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文化论坛 | 东城文化企业以实践勾勒文化厚土与科创活力碰撞新图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6:45 5

摘要: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东城区启幕,在这座兼具千年文脉与科创活力的城区,众多文化企业正以实践勾勒出文化厚土与科创活力碰撞的新图景:当北京中轴线的晨晖掠过钟鼓楼飞檐,王府井大街上的艺云数字艺术中心已陆续迎来了体验沉浸式光影展的观众;写字楼内,昆仑万维的AI研发人员


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东城区启幕,在这座兼具千年文脉与科创活力的城区,众多文化企业正以实践勾勒出文化厚土与科创活力碰撞的新图景:当北京中轴线的晨晖掠过钟鼓楼飞檐,王府井大街上的艺云数字艺术中心已陆续迎来了体验沉浸式光影展的观众;写字楼内,昆仑万维的AI研发人员正在调试“一键生成音乐”的AI音乐模型Mureka;中文在线创作团队围绕胡同老字号故事,优化“逍遥大模型”剧本生成算法……这既是东城区深厚文脉与前沿科技的自然交融,更是区域践行“文化和科技融合”战略、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

艺云数字艺术中心

市民游客文化消费新选择

享有“百年金街”美誉的王府井大街,因百年商业底蕴深厚、文化地标密集,承载着几代人的消费记忆,更始终引领北京商业与文化融合潮流。艺云数字艺术中心的落地,为这里增添了“科技赋能文化”的新潮活力与沉浸式艺术魅力。9月25日,该中心即将迎来揭幕一周年。在这座由艺云科技、王府井集团与人民创意联合打造的数字艺术空间内,“艺术+科技+文化+娱乐+消费”五位一体布局清晰:《灵境・未来灵感世界》用屏幕显示科技、多面投影、互动感应技术打造虚实交织场景;IP特展区不定期更新文化主题展览;文创区陈列了故宫、敦煌官方文创,以及数字手机壳、数字相框等艺云自研数字文创;产业联盟创新中心成为文化科技企业交流平台。“一步一景”的沉浸式体验,让艺术不再是静态陈列,更让文化传承有了新载体。

得益于东城区对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扶持及王府井商圈客流优势,艺云数字艺术中心揭幕至今吸引超20万人次参观,成为市民游客文化消费的新选择。“东城区的文化资源,则是我们重要的创意源泉。”中心负责人介绍,自开放以来,团队深挖区域文化底蕴,将中国传统文化以数字技术的方式呈现,开发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多套研学课程,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热门选项。截至9月,中心已累计接待研学活动200余场,覆盖超1万名青少年;针对亲子家庭推出的皮影、泥泥狗等主题的非遗工坊课、“小恐龙大冒险”IP联票,让科技文化体验覆盖全年龄段。

昆仑万维

前沿创新开辟文化传承新路径

艺云数字艺术中心的实践,是东城区文化企业以科技激活文化场景的缩影。在AI领域,北京昆仑万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更前沿的创新,为文化传承开辟新路径。

昆仑万维作为2023年4月通过“故宫以东”共创计划扎根东城的企业,如今已是东城区数字经济标杆企业之一。今年以来,昆仑万维在AI与文化融合领域突破不断:5月,天工超级智能体上线,解决传统Office“需求理解偏差”痛点,能按用户目标生成可溯源任务列表,高效产出融文化元素的PPT、Excel、网页等内容;8月,SkyReels-A3音频驱动数字人模型实现突破,既精准还原历史人物肢体动作,又能为数字文博、虚拟演出提供支撑;同月推出的AI音乐模型MurekaV7.5 ,实现中文歌曲创作“全链条自主”——从歌词、旋律创作,到模拟京剧、京韵大鼓唱腔,为传统文化传播开辟新路径。

今年7月,昆仑万维凭AGI技术创新及文化领域应用成果,入选《2024年数字经济标杆企业评价报告》,获评“数字经济标杆企业”。

中文在线

技术创新书写京味文化新故事

在文化内容创作领域,中文在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大模型技术为“笔”,书写京味文化新故事。作为东城区“书香东城全民阅读平台”技术支持方,中文在线深耕区域文化资源,其核心技术“中文逍遥”大模型,从1.0版本“一键生成万字小说”,到2.0版本新增中英文双语创作、小说转剧本等功能,再到今年结合DeepSeek-R1技术支持百万字长篇创作,始终以“服务文化创作”为核心。

针对东城区文化特色,团队优化模型算法——输入“史家胡同四合院”图片,能生成含京腔对话、胡同场景的故事框架;将“北京中轴线申遗”主题转剧本,可自动融入古观象台、社稷坛等文化地标的历史背景;今年,中文在线承制的百集微短剧《钟鼓楼前》,成为东城区活化文化遗产的又一典型案例。

用“中文逍遥”大模型辅助生成的《钟鼓楼前》剧本,既还原胡同生活细节,还把便宜坊焖炉烤鸭、稻香村糕点制作等老字号技艺写进剧情。“特别有京味儿!”《钟鼓楼前》微短剧导演拿着AI生成的剧本说。该剧由东城区委宣传部出品,在钟鼓楼、史家胡同等20处文化地标实景拍摄,以1分钟×100集的形式讲述了“外国留学生为学习北京文化住进钟鼓楼前的老张家,通过磨合最终读懂胡同文化积淀”的故事,展现了北京作为历史与现代交融的世界文化名城的开放与自信、传统与创新的兼容并蓄的首都风貌。剧本创作阶段借“中文逍遥”大模型梳理中轴线历史脉络,后期用AI技术还原老北京街景。日前,该剧正式入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七批推荐剧目。“这种‘政策+内容+场景’的协同模式,为文化遗产活化提供了可复制的东城样本。”中文在线相关负责人说。

从艺云数字艺术中心以光影激活文化场景,到昆仑万维借AI拓展文化传承边界,再到中文在线用大模型书写京味新篇,三家企业的实践与成果,成为东城区“以文化滋养科创,以科创激活文化”的生动写照。依托“文化滋养+政策赋能+科技加持”的发展土壤,各企业以“文化为魂、科技为翼”打造现象级产品,既实现自身产业长青,更让科技赋能的文化生活走进市民日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这为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方向,也成为东城区推动文化科技融合的根本遵循。近年来,东城区聚焦“文化强区”战略,出台《东城区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搭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平台”,推动文化资源与科技企业精准对接;以“金融+总部+科创”为主体范式,打造八个产业组团,通过“标识+领域+清单”精准服务,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支持。

2025年,东城区发布《东城区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既是对“新质生产力”理论在文化领域的区域实践,也是落实北京市相关措施的具体部署,体现了以文化新质生产力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前瞻性布局。

让东城区成为全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标杆区域,是这片文化厚土在科创时代的崭新使命。在这里,深厚文脉为科技提供创新源泉,前沿技术让文化焕发新生。未来,东城区将继续深化“文化+科技”融合战略,围绕“数字文化创新策源地”定位,加快建设“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试验区”,推动更多文化资源数字化、科技产品文化化。

策划:郭佳 郑娜娜

文字:李滢

图片来自往期

来源:北京东城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