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廊坊地处京津冀交界,区位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大城驴肉、三河小熏鸡、香河肉饼等诸多招牌美食,承载着廊坊的历史记忆,散发着独特的地域魅力,吸引着众多食客前来品尝。
廊坊地处京津冀交界,区位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大城驴肉、三河小熏鸡、香河肉饼等诸多招牌美食,承载着廊坊的历史记忆,散发着独特的地域魅力,吸引着众多食客前来品尝。
大城驴肉:百年传承的醇厚鲜香
“大城县三宗宝,烧酒驴肉大火烧”。秋日清晨的大城县城,“北蔡”驴肉总店飘出的酱香裹着麦香,钻进街巷角落。推开古色古香的店门,八仙桌旁坐满食客,刚出炉的火烧一口咬开,驴肉的油香混着面香瞬间散开,传承百年的美味正以鲜活的烟火气续写传奇。
后厨里,蒸汽氤氲,“北蔡”驴肉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刘宝平正盯着灶台前的老汤桶,不时用长勺搅动,“这锅汤熬了上百年,每天添新料、煮鲜肉,味儿才能这么正。”老汤里32种佐料按祖传比例搭配,还加了温补中药,新鲜驴肉要在汤里慢炖12小时,直至色泽温润、轻轻一撕就脱骨。
隔壁操作间,师傅们正在做火烧:面团擀成薄饼抹上驴油,卷成柱、揪成剂,揉成小馒头状再刷驴油,放到铁板上烤至八成熟,最后架进烤箱烤得通体焦黄,鼓着“肚子”散发麦香。
养殖场里,“北蔡”驴肉总经理卢艳辉正给黑驴添草料,数百头皮光毛顺的毛驴悠闲地吃着大枣,“每头驴每天喂三斤枣,肉质更鲜甜。”
选驴全靠刘宝平的绝活儿:“望、摸、遛、问”——专挑3岁中年驴,肌间脂肪多、耐炖煮。屠宰后,生肉要经48小时排酸、6小时冷水浸泡,再用秘料腌6小时,每一步都不能省。
从清朝道光年间刘晋中挑担叫卖,到第二代刘福祥优化熬制工艺、刘氏媳妇偶然创作出驴肉火烧,“北蔡”驴肉已传六代。如今,这里有了标准化养殖场、屠宰场和加工厂,还开发出“全驴宴”,真空包装让美味走得更远。2018年国家地理标识、2019年“燕赵老字号”、2020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墙上的荣誉证书,见证着老味道的新生。
“下一步想把店开到京津冀去!”刘宝平望着店里满座的食客,眼里满是干劲。
在大城,除了传统的驴肉菜品,当地厨师还不断创新,开发出了“全驴宴”等特色系列菜肴,汇聚了驴身上各个部位的精华,精心烹制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美食。从驴头肉到驴尾,每一道菜都有着独特的风味,让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城驴肉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今,驴肉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见证了大城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大城人民的情感记忆。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招待亲朋好友,大城驴肉都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肴。随着大城驴肉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只为品尝这一口地道的美味,感受大城独特的饮食文化。
三河小熏鸡:烟火熏制的百年珍味
三河小熏鸡是三河的一道传统名菜,始创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这道美食以其独特的“熏”制工艺和鲜美的口感,在众多熏鸡中脱颖而出,享誉京津廊一带。
走进小熏鸡生产基地,三河小熏鸡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闫桂彬守在熏制炉前,用长钩轻轻翻动鸡身,炉内飘出的熏香裹着肉香,在车间里弥漫开来。“这熏制的火候得掐准,差一点就没那股子地道味儿了。”他边操作边向记者解释,眼中满是对老手艺的珍视。
闫记小熏鸡的故事始于清末,闫桂彬的太爷闫久茹偶然将炖鸡改成熏制,独特风味让街坊邻里纷纷上门,“胡南庄闫老熏鸡”的名号就此传开,成了三河美食名片。闫桂彬从源头把控品质,自建的养殖场里,“京红”“海蓝褐”优种小柴公鸡在干净鸡舍里生长,“只喂益生菌,不用抗生素,养足55天、长到1.5斤上下才合格,肉质嫩还健康。”
制作车间里,宰杀区工人严格按标准操作;卤煮区的大锅中,广西八角、云南桂皮等20余种原产地佐料与老汤翻滚,“会按季节、鸡的老嫩调配料比例,不加防腐剂,老人小孩都能吃。”最关键的熏制环节,闫桂彬亲力亲为,火候控制得恰到好处,让鸡肉吸足熏香又保持酥而不散的口感。
从昔日一天熏20只的小作坊,到如今规模化生产基地,闫记小熏鸡不断蜕变。2005年注册“胡南庄”商标后,线下设店铺专柜,线上开通公众号、微信群并在京东设立销售平台,日产量增至数百上千只。闫桂彬带着产品参加全国展会,冷链物流将熏鸡送往京津冀、海南、广东等地。
守正亦求新。闫桂彬瞄准年轻消费群体,用鸡腿、鸡胗开发出烧烤味、孜然味零食,还计划通过短视频直播带货。闫记小熏鸡既是走亲访友的佳品,又是游客热衷的网红美食,这道承载四代人匠心的非遗美味正以崭新姿态香飘千家万户。
香河肉饼:薄皮大馅的舌尖传奇
香河肉饼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经过历代传承和改良,逐渐形成了独特风味。
在香河县,大大小小的饭店几乎都能制作香河肉饼。走进一家肉饼店,食客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美味肉饼,一边闲聊畅谈,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息。
“皮薄如纸,外酥里嫩!”近日,廊坊市级非遗香河肉饼代表性传承人张井林的抖音直播间里,擀面杖翻飞,三米高抛接肉饼的绝活引网友惊呼,一个半小时便售出1000多张。这道曾获乾隆称赞的美食,如今借电商与冷链,48小时直达全国餐桌。
66岁的张井林是香河大张肉饼店负责人。只见他双手托饼飞速旋转,擀面杖一甩,面饼精准落进电饼铛,“擀饼要里三外四,力道得匀。”
这门手艺在他手中已传承40余年:19岁学技国营饭店,29岁下海赴京开首店,10年后返乡借家具城客流拓店,如今全县有4家分店,还培养学员开出200多家外地门店。
早在2022年,张井林就与如祎科技合作,组建专业团队,直播间日销肉饼超3000张。跨越千里仍保鲜香的秘诀,藏在“全链条冷控”里。在如祎科技生产车间,刚出锅的六七成熟肉饼,先进入冷凉车间降温至10℃,避免温差影响口感;随后送入-40℃速冻车间,40分钟深度冻结,再经真空包装锁住汁水。
冷藏冷运是关键一环。冷藏包装车间内,工人将速冻肉饼装入保温泡沫箱,先铺保温袋,再放干冰与湿冰,三重保障抑制微生物生长,扛住48小时运输。依托京津冀物流枢纽,“公路+航空”多式联运构建起“48小时鲜达圈”,该团队年线上销售200余万张肉饼。
关于香河肉饼,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时来到香河,偶然品尝到了香河肉饼,顿时被其美味所折服,当即赋诗一首:“香河有奇饼,老妪技艺新,此店一餐毕,忘却天下珍。”从此,香河肉饼声名远扬。
如今,香河肉饼的种类逐渐增多,除了传统的纯肉馅,还会加入少量韭菜、茴香等,别具一番风味。香河县成立了多家香河肉饼培训学校,并将香河肉饼制作技艺注册成商标。
记者手记
让乡愁随滋味远扬
暮色渐浓时,廊坊街头的驴肉火烧铺子仍飘着老汤香,熏鸡作坊的最后一炉烟火刚熄,肉饼店的案板上放着刚出锅的香河肉饼。这些从百年时光里走来的味道,没有因岁月变迁而失色,反而在代代匠人的守正创新中,愈发鲜活——它们是刘宝平老汤里翻滚的传承,是闫桂彬熏炉前把控的火候,是张井林直播间里翻飞的面饼,更是廊坊人刻在骨子里的乡愁,和写给食客的“舌尖情书”。
如今,这些美食早已不只是果腹的滋味,更成了廊坊连接过往与当下、本土与远方的纽带。当真空包装里的驴肉走向京津冀,当冷链车中的熏鸡抵达海南,当直播间售出的肉饼端上全国家庭的餐桌,廊坊的烟火气,便顺着这些美味的轨迹,飘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而每一位为这口味道驻足的人,品尝到的不仅是食物的鲜香,更是一座城市穿越千年的温情与记忆。这,便是廊坊美食最动人的力量——让乡愁有处安放,让文化随滋味远扬。
主办:廊坊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运营:廊坊日报社
编辑:张宏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