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中国农民丰收节】陇原大地庆丰收 田畴沃野绘新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7:16 1

摘要:春华秋实,岁物丰成。9月23日,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从陇东大塬到河西走廊,沃野腾金浪,硕果挂满枝,陇原大地秋粮、“甘味”农产品陆续迎来收获高峰。放眼广袤田野,是汗水浇灌的喜悦,是耕耘孕育的希望,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绘就的壮美画卷……让我们一起深入田野乡间,感受

陇原大地庆丰收 田畴沃野绘新景

编者按:春华秋实,岁物丰成。9月23日,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从陇东大塬到河西走廊,沃野腾金浪,硕果挂满枝,陇原大地秋粮、“甘味”农产品陆续迎来收获高峰。放眼广袤田野,是汗水浇灌的喜悦,是耕耘孕育的希望,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绘就的壮美画卷……让我们一起深入田野乡间,感受和美乡村的气息、体味农民丰收的喜悦。

祁连山下丰收图

高台县黑泉镇十坝珍珠滩辣椒晾晒场上,种植户正在晾晒红辣椒。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将

甘州区千亩小麦示范田机收现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初秋的祁连山,雪峰依旧顶着皑皑白冠,而山脚下的甘州区安阳乡苗家堡村的千亩麦田,金色麦浪随风腾涌,铺成一望无际的金毯。两台大型收割机正沿着田垄缓缓前行,沉甸甸的麦穗尽入储仓,粉碎的秸秆混着泥土香,在空气中散漫出淡淡的秋意和丰收的味道——这丰收,藏在饱满的麦粒里,也藏在新技术里。

走进示范田,远远望去,小麦株型紧凑,穗子挨挨挤挤却互不遮挡,带着凉意的风从祁连山褶皱里溜出来,拂过饱满的麦穗,摇落草叶上的晨露,却吹不散麦田里的轰鸣声。收割机掠过,黑色的智慧灌溉管网在大地肌理下蜿蜒盘绕,如毛细血管将祁连雪水精准泵向作物根脉。

“这千亩麦地,是高水效综合技术模式的示范田。看这麦穗,比传统种植的饱满近一圈。”省农科院唐文雪研究员介绍,小麦节水丰产优质高水效技术模式,选用抗寒、抗旱、高产、节水、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宽幅匀播种植技术让播幅从5厘米扩到10厘米,麦粒像站队一样整齐,每株都能晒到太阳、吸到水肥。

这种“有序生长”背后,还藏着一套精密的“水效密码”。浅埋滴灌带像毛细血管扎进土里,把祁连山的雪水精准送到根系;导航播种机走过,施肥、播种、铺管一次完成,机械播种成本降了60%。唐文雪蹲下身,扒开土层露出滴灌带,“现在,肥料被精准调度在播种带正下方,随着滴灌水流直达根区,水肥利用率提高到20%以上。在土壤深处,春耕时埋下去的保水剂,像无数微型海绵,把祁连山融雪的每一滴水都锁在根区。”

在测产现场,由省级和地方相关专家组成的测产组,进行了现场实收测产,970.14亩示范田平均亩产632.28公斤;而传统栽培模式对照田平均亩产514.18公斤。“增产22.9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9.60%。”唐文雪说,这意味着在祁连山下,每立方米水多打了近0.5公斤粮。

“咱祖祖辈辈靠祁连山吃饭,现在才明白,不是水不够,是以前不会用。这科技啊,就是给祁连山的雪水装了‘增压泵’,让每滴水都能变成粮。”宏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崔龙天蹲在田埂上,得知今年的产量后,脸上乐开了花。

远处的雪峰静静矗立,山脚下的麦田里,机声还在继续。当浅埋滴灌的黑管像毛细血管扎进更多土地,当宽幅匀播的麦浪连成更大的金毯,每一粒麦子都在诉说着:在这片土地上,科技就是最好的“丰收密码”。

果香漫山醉金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燕茹 通讯员 冉天成

金秋时节,泾川县万亩苹果园硕果盈枝,红艳饱满的苹果琳琅满目。在苹果主产区,早熟苹果已采摘完毕,中熟品种进入集中脱袋期,晚熟品种也即将开始脱袋。果园里处处可见果农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或采摘,或装箱,欢声笑语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丰台镇张观察村高标准矮化密植园里,缀满枝头的“九月奇迹”苹果格外诱人,二十多名妇女穿梭其间,动作娴熟地进行采摘。从分拣到装车,形成了一条高效热闹的流水线。

“这已经是发往四川的第三车了!”客商梁先生说,这苹果甜脆多汁,复购率特别高。

今年以来,丰台镇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建立“代办员+收购商+果农”联络机制,组织12名代办员负责苹果产销衔接与销售服务,并在街道设置3个临时果品收购点。张观察村党支部书记张喜红说:“过去是我们找市场,现在是市场找我们,让果农们掌握了定价主动权。现在地头收购价稳定在每斤4.5元以上,优质果甚至能达到6元,真正实现了优质优价。”

驱车行驶在南塬的312国道上,一片红彤彤的苹果映入眼帘,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果香。

这是飞云镇在312国道沿线形成的“路边果摊”销售模式,果农采摘后拿到路边售卖,以最直接的方式将劳动成果转化为经济收益。当地群众在不影响交通和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果摊经济,一斤能卖到4元钱,每天能收入100多元钱。据了解,飞云镇像这样的经济实惠果摊就有14个。

飞云镇西高寺村果农赵灵霞家中有7亩果园,主要种植嘎啦和富士苹果,每年靠着小小的苹果摊就能销售1000多斤苹果,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增加家庭收入,还结识了许多新顾客,扩大了自己的“朋友圈”。

为拓展销售渠道,泾川县还探索“邮政+直播”暖心助农模式。近期,该县邮政部门联合市级直播团队在窑店镇举办了“苹果红丰收乐”助农直播活动,通过中国邮政邮乐网和抖音双平台线上直播。截至目前,直播销售额已突破5.6万元,订单主要来自四川、广东、湖南、安徽、上海、浙江等地。

据了解,通过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泾川县发展红思尼克、福布拉斯、鲁丽、维纳斯黄金、瑞阳、瑞雪等新优品种,保证了苹果供应的持续性,苹果销售从8月中下旬开始一直延续到10月中下旬。

近年来,泾川县围绕“稳量、提质、创牌、增效”的发展思路,推行优质苹果产业链链长制,促进苹果产业壮骨夯基转型发展,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制,推动全县苹果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实现果业增效、果农增收。

戈壁田园满眼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 通讯员 赵文娟

秋日的高台县,万亩菜田生机盎然。从供港蔬菜基地的标准化采收,到辣椒基地的机器轰鸣,再到西甜瓜种质资源圃的硕果累累,该县用现代农业的“金钥匙”打开了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门。

走进高台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连片的设施棚室如白色浪潮铺向天际,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着温室内的湿度与光照,一辆辆冷链车正将刚采摘的蔬菜运往全国各地。

“园区按照‘田园化、标准化、绿色化’要求,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引进15家经营主体,建成7211亩设施棚室和2.3万亩标准化露地蔬菜基地。”高台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李娟介绍,这里各类蔬菜种了3.02万亩,从供港蔬菜到高原夏菜,应有尽有。

“今年的辣椒品相好、产量高,一亩地能收8000多斤。”在南华镇辣椒种植基地,椒农们正忙着采摘、装筐,红彤彤的辣椒堆成了小山。高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邢磊说,全县已发展辣椒6万亩,预计产量达4.2万吨,带动2万户农户增收。“我们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落实订单种植4.5万亩,占总面积的75%,还引进了甘椒7号、遵辣9号等新品种,推广机械化移栽2.6万亩。”

亳州市保银农业集团公司在高台投资建设的西部辣椒产业园里,全自动分拣机正将辣椒按大小分级。公司负责人王跟义说,园区的辣椒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计划加工成辣椒酱出口到中亚国家。

供港蔬菜基地里,菜农们正小心翼翼地收割菜心。全县供港蔬菜面积1.17万亩,今年计划产2.4万吨,产值1.6亿元。新品种霸王薹单茬亩产1500公斤,效益能达到1.1万元。

在国家西甜瓜种质资源中期库高台展示中心,2200多份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西甜瓜品种在这里茁壮成长。金黄的“沙漠蜜瓜”、翠绿的“翡翠甜瓜”、迷你的“拇指西瓜”,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丰收画卷。

近年来,高台县果途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立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与县农技专家一道不断探索学习栽培种植模式,运用穴盘基质育苗、水肥一体化及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等先进农业实用技术,让传统哈密瓜产业挣脱旧有桎梏,在创新土壤中萌发出蓬勃活力。“蜜瓜从7月初上市以来,已经发了300多吨,主要发往浙江、上海、广州等地。”合作社负责人赵海说。

夕阳西下,田地里收获机械的引擎声与农户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高台县借助科技创新激活土地潜力,通过产业融合拓宽增收渠道,实现了从戈壁荒滩到“蔬菜之乡”的转变。

科技赋能薯“生金”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新型种薯研发试验室培育的马铃薯薯苗。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金秋时节,陇原大地处处涌动着丰收的喜悦。从祁连山麓到陇东塬区,从河西走廊到南部山区,马铃薯种植基地里,大型收获机轰鸣作响,翻涌的泥土中,一颗颗圆润饱满的“金豆豆”破土而出,一幅幅农户科学种植、产业稳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图景正在徐徐绘就。2025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870万亩左右,预计总产量达165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450亿元。

在甘肃,小土豆已孕育成大产业。张掖市民乐县永固镇南关村千亩马铃薯种植基地里,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正精准输送养分,无人机在田间巡航监测病虫害。“今年我们推广‘脱毒种薯+全程机械化+智能管理’模式,亩产突破3吨,比传统种植增产30%。”民乐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说。

科技的力量,让我省马铃薯产业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的跨越。国家科技特派团带来的“拱棚+高垄覆膜+早熟品种”技术,使东乡族自治县马铃薯亩产突破4吨,亩均收入超1.2万元。定西市安定区采用“雾培法”繁育脱毒种薯,年生产原原种17.25亿粒,不仅满足省内需求,还远销土耳其、沙特等国家和地区。全省建成47万亩种薯繁育基地,脱毒种薯覆盖率达95%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供应基地。

多年来,我省推动马铃薯产业升级,以前的“救命口粮”经全链条激活,已发展成支撑农业产业的“金豆豆”。

从种薯繁育到精深加工,马铃薯产业正构建完整产业链。全省建成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00余家,年加工能力80余万吨,精淀粉产能占全国一半以上。

当“金豆豆”承载起更多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甘肃马铃薯盯准了更具价格竞争力的国际市场,自此,陇薯开始以国际视野,飘香“一带一路”国家。

9月的霍尔果斯口岸,满载甘肃马铃薯全粉的集装箱正缓缓出关。2025年1月至7月,全省马铃薯及加工品出口值达3661.5万元,同比增长14.5倍,其中马铃薯粉出口值从77.3万元激增至2350万元,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地区。

马铃薯产业稳定健康成长,归根结底离不开有力、有效的政策护航。近年来,我省将马铃薯产业纳入“强县域”行动,出台《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实施方案》,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34个重点项目。定西、张掖等主产区建立“链长制”,从种薯繁育到市场销售全流程服务。国家科技特派团、省农科院等机构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和成果转化,让科技真正“长”在泥土里。

从“救命薯”到“小康薯”,从“脱贫薯”到“振兴薯”,我省马铃薯产业正以科技为翼、以政策为帆,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上破浪前行。

药农增收万家乐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思璇

金秋时节,晨曦微露。成县纸坊镇的田间地头铺展着独特的绿意——一畦畦半夏植株青翠欲滴,种植户们带领村民正弯腰小心采挖,空气中弥漫着清冽的药香与丰收的喜悦。

得益于当地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这里产出的半夏个大体圆、质地坚实、粉性足。“收成不错,一亩地产干半夏700斤左右,按今年的价位,一亩地大概能赚一万元。”正在查看采挖进度的老庄村种植大户李二瓶喜上眉梢。

“我出门不方便,在这里务工不但离家近,一天还能挣80元。”村民刘文章麻利地分拣着刚挖出的半夏。采挖高峰期每天有30多人在这儿务工挣钱。

梁河村的百余亩艾草种植基地已经迎来第二茬丰收,村民们或手持镰刀收割,或弯腰扎捆,或提捆装车。微风一起,清新的艾香味迎面扑来。

“今年订单量比往年翻了好几倍,加工提炼出来的艾绒经济效益更是可观。”梁河村党支部书记梁兰兰是该村艾草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她通过示范引领,带动了周边1500多户群众种植艾草2000多亩。

“今年不仅带动群众增收1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22万元,用工最多的时候每天需50多人,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务工增收。”梁兰兰说。

在药材收购大户张转成的中药材收购加工厂,一堆堆中药材堆放整齐,打包机声、粉碎机声轰鸣不断,工人们正在忙着分拣、粉碎、打包、装车,各个环节高效有序且热闹。据他介绍,中药材收购逐渐进入高峰期,厂子里每天能够收购各种中药材近3吨,雇佣20多人进行药材收购、晾晒、打包等。

产业链延伸是中药材的“再次丰收”。

在鑫园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熟练分拣、包装桔梗等特色农产品。经过清洗、蒸煮、烘干等工序,桔梗变成开胃菜,蒲公英制成养生茶饮,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

格楼坝陇南运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艾草生产车间里,丰收的艾草正在被加工处理。“厂里年加工40多吨的艾绒,形成艾绒、艾柱、艾草鞋垫等系列产品,带动1000多户群众实现增收致富。”公司负责人马三运说。

一方方药田里,丰收的喜悦还在延续。近年来,成县通过“内培外引、政策护航、示范引领”三向发力,规模化种植的中药材桔梗、苦参等特色品种效益凸显,配合种植连翘、板蓝根、淫羊藿等品种12类,今年该县下达任务12.4万亩,截至目前已完成种植面积11.04万亩,产量3.4万吨,全产业链销售总产值3.59亿元。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