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曾想到,如今对特菜种植如数家珍的“田秀才”,4年前还是一座铁矿的法人与经理。彼时,国际钢铁市场剧烈波动,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戴文贵敏锐察觉到行业变局,毅然投身绿色农业,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农业的“共富梦”。
时下,在赤城县雕鹗镇的张家口景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基地里,连片的双膜大棚在秋阳下熠熠生辉。
棚内,紫白菜舒展着紫色的叶片,红绿橙黄各色彩椒挂满枝头,这里的特菜长势喜人。合作社负责人戴文贵穿行其间,查看作物长势,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谁曾想到,如今对特菜种植如数家珍的“田秀才”,4年前还是一座铁矿的法人与经理。彼时,国际钢铁市场剧烈波动,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戴文贵敏锐察觉到行业变局,毅然投身绿色农业,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农业的“共富梦”。
“那会儿可真是摸着石头过河。”回顾创业初期,戴文贵感慨万千。2022年,他满怀希望地承包下雕鹗镇康庄的几百亩土地,但由于接手时间晚、缺乏种植经验等问题,第一年损失惨重。“蔬菜滞销,特别是秋季的300亩几乎全赔了,仅人工、清园等费用就亏损100多万元。”这次挫折让戴文贵意识到传统种植模式难有出路。2023年,他率团队到外地考察学习。回来后,他们决定引进特菜种植,并与合作方建立起订单农业合作模式。
特菜是蔬菜行业对那些具有独特风味、优质高产的蔬菜品种的统称,是市场背景下的新宠。而订单农业就如同给传统种植装上“导航仪”,合作方统一免费提供优质种源、全程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合作社和农户则专注标准化生产,不仅大幅降低市场风险,还将产业链从单一种植延伸至产销一体化。
“棚里的特菜不仅口感独特,更富含铁、钙、维生素及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戴文贵介绍道,“订单农业模式下的特菜从播种、管理、到采收、运输、销售全程可追溯,最大程度保障了农产品安全。”
经济效益同样显著,戴文贵算起收益账:“彩椒亩产8000到1万斤,按3.5元的收购价,一亩产值2.5万到3万元;紫白菜一颗能卖8元多;其他蔬菜收购价最低也有2到3元。”
在当地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康庄村新增170亩,黎家堡村470余亩土地被纳入版图,形成了“大棚+露天”的规模化种植基地。去年,基地特菜品种从17种增加到20多种,90多个大棚全部改种特菜,还新建了140多个高标准大棚。今年,预计总产值能达到600万元到700万元。从“传统耕种”到“订单农业”,从“单打独斗”到“链式共生”。据统计,近千亩流转土地涉及450余户农户,每亩每年600元的土地租金为村民带来了可持续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合作社全年不间断的用工需求,为周边村民提供了90多个稳定就业岗位。在这里,普通务工人员每月收入约3500元,部分技术管理人员月薪可达1万元,真正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如今,戴文贵的转型故事已成为当地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从轰鸣的矿场到生机勃勃的菜园,他不仅实现了个人事业的“绿色转身”,更带动乡亲们蹚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的共富路。(亢春宁 杨静 王怡宁)
来源:阿又社农村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