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曾有2万俄罗斯族,何以锐减至仅600人?缘由令人默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16:26 1

摘要:“新疆曾有2万俄罗斯族,何以锐减至仅600人?”这一问题的答案,藏在近代以来边疆与国际关系的复杂交织中。所谓“锐减”并非突发的人口消亡,而是历史进程中政策选择、边境风云与文化融合等多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每一段变迁都印刻着时代的印记。

“新疆曾有2万俄罗斯族,何以锐减至仅600人?”这一问题的答案,藏在近代以来边疆与国际关系的复杂交织中。所谓“锐减”并非突发的人口消亡,而是历史进程中政策选择、边境风云与文化融合等多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每一段变迁都印刻着时代的印记。

新疆俄罗斯族的形成本身就是一段迁徙史。18世纪前后,沙俄的农民、商人和传教士开始进入北疆定居,伊犁的沃土、塔城的商机让他们在此扎根 。十月革命后,大批白俄士兵与难民涌入新疆,成为这一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5年,新疆地方政府将加入中国籍的俄罗斯人定为“归化族”,正式纳入当地民族体系,至1944年其人口已达19392人,主要聚居在伊犁、塔城等边境地区 。这一时期的俄罗斯族在新疆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20世纪30年代新疆与苏联82.5%的贸易往来都由他们促成或参与 。

1950年代的侨民遣返计划是人口锐减的首个分水岭。二战后苏联为弥补劳动力损失,启动大规模侨民召回政策,承诺为归国者分配土地与农具 。

新中国基于中苏友好予以配合,1955年新疆便有4.4万苏侨携1.2万中国籍家属迁返,1956年又有14万人跟进 。这一浪潮中,俄罗斯族成为迁徙主力,伊犁某村12户俄罗斯族家庭就有7户主动申请回国 。此次遣返持续近十年,直接导致新疆俄罗斯族人口腰斩,从两万余人降至万人以下。

1962年的伊塔事件加剧了人口流失。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通过发放侨证、广播宣传等方式吸引边民越境,甚至以集体农庄名义直接发出定居邀请 。当年5月,6.7万中国公民越境前往苏联,其中包含大量俄罗斯族及有俄罗斯血统的居民。

曾任新疆军区副参谋长的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等军政官员也在其中,这批人抵达苏联后多被分配至西伯利亚冻土区,生活远不如预期,约30%的人想回国却未能如愿 。两次大规模人口流动后,至1980年新疆俄罗斯族仅剩600人左右。

身份认同的长期演变则构成了人口数字变化的隐性因素。1953年“归化族”改称“俄罗斯族”,正式成为中华民族一员,但与本地民族的深度融合逐渐改变了族群边界。在塔城,俄罗斯族的“木刻楞”房屋融入了新疆土坯房元素,饮食上既有传统列巴,也少不了手抓肉,婚礼则兼具东正教仪式与本地习俗 。

语言上,他们的俄语逐渐夹杂汉语、哈萨克语词汇,部分家庭甚至转用汉语交流。这种文化融合使得部分俄罗斯族后代在民族登记时选择了配偶所属民族,进一步稀释了人口基数。

值得注意的是,“600人”并非新疆俄罗斯族的最终归宿。1980年代后,随着民族政策完善,东北地区部分华俄混血后裔恢复俄罗斯族身份,补充了人口数量。2020年数据显示,新疆俄罗斯族已回升至8900人,塔城市仍有2349人聚居,是全国俄罗斯族最集中的区域 。如今的新疆俄罗斯族既保留着俄语、东正教等文化传统,又深度融入中国社会,多数人兼具中俄姓名,在汉语与俄语间自如切换。

从两万到六百的变迁,本质是一部关于选择与归属的历史。那些离开的人追逐着国籍认同与生活预期,留下的人则在融合中守护着文化根脉。这一过程无关“消失”,而是边疆民族在时代浪潮中自然调适的结果,更印证了新疆多民族共生共融的历史必然。

来源:靠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