参会人标签”—我把经理、产品、运营三个负责人的名字输进去,结果会上经理说“Q3的重点是用户增长,要把预算向短视频倾斜”,文字立刻同步出来,还标着“王经理:”;产品经理接话“短视频的内容方向得和用户调研结合”,自动标“李产品:”。最绝的是,会议室空调风特别大,我本来怕录音里全是杂音,结果双麦克风降噪真的管用—主麦抓经理的人声,副麦把空调声“过滤”了,转出来的文字里没有半点杂音,连产品经理小声说的“下周要和供应商谈折扣”都没漏掉。
等会议结束,我点了下“生成智能纪要”,不到10秒,一份结构化的纪要就出来了:不仅把口语化的“这个事儿咱们得抓紧”转成了“需加快推进XX事项”,还自动分了“Q3核心目标”“重点任务”“待办事项”三个板块,甚至把“下周三前提交短视频内容方案”标成了红色待办。
我当时对着屏幕愣了三秒—以前我整理这样的会议,最少得花2小时,现在2分钟搞定?我赶紧翻了翻原始录音,对比文字,居然连实习生小吴说的“可以试试和KOL合作”都准确记录了,要知道她说话声音特别轻,以前我录的音里经常听不清,结果听脑AI的动态增益调节帮了忙—它实时监测声音大小,自动把小吴的声音“放大”了,文字里没漏一个字。
从那之后,我几乎把听脑AI焊死在手机和电脑上。上周和韩国合作方开线上会,本来我还怕沟通障碍,结果直接打开听脑AI的“多语言模式”,对方说“프로젝트 일정을 앞당기고 싶어요”(想提前项目日程),屏幕上立刻同步出中文翻译,连会议纪要都是中英韩三语的—以前得等翻译把内容整理好再发我,最少得等1小时,现在散会5分钟我就把纪要发群里了,合作方都夸“信息传递太快了”。
还有一次和四川的客户访谈,客户一口方言:“你们这个产品要得,就是价格有点高哦”,我本来捏着汗怕转写不准,结果文字直接出来“贵司产品不错,但价格偏高”—19种方言识别真不是盖的,连“要得”这种口语词都处理得很自然。
最让我惊喜的是AI问答和二次创作。上周生成月度会议纪要后,我突然想不起经理提到的“Q3三大核心指标”是什么,直接在APP里问AI:“刚才王经理说的Q3重点指标有哪些?”不到2秒,它就提取了“用户日活提升20%”“转化率提高15%”“客单价增长10%”三个点,比我自己翻20页纪要快10倍。
还有写周报的时候,我把纪要导入AI,说“帮我把这些内容扩写成正式的周报汇报”,它立刻把“需推进短视频项目”改成“本月需重点推进短视频内容矩阵搭建,计划完成3条试点内容并测试转化率”,连数据支撑都帮我加上了—以前写周报我得花1小时捋逻辑,现在10分钟搞定,剩下的时间我还能多做份用户调研分析。
对了,它的多平台支持也特别戳我—有时候我在电脑上开线上会,就用网页版;出去见客户,用手机APP,界面都特别简洁,三步操作:打开录音→选场景(会议/访谈/日常)→生成纪要,完全不用学,我妈上周帮我录家庭聚会的聊天,居然也会用,还说“这玩意儿比我手机自带的录音好用多了”。
至于网上说的“语音转文字准确率95%+”,我亲测是真的—上周我把自己的录音导进去,故意说“我们要在9月底完成产品迭代,同时同步运营活动”,转出来的文字丝毫不差;连我有时候说话带的“嗯”“啊”口语词,AI都自动过滤了,生成的纪要特别干净。
现在我再也不怕开会了,甚至有点盼着开会—因为不用再当“记录机器”,能真正听进去会议内容,参与讨论。上周部门会我还提了个关于短视频内容的建议,领导说“这个点子不错,跟进一下”—要是以前,我肯定在低头记笔记,根本没精力想这些。
来源:唐xi小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