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的黄岩岛,又一次成为了国际舆论的焦点。菲律宾,这个战术碰瓷的“资深选手”,再次上演了一出撞船与举白旗的戏码,目的明确:既要激怒中国,又要博取国际的同情。这场看似荒诞的闹剧,背后却藏着耐人寻味的深思。只不过,这次菲律宾到底是演过头了,还是正中下怀?
**撞船?举白旗?黄岩岛上的闹剧究竟唱给谁看**
2023年的黄岩岛,又一次成为了国际舆论的焦点。菲律宾,这个战术碰瓷的“资深选手”,再次上演了一出撞船与举白旗的戏码,目的明确:既要激怒中国,又要博取国际的同情。这场看似荒诞的闹剧,背后却藏着耐人寻味的深思。只不过,这次菲律宾到底是演过头了,还是正中下怀?
---
**早有预谋的撞船行动,套路深得让人无语**
如果你以为撞船是个突发事件,那可就低估了菲律宾的“战术创造力”。据悉,这次主力登场的菲3014号船不仅不是临时上场的“炮灰”,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专门为“碰瓷”而改装的“精锐兵器”。
船头提前加装了钢板凸出结构,高强度合金钢材料的使用,厚度足有8到10毫米,横竖都透着一个字——“狠”。不仅如此,这钢板还做了精心设计,钝楔形状确保动能最大化传递,并专门针对中方海警船舷栏杆进行调整。你以为是普通船头?菲律宾这一手简直让人怀疑是不是军工厂出身。
不仅硬件升级,战术上更是“内行看门道”:菲方不但派出了10余艘船只,还精准分工,大船正面牵制、小船侧翼撞击,这精密程度,显然不是临场发挥,而是得过教练“指点”的。尤其是菲3014号船,在撞击前连续调整航向,保持一个完美的45度角,让人不禁感慨:享受这种“待遇”的海警船,估计也只有黄岩岛的中方了。
---
**风浪大也不怕,但举白旗是唱的哪一曲?**
更搞笑的是撞船后的举白旗行为。若纯粹以军事事件的逻辑来看,这举动确实百思不得其解:在撞击中方船只并主动挑衅后,菲3014号船居然“战略上后撤”,对外高举白旗,仿佛无辜者的化身。但这配合西方记者全程拍摄,再到CNN等媒体迅速传出“菲律宾船只无法承受中国强硬执法”的报道,就让人突然明白,这哪是在演示海上碰撞?明摆着是为国际舆论演的一场戏。
事实上,菲律宾不仅挑选风浪较大的时段行动,增加取证难度,还在撞击后的两小时内火速发布外交声明,指责中方“过度使用武力”。整套流程一气呵成,几乎可以开个“剧本写作班”教其他国家怎么搞舆论战了。12小时内社交媒体的视频播放量就突破500万次,这热度,连流量明星都得羡慕。
---
**黄岩岛只不过是菲律宾试图争议化的又一棋子**
如果仅仅认为这次事件是偶发的挑衅,那就低估了菲律宾。早在近年来围绕黄岩岛、仁爱礁的种种碰撞中,菲方就将小规模的海域冲突玩成了线性战略——不断挑衅,不断制造争议,以图将主权问题推向国际仲裁。这次撞船事件无非是又一次试探,看中方是否会犯火,而国际社会又能否在舆论压力下转向支持菲律宾。
显然,这不仅是一场碰撞,更是一个长期棋局。菲律宾深知,在军事层面挑战中方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大国的实力摆在那里,可舆论和法律却是另一个擂台。通过微妙的冲突,菲律宾能把“争议化”的故事,放大到国际视野,从而为自己的非法主张创造空间。目前来看,菲律宾的这一战略动作一环扣一环,自2024年仁爱礁事件起,到本次黄岩岛撞船,逻辑清晰、脉络分明。
---
**从舆论战到硬碰撞,中方应对是关键**
对于菲律宾的这一手,中国显然不能仅用被动防守的策略应对。靠“等风来”的时代早已过去,面对突如其来的挑衅,中方的每一步动作不仅关乎现场执法,更意味着是否有足够的策应去破除菲律宾的套路化战略。这不仅仅是一场黄岩岛上的较量,而是长期话语权的争夺。
笔者认为,中方除了继续保持海域执法的坚定和专业,还需在国际舆论场上去主动出击。菲律宾玩“受害者形象”,中国就应该揭露真相,特别是在菲律宾使用战术碰瓷的连贯性和煽动舆论的规律性上,让国际社会认清其真正的目的。
---
**结语:戏码还会继续,但当心“碰瓷”成自伤**
这场由钢板船头和白旗选手共同唱出的闹剧,在表演方面确实堪称职业级,但综合来看,菲律宾的挑衅不但暴露了其长期策略,更显示其在海域争端中急于求成的心理。如果没有足够的国际力量接盘,或者中方因其举动而加强协调反制,那么菲律宾最终可能就真会像撞船的3014号一样,自乱阵脚。
这场戏还远没到谢幕的时候,黄岩岛注定不会安静,但也许菲律宾需要好好思考,碰瓷虽好玩,但别真撞得太狠,伤了自己。
来源:莫离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