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2日,纽约联合国大会厅内,法国总统马克龙面对全球镜头庄严宣告:“法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9月22日,纽约联合国大会厅内,法国总统马克龙面对全球镜头庄严宣告:“法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话音未落,掌声从欧洲代表团席蔓延全场,响彻会议大厅40多秒。
此前24小时,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四国已同步宣布承认,比利时、摩纳哥紧随其后。
至此,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中仅剩美国未承认巴勒斯坦,一场背离美国意志的欧洲集体“外交起义”就此爆发。
欧洲为何突然集体承认巴勒斯坦?
集体倒戈
欧洲各国对巴勒斯坦的态度,无疑是复杂且多变的。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突袭以色列,欧洲各国首都曾响起整齐划一的声援。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爱丽舍宫挂起以色列国旗,誓言“与以色列人民站在一起”;
德国总理朔尔茨宣布“以色列自卫权不可侵犯”,柏林勃兰登堡门点亮蓝白灯光;
连远在东欧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加入谴责哈马斯的行列。
彼时的欧洲仿佛回到冷战时期的铁板一块,将巴勒斯坦问题简单定义为“反恐战争”,政客们争相在镜头前拥抱以色列大使,社交媒体上Stand With Israel话题席卷全网。
然而不到两年时间,这片“钢铁同盟”竟锈蚀崩解。
转折点始于加沙的硝烟背后,始于欧洲民间对加沙战火的严重抗议。
以色列战机将混凝土高楼化为齑粉,联合国报告显示加沙37%儿童陷入严重营养不良,废墟中扒出的双胞胎婴儿被白色裹尸布缠绕的照片传遍世界,欧洲街头开始涌动另一种颜色。
伦敦议会广场的巴勒斯坦旗海淹没警察防线,柏林勃兰登堡门前的示威者用红色灯光投影血泊,巴黎玛黑区涂鸦墙上喷着“马克龙是刽子手同谋”。
最令政客胆寒的是2024年6月德国民调:反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民众比例从冲突初期的31%飙升至61%,百万选民联署要求停止对以军售。
民众的压力,最先撕开北欧的裂缝。
2024年5月22日,挪威首相斯特勒在奥斯陆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并特意选在诺贝尔和平中心发表演讲:“和平不是炸弹投下后的灰烬,而是承认每个民族生存的尊严。”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紧随其后,在马德里王宫前直言:“我们不能再假装加沙的儿童伤亡是反恐的必要代价。”
最戏剧性的是爱尔兰,这个曾饱受殖民创伤的岛国。
都柏林政府顶住美国压力,外交部长马丁举着1979年爱尔兰士兵在黎巴嫩维和的旧照说:“当年我们守护巴勒斯坦难民时,没想过四十年后还要做同样的事。”
多米诺骨牌一旦启动便不可逆转。
2025年夏季成为欧洲外交的“叛乱季节”。
7月,马克龙在爱丽舍宫闭门会议中说服15个欧盟国家组成“两国方案联盟”,秘密约定9月联合国大会集体行动;英国工党领袖斯塔默在唐宁街10号走廊对幕僚苦笑:“我们挡不住抗议人群了,每周都有议员办公室被鸡蛋袭击。”
最标志性事件发生在布鲁塞尔,欧盟外长突然援引《欧盟-以色列联系国协议》第2条人权条款,启动对以色列的贸易审查。
这意味着欧洲可能冻结每年450亿欧元的双边贸易,包括那些在约旦河西岸定居点生产的葡萄酒和橄榄油。
最后是欧洲大陆的老牌强国,德国。
这个因历史包袱长期亲以的国家,2025年8月出现震撼一幕:副总理哈贝克在联邦议院举起国际刑事法院对以军的逮捕令文件。
随后便到了近日欧洲国家对巴勒斯坦的“承认”潮流。
西班牙选择“有限承认”策略——承认1967年边界内的巴勒斯坦国,但暂不建立大使馆;英国则玩起文字游戏,外交大臣卡梅伦强调承认是“对和平进程的投资,而非对哈马斯的奖励”;法国最狡猾,马克龙在联大演讲后悄悄告诉媒体:“我们其实1990年代就该这么做,现在只是纠正错误。”
这些外交辞令背后藏着共同焦虑:既想安抚国内汹涌民意,又怕彻底得罪美国。
可再到9月,有限性的、选择性的、狡猾式的承认也无法满足民众,马克龙不得不走到台前,向全世界宣布承认巴勒斯坦。
从严厉打压到转向同一阵营,前后不过短短两年时间,那么,除了来自民间的压力,到底是什么促成了欧洲各国普遍的战略转变?
战略转变因一
马克龙在联合国讲台上的发言,看似是心血来潮,实则这场集体行动背后早已由各方因素交织出一张压力空前的巨网。
从街头抗议的怒火到能源账单上的数字,从地中海彼岸的难民船到华盛顿的冷眼旁观,欧洲人终于意识到:再跟着美国的老路走,自己可能先被压垮。
第一个让欧洲不得不转向的原因是,中东人道灾难成了欧洲的“家门口危机”。
加沙地带的惨状通过社交媒体无差别地冲击着欧洲人的日常生活。
37%的饥荒率意味着什么?
简单说,每三个加沙人中就有一个在饿肚子,孩子们在废墟里翻找食物的视频像病毒一样传播。
这种画面让习惯了超市货架永远满满的欧洲人坐不住了——不是因为他们突然成了人道主义圣徒,而是恐惧感真实蔓延:如果冲突失控,百万难民下一站就是欧洲海岸。
这绝非危言耸听,看看2023年冲突爆发后欧洲各国的反应就知道了:起初还跟着美国喊“以色列自卫权”,可当医院被炸、学校倒塌的照片铺天盖地,柏林、巴黎、伦敦的街头立刻涌出上百万人举着“停止屠杀”的标语牌。
政客们算得很清楚,选票可比美国的面子重要多了。
更现实的是钱袋子问题。
卡塔尔一句“可能削减天然气供应”,直接戳中了欧洲的命门。
这个海湾小国握着欧盟30%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命脉,而欧洲人冬天取暖、工厂运转全指着它。俄乌冲突已经让欧洲人吃够了能源短缺的苦头,电价翻倍、工厂停产的记忆还没消散,谁还敢得罪能源大户?
再者,阿拉伯世界也不再是“一盘散沙”。
以往西方总把中东国家当成分而治之的对象,可这次以色列的导弹意外炸出了个“复仇者联盟”。
自以色列空袭卡塔尔首都多哈后,海湾国家集体启动了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首次联合战备。
更狠的是经济反制:50个国家凑在一起讨论对以色列石油禁运,卡塔尔直接在联合国推动暂停以色列资格。
虽然“阿拉伯版北约”还没成型,但石油禁运的绞索已经悬在以色列头顶。
欧洲企业比政客更早嗅到危险,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连夜撤出约旦河西岸的油气项目,德国大众暂停了以色列工厂扩建。
不是因为他们突然热爱和平,而是阿拉伯国家放话了:“和以色列做生意?那别想碰我们的石油合同。”
这种经济威慑比一百场联合国辩论都管用。
沙特更甩出650亿美元重建基金当诱饵,明摆着告诉欧洲:想要中东基建大单?先站队巴勒斯坦!
所以这场转向背后,是欧洲自救的无奈。
俄乌冲突已经拖垮了欧洲经济,德国工厂因为缺能源减产,法国农民为燃料涨价堵公路,英国超市里连蔬菜都限购。
老百姓天天骂政府“钱花哪儿去了?”极右翼政党趁机煽风点火,把移民问题全扣在“美国制造的战争”头上。
德国选择党靠骂“美国战争贩子”支持率飙到28%,法国勒庞粉丝举着“马克龙是白宫哈巴狗”的牌子冲击议会,连英国保守党议员都收到选民恐吓信:“再给以色列送炸弹就烧你家!”
政客们打开社交媒体更窒息:TikTok上#加沙厨房挑战#话题里,巴勒斯坦妈妈用罐头盒烤面饼的视频播放量破亿,评论区全是“欧盟税金在买炸弹”。
年轻人把拜登和朔尔茨P成《饥饿游戏》里的反派,配上字幕:“他们赌我们忘得快”。
最打脸的是慕尼黑安全会议——这个冷战时期美国操控欧洲的“指挥所”,今年主题居然是“全球南方觉醒”。
整个欧洲社会,几乎清一色充斥着对以色列的反对。
所以,欧洲政府再不调整对巴以的战略,自己就要先扛不住了。
战略转变动因二
另一个导致欧洲各国纷纷转向的动因是,战略自主觉醒基础上导致的欧美裂痕。
和美国翻脸,欧洲其实是忍了很久 。
马克龙那句“承认巴勒斯坦是欧洲地缘自主的体现”听着很提气,但背后的憋屈欧洲人心里门清。
过去几十年,欧洲在中东问题上基本是美国的应声虫,可美国回报了什么?
阿富汗溃败时没通知盟友,撤出叙利亚时把难民烂摊子丢给欧洲,卖天价液化天然气给德国,更别提特朗普动不动威胁“北约过时了”。
这次巴以冲突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美国一边否决联合国停火决议,一边继续给以色列送炸弹。
所以当美国嘲讽欧洲推动两国方案是“政治作秀”时,英法德直接拉上15国组团签联合声明,连加拿大都跳反成了G7第一个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
这巴掌打得响亮:你不是说我们没骨气吗?
现在15国集体造反看谁尴尬!
欧洲议会借机加速推进《反胁迫工具法案》,明摆着要摆脱美国的长臂管辖,甚至准备用“非法定居点产品禁令”卡以色列脖子。
欧洲憋了几十年的怨气迎来大爆发。
于是可以看到欧洲议会火速推进《反胁迫工具法案》,明摆着告诉美国:“再拿长臂管辖吓唬人,小心吃官司!”
德国总理访卡塔尔时,张口闭口“共同开发氢能项目”,把“天然气”仨字咽得死死的——毕竟卡塔尔攥着欧盟30%的液化天然气命脉,而氢能可是未来能源的蓝海市场。
沙特那650亿美元重建基金刚亮相,法国基建巨头万喜、德国西门子就组团去利雅得投标。
一边是忍气吞声继续为美国的利益服务,一边是顺应民意拥抱中东的资源与国内的选票,傻子都知道该选哪一个。
结语
当马克龙在联合国蓝厅按下承认巴勒斯坦的确认键时,他终结的不仅是欧洲30年亲以政策,更撬动了美国主导的中东秩序基石。
尽管内塔尼亚胡扬言"永不接受巴勒斯坦国",但历史车轮已倾轧而过。
147国承认、76%联合国会员国的共识,注定让两国方案从纸面走向现实。
纪双城,李准,张灏,等.巴勒斯坦国迎来承认潮[N].环球时报,2025-09-22
裘雯涵.西方多国承认巴勒斯坦国[N].解放日报,2025-09-23
来源:猫爷的渔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