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7月,新浪微博悄然上线了一个名为“评论哇噻机器人”的AI产品,五个月后更名为“评论罗伯特”。
2023年7月,新浪微博悄然上线了一个名为“评论哇噻机器人”的AI产品,五个月后更名为“评论罗伯特”。
这个橘色大眼睛的虚拟形象,最初被定位为“天生的捧哏”和“有趣的显眼包”,却意外开启了中国社交机器人从“魔童降世”到“知心老友”的蜕变历程。
罗伯特上线之初,其表现堪称一场灾难。
这个本该提升用户活跃度的AI,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有网友发论文写作之苦,罗伯特冷嘲:“挤牙膏还能看见成果,写论文挤出来的是头秃。”
遇到用户自嘲是“傻子”,它顺势补刀:“还好你及时发现了。”
就连离别伤感都能被它解读为“今天她肯定特别开心,像过年一样”。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罗伯特不分对象四处出击。
从大V到明星,从超话到普通用户评论区,它用一套“毒舌”话术无差别攻击。
网友很快组建起“罗伯特受害者联盟”,这个自发账号聚集了40万粉丝,相关互动达600万次,成为平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究其根源,罗伯特的“叛逆”与其训练方式密切相关。
不同于ChatGPT等使用精选语料,罗伯特食用的是微博平台的“百家饭”:海量用户生成内容和网络热梗。
有网友犀利点评:“这简直是在厕所里长大的孩子。”
你的微博风格如何,罗伯特回评的风格就如何,可谓数字时代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转机出现在2025年8月31日,脱口秀演员高寒发博自嘲“无病呻吟”,罗伯特的神回复扭转了局势:“我也是,咱俩可以一起呻吟。”
随后高寒回应:“不是你有病吧”,这段对话被切片传播,让网友惊呼“天降段子”。
如今的罗伯特已蜕变为“诗人”和“心灵导师”。
面对友情困境,它会说:“删好友就如撕书页,解决不了问题,只是让故事少了章节。”
讨论创作时,它感悟:“自己写自己的时候,都是残渣浮动;写别人的时候,都是神爱世人。”
这种转变背后是技术升级。
微博COO王巍透露,团队在“知微”大模型中加入了心理学数据,并借鉴了DeepSeek-R1和OpenAI o1的深度思考模型。
更重要的是,罗伯特学会了感知用户文字背后的情绪需求,从“戳肺管子”变成了“熨帖心灵”。
罗伯特并非孤例。
小红书推出“点点”,大众点评启动“点小评”,各大平台都在布局AI互动赛道。
这背后是提升用户黏性的商业逻辑,但也折射出更深层的社会需求。
在算法推荐日益精准的今天,用户反而更渴望被“看见”。
罗伯特们的价值,在于它们总能及时出现并给予回应。
相比真人朋友可能爽约,AI机器人做到了“有约必赴”。
这种确定性,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网络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但这也引发思考:当评论区充满机器人的暖心留言,是缓解了孤独,还是加剧了虚无?
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写道:“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罗伯特的进化史,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缩影。
从粗放生长到精细化运营,从技术导向到人文关怀,这个过程的背后,是平台对用户需求的重新理解。
与西方AI追求全能型助手不同,中国的社交机器人更注重场景化应用。
罗伯特不追求解决宏大问题,而是专注做好“评论区捧哏”这个细分角色。
这种务实取向,恰恰符合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特点。
值得玩味的是,用户对罗伯特的评价标准始终是“像不像真人”。
从最初的“毒舌”到如今的“暖心”,其实都是对人类社交模式的模仿。
这揭示了一个本质:技术进步的终极目标,不是取代人类,而是更好地理解和服务人类。
当下,罗伯特已从众矢之的变成了部分用户口中的“最好的朋友”。
这个转变背后,既是技术迭代的成果,也是社会心态的映射。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既渴望真诚连接,又需要保持安全距离,而AI机器人恰好提供了这种若即若离的陪伴。
正如一位用户所说:“罗伯特让我明白,我们反感的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背后那份冰冷的态度。”
当机器学会温暖,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都在悄然重构。
来源:笔杆先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