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制造业中,不少老技工守着单一手艺,即便行业向智能化转型,也不愿学习数控操作,总念叨“以前凭经验就行”,最后在生产线升级时面临淘汰风险。
生活中不少人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事情,像被困住一样又不知道怎么破局。
有作家说过,“流动,是一切生命力的秘密。”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在于这“流动”二字!
现实里,“固守”的例子随处可见。
传统制造业中,不少老技工守着单一手艺,即便行业向智能化转型,也不愿学习数控操作,总念叨“以前凭经验就行”,最后在生产线升级时面临淘汰风险。
还有些职场人,下班后常年宅家刷固定类型的短视频,社交圈局限于同事和老邻居,聊来聊去都是重复的话题。
这些看似安稳的状态,实则在悄悄消耗活力。
就像长期不换水的鱼缸,水里的氧气会慢慢耗尽。
人如果总待在熟悉的环境里,不接收新信息、不接触新事物,思维会逐渐固化,遇到变化时连应对的底气都没有,这就是“固守”埋下的隐患。
主动“流动”的人,往往能跳出困局。
这里的流动,不一定是辞职换城市,可能是周末去陌生的街区逛逛,或是报名一个跨领域的线上课程,甚至只是和不同行业的朋友喝杯咖啡。
这些年,不少传统媒体人就是如此。
他们没有困在纸媒衰退的焦虑里,而是主动参加新媒体运营培训,在行业论坛上结识互联网从业者,慢慢学会了短视频剪辑、直播带货,有的转型做了内容博主,有的加入新媒体团队,生活一下变得鲜活起来。
退休人群中,这样的转变也很常见,不少长辈不再只围着家务转,而是去老年大学学书法、跳广场舞,认识了新朋友,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年轻了许多。
这些变化的核心,是新的连接带来了新的可能。
新的信息会打破固有认知,新的圈子能提供不同视角,就像给停滞的生活加了“催化剂”,让人重新找到前进的动力。
真正的流动,本质是认知和能量的更新,和物理距离没多大关系。
作家蒋勋常说要“经常出走”,他本人就践行着这种理念,即便在熟悉的台北,也会特意绕路去老街区观察市井百态,或是去美术馆看新展览,从日常惯性中抽离出来。
这种“流动”其实人人可做:逛菜市场时,别总买固定的菜,试着了解不同时令蔬果的吃法;刷手机时,别只看娱乐内容,偶尔点开科技、历史领域的文章;甚至做家务时,换种流程优化效率。这些微小的改变,能让大脑保持对生活的敏锐度,避免陷入麻木。
反之,要是总抱着“懒得变”、“没必要”的想法,认知就会慢慢老化。
就像长期放在角落的书本,会蒙上一层灰;人的思维长期不更新,也会失去活力。
只有让认知像河水一样流动起来,才能不断吸收新养分,应对生活里的各种变化。
生活本身就是动态的,春去秋来、潮起潮落,没有一成不变的状态。
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环境,而是“怕改变”的心态和“不愿动”的惰性。
当认知活了、圈子宽了、状态新了,那些曾经的迷茫和困局,自然会在流动中慢慢化解。
毕竟,只有鲜活的活水,才能滋养出蓬勃的生命力。
来源:文渊的历史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