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这位47岁、深陷执政困境的领导人而言,纽约的这一刻意义特殊:不仅暂时摆脱国内极左翼与极右翼对手的持续质疑,更是追随戴高乐主义政治家脚步的契机,后者常借联合国舞台,宣示对美国的独立立场。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国内鲜少获英雄般欢迎,但其在联合国大会期间的表现却呈现出鲜明反差。
走向讲台时,他比数月前更为放松,途中还与丹麦外交部长拉斯穆森轻松互动。
30分钟演讲结束后,他更沉浸在长时间掌声中,演讲里,他动情呼吁“为巴勒斯坦人民伸张正义,进而承认巴勒斯坦国”。
对这位47岁、深陷执政困境的领导人而言,纽约的这一刻意义特殊:不仅暂时摆脱国内极左翼与极右翼对手的持续质疑,更是追随戴高乐主义政治家脚步的契机,后者常借联合国舞台,宣示对美国的独立立场。
2003年,法国前外长多米尼克·德维尔潘曾在联合国安理会严词批评美国对伊战争,明确表示法国不会参与,这一“反抗”至今被不少法国人视为高光时刻,认为其继承了戴高乐将军的独立精神。
马克龙团队显然对此有所考量,此次行动经数月筹备,还协调多国召开数十次外交会议,只为推动对巴勒斯坦国的正式承认。
尽管德维尔潘当年的讲话未改变美国入侵伊拉克的计划,如今的巴勒斯坦建国倡议也如葡萄牙外长所言,难在短期甚至永远改变加沙与约旦河西岸现状。
但此举核心意图明确:制衡反对“两国方案”的特朗普及其盟友、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
与22年前德维尔潘的直接抨击不同,马克龙态度更温和,他在呼吁承认巴勒斯坦国时称赞以色列,同时谴责哈马斯恐怖主义,却对特朗普及其对以支持这一“关键议题”避而不谈。
即便如此,仍引发美方不满:美国国务卿马可·卢比奥称法国举动“鲁莽”,多名美官员批其“愚蠢且无意义”。
内塔尼亚胡反应更激烈,指责此举“奖励恐怖主义”,还威胁关闭法国驻耶路撒冷领事馆,且马克龙演讲时,以色列在联合国大会的席位明显空缺。
这场纽约之行,也让马克龙暂时脱离法国国内的负面新闻漩涡。
法国广播与电视全程报道联合国会议,中左翼《世界报》、商业报纸《回声报》及左翼《解放报》均在头版突出报道其推动巴勒斯坦建国的举措,《解放报》更称之为“历史性的一天”。
仅右翼报纸《费加罗报》态度冷淡,将相关报道置于网站首页“金球奖得主奥斯曼·登贝莱”新闻之下。
但这样的高光或许已是马克龙第二任期三年来的难得亮点。
当前他支持率仅17%,过去15个月内更换5任总理,任命塞巴斯蒂安·勒科努为新政府首脑前,其助手还需否认“他考虑中期辞职”的传闻。
即便德维尔潘,也未认可其纽约表现,反而在电台采访中批评他在加沙问题上“不作为”。
事实上,戴高乐主义的核心从不关乎胜利或受欢迎程度:德维尔潘自2003年后再未重现当年光彩,戴高乐本人也在1968年学生大规模抗议后辞职。
纽约之行后,法国人未必会重新支持马克龙,但或许会重拾对“法国某种理念”的些许敬意,而这,已是这位困境中的总统能收获的有限成果。
来源:江话直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