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人家,这么大雨您咋一个人在这儿”?9月23日下午两点,郑州南顺城街的雨丝淅淅沥沥,美团外卖员周晓涛骑行在送餐路上时,目光被街角一位老人牢牢锁住——老人没打伞,单薄的衣衫已被雨水打湿,正漫无目的地徘徊,眼神中满是茫然。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石可欣 通讯员 刘亚琴
“老人家,这么大雨您咋一个人在这儿”?9月23日下午两点,郑州南顺城街的雨丝淅淅沥沥,美团外卖员周晓涛骑行在送餐路上时,目光被街角一位老人牢牢锁住——老人没打伞,单薄的衣衫已被雨水打湿,正漫无目的地徘徊,眼神中满是茫然。
作为管城区暖小新帮帮团“义警小哥”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周晓涛常年穿梭在街巷,对异常情况格外敏锐。他立刻停下车上前询问,可老人言语含糊,既说不清楚家庭住址,也记不起家人联系方式。周晓涛心头一紧,结合老人状态,推测其可能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他耐心安抚老人情绪,细心观察中发现老人手腕上戴着电话手表,赶紧查看通讯录,终于联系上了焦急万分的家属。
“当时雨越下越大,老人浑身发凉,要是继续在街头待着,很容易着凉生病”。周晓涛回忆,他当即决定先将老人送到就近的管城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综合服务中心安置。
抵达中心后,他一边向工作人员详细交代事情经过,一边再次拨通家属电话,告知具体地址让对方放心;中心工作人员也第一时间给老人递上一杯热茶,陪着老人唠家常缓解其不安。
半小时后,老人的家属匆匆赶到服务中心,一见到老人便红了眼眶。家属连连道谢:“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老人今年九十多岁,前不久刚确诊阿尔茨海默症,今天趁家里人不注意,自己下楼倒垃圾就走丢了,我们正到处寻找,心急如焚!”临走前,老人缓缓挺直腰板,向周晓涛和中心工作人员郑重敬了一个军礼——这个略显笨拙却满含敬意的动作,让在场的人都倍感温暖。
周晓涛的暖心举动,并非偶然。作为暖小新帮帮团的一员,这支以新就业群体为核心的志愿队伍,正凭借“走街串巷”的职业优势,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的“移动力量”,他们化身“五大员”,让新就业群体的奔波路成为服务群众的暖心路。
在风险隐患排查一线,他们是“预警员”。队员们积极参与郑好拍“随手拍、随时报”志愿活动,工作中发现道路坑洼、消防设施损坏、环境卫生脏乱等问题,随手拍照上传,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义警小哥”志愿服务队更是深度融入网格化治理,让新就业群体真正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的“主人翁”。
在政策传播一线,他们是“宣传员”。依托服务中心的赋能培训,队员们定期学习反诈、应急救援、消防安全等知识,再化身“流动宣传员”,把政策要点、安全常识连同宣传单页,送到沿街商户和居民手中,构建起“赋能—传播—落实”的闭环机制。
在助老帮扶一线,他们是“代办员”。6名党员带头,队员们与辖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结成35个“帮扶对子”,代买药品、代扔垃圾、上门探望,用日常点滴关怀为老人筑起“温暖防线”。
在生命急救一线,他们是“急救员”。通过“急救侠”志愿活动,队员们系统学习急救知识,人手一套急救手册和急救包,遇到突发情况时“敢救、能救、会救”,用专业技能守护街头生命安全。
在特殊群体护航一线,他们是“护航员”。组建的雷锋的士爱心车队,专门为盲人、残疾人、高考学子等特殊群体提供无偿用车服务,用车轮丈量爱心,让城市出行更有温度。
“走街串巷让我们熟悉城市的每一寸肌理,能帮上忙心里特别踏实。”周晓涛的话道出了众多队员的心声。暖小新帮帮团的实践,不仅让新就业群体从城市的“旁观者”变为治理的“主人翁”,探索出一条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的可持续路径。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