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 火微光 | 营口市教育援疆工作队的育人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7:56 1

摘要:2024年8月27日,7名来自营口的教育人跨越山海,踏上乌苏这片热土,带着对教育的赤诚与对边疆的敬意,进驻乌苏市第一中学。一年间,他们以党建为根、以教学为脉、以奉献为魂,在异域他乡书写了一段段温暖动人的育人故事。

2024年8月27日,7名来自营口的教育人跨越山海,踏上乌苏这片热土,带着对教育的赤诚与对边疆的敬意,进驻乌苏市第一中学。一年间,他们以党建为根、以教学为脉、以奉献为魂,在异域他乡书写了一段段温暖动人的育人故事。

临时党小组里的 “暖心约定”

初到乌苏,地域的阻隔、气候的差异、生活的不适,像一道道无形的关卡,横亘在教育援疆工作队队员们面前。但他们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而是迅速成立了临时党小组——这既是凝聚力量的“主心骨”,更是温暖彼此的“避风港”。领队梁威在首次党小组会上定下约定:“咱们是一个集体,有困难一起扛,有问题共同面对,不给学校添负担。”

这份约定很快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行动。王丽萍和张家顺夫妇带着年幼的孩子援疆,孩子入园的事让两人愁眉不展。党小组会上刚提及此事,梁威第二天就顶着烈日跑遍了学校周边的幼儿园,反复沟通协调,终于协调好了入园事宜。傅天舒住在营口援疆工作队公寓,每次到乌苏一中开展教研,总会提前买好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分给住在校内公寓的同事;孙雪初到乌苏水土不服,身上起了红疹,冀欣立刻从行李箱里翻出备用的抗过敏药,陪着她就医复诊。

在这个“临时家庭”的浸润中,信仰的种子悄然萌发。队员高嵩看着身边党员教师凡事冲锋在前、默默奉献,内心深受触动。2024年10月,他郑重地向乌苏一中党委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营口市教育援疆以来首位在岗位上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的教师。2025年5月,当被批准为入党积极分子时,他在日记里写道:“党小组让我读懂了援疆的意义,这里不仅需要知识的播种,更需要信仰的传承。”

三尺讲台后的 “接力传承”

“援疆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要教会‘造血’。”这是副领队傅天舒常说的话。7名队员中,有深耕德育的管理者,有精通学科的骨干教师,他们深知,留下优质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比一时的成绩更重要。

营口市高级中学 冀欣

营口开发区第一高级中学 高嵩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熊岳高级中学 张家顺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熊岳高级中学 王丽萍

大石桥市高级中学 孙雪

课堂上,他们是深耕不辍的授课者。高嵩带着4个班的生物课,为了让抽象的知识点更易理解,他用当地常见的植物做实验标本;王丽萍、张家顺各自承担2个班的数学教学,针对学生基础差异,设计“分层作业”;孙雪的语文课上,总能听到营口与乌苏的文化故事交织共鸣。课堂外,他们是倾囊相授的“引路人”——与乌苏一中5个学科的7名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开启了“手把手”的帮扶之路。

张家顺的徒弟擅长板书却对多媒体教学陌生,他便利用课余时间录制操作视频,把数学教学的实用功能逐一标注讲解;王丽萍针对徒弟“对基础薄弱生教学无方”的难题,共同打磨“分层教学设计模板”,陪着徒弟逐题分析学情;傅天舒则频繁深入历史教研组,参与集备、指导公开课,把营口的教研经验融入乌苏的课堂。为了让更多教师受益,高嵩、冀欣还开展专题讲座,分别讲解各类网络教学工具的使用技巧,160多名教师在培训中更新了教学思路。一年间,队员们累计开展公开课24余节次,组织集备、听课约76余节次,昔日的“营口经验”,渐渐长成了“乌苏能力”。

校园里的 “多面手校长”

在乌苏一中师生眼里,领队梁威是个“多面手校长”。挂职副校长的他,既要管德育、抓年级管理,又要带后备干部、推“双新”改革。2025年3月,后勤副校长外出培训,学校党委把校园外墙保温改造、118万元新食堂改造验收、校园绿化维护及安全维稳的重担交到了他手上。

从“德育专家”到“后勤总管”,梁威没有丝毫退缩。每天清晨,他都会先绕校园走一圈,核对施工材料是否合格、绿化灌溉是否到位;中午守在食堂改造现场,小到餐桌高度、消毒柜功率,都逐一核对验收;晚上回到办公室,还要梳理高一年级分层走班的实施情况,准备巡察组需要的材料,常常忙到深夜。有同事劝他“不用这么拼”,他却说:“既然接了任务,就得对学校、对学生负责。”

功夫不负有心人。新食堂如期投入使用,学生们坐在宽敞明亮的餐厅里吃饭时,总会笑着说“谢谢梁校长”;外墙保温工程赶在寒冬前完工,教室温度足足有了显著提升;巡察组对接工作零差错,整改报告得到高度认可。他的事迹先后登上乌苏市教科局官网、《塔城日报》,2024年底更与高嵩一同在乌苏市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并嘉奖。“梁校长带来的不仅是管理方法,更是营口教育人的担当。”乌苏一中党委书记的评价,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跨越千里的“教育礼包”

“离疆后能留下什么?”这是队员们时常自问的问题。答案,藏在梁威奔波协调的脚步里,藏在两地教育协作的蓝图中。

在巡查校园时,梁威发现不少学生的桌椅、寝室床陈旧摇晃,广场大屏幕破损严重。他多方筹措,反复沟通申请,争取资金用于乌苏一中的学生受教、住宿条件改善及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的提升。如今,此项目已列入2025年乌苏市“十五五”规划项目,这也是营口市教育援疆以来,首次专项支持受援学校建设。

更令人期待的,是跨越千里的“教育纽带”。2025年3月,受营口市教育局委托,营口市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梁立学赴疆慰问,与乌苏市政府签订《营口乌苏教育对口支援合作发展协议书》。以此为契机,梁威参与制订了《乌苏市第一中学赴营口市教育交流研学计划》:拟将营口市2所高级中学定为友好学校,定期组织乌苏教师赴营学习分层选科走班经验,安排20名各族优秀学生开展“手拉手”结对、随班上课等活动。

千里援疆路,一生援疆情。一年的援疆工作,援疆教师已经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把自己视为乌苏一中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用行动回答了“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的时代之问,在乌苏的土地上,种下了知识的种子,更种下了跨越山海的温暖与希望。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