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的呼吸科门诊正在经历一轮不寻常的感染潮,在众多送检的样本中,一种病毒的阳性检出率悄然攀升至首位,甚至在一些儿童病房也惊人的出现了比例上升的状况,这个病毒并非什么新型的未知病毒,而是一个我们人类在1956年便已确认的老对手——呼吸道合胞病毒。
[浮云]今年不仅仅是天气无常,就连病毒来的都比往年更快,原本要在十月、十一月爆发的病毒季,结果在9月就开始了。
而且恰逢十一假期,未来这段时间的人流交叉极大,感染的风险不是一般的高,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注意再注意!
到底是什么病毒在爆发?有哪些人需要注意?
上海的呼吸科门诊正在经历一轮不寻常的感染潮,在众多送检的样本中,一种病毒的阳性检出率悄然攀升至首位,甚至在一些儿童病房也惊人的出现了比例上升的状况,这个病毒并非什么新型的未知病毒,而是一个我们人类在1956年便已确认的老对手——呼吸道合胞病毒。
这种病毒的英文简称为RSV,这种真正的恐怖之处并不在于本身的毒性有多强,而在于它精通伪装,而且在全球医学界尚无特效药,所有治疗都只能是维持生命、为免疫系统争取时间,所以看穿它的伪装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RSV最高明的一招就是将社会上免疫力最强、最活跃的成年人变成一个移动的“病毒携带库”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在办公室、地铁这类人员拥挤的场所接触到病毒后,身体的免疫系统或许能轻松应对,可能只表现出极其轻微的症状,甚至毫无感觉。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传播能力,他们依然可以携带病毒,通过飞沫或不经意的接触将这个看不见的敌人带回家中,由于其传播的如此隐蔽,以至于我们常常忽略了最简单、也最关键的防线。
如果成年人回家后没有养成先洗手、换掉外套再和家人亲近的习惯,就等于亲手为病毒打开了最佳通道,感染RSV并不能获得终身免疫,反复感染是常态,这意味着一个人这次康复了,下次依然可能成为病毒的“顺风车”,进而继续感染家庭中的其他成员。
RSV的易感染对象就是咱们每家的“一老一小”,对于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宝宝来说,危险是呈几何级数放大的,他们的免疫系统实在太弱了,经验不足,所以无法有效清除入侵的病毒。
而且他们的呼吸道天生就非常狭窄,成年人轻微的炎症肿胀可能只是有点喉咙不舒服,但对他们而言,同样的肿胀就可能导致呼吸通道被严重堵塞,那些本身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肺部发育问题的婴儿,更是雪上加霜。
老年人同样是病毒的重点攻击对象,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会出现一种名为“免疫衰老”的自然现象,这不只是说免疫力下降了,更是指整个免疫系统的反应变得迟钝、决策变得缓慢,当病毒入侵时,这套老化的防御体系无法迅速拉响警报并组织有效反击。
这就给了病毒长驱直入、引发重症的机会,而像幼儿园、学校、养老院这种地方,由于聚集了大量相似的人群,便成了病毒传播和重症爆发的常见场所,同样,那些因学业压力大、疏于锻炼而导致免疫力不高的学生,也在病毒爆发之后很容易感染。
RSV最致命的一层伪装,是利用了我们对“普通感冒”的固有认知,人们总觉得发烧感冒是小问题,甚至有些人不吃药,挺两天就觉得能好,这就导致宝贵的治疗时间被白白错过,而这也是RSV最狡猾的地方。
它最初的表现与普通感冒别无二致,轻微的咳嗽、流点鼻涕,对于任何一个有经验的父母,甚至是二胎、三胎的父母来说,这都是“小场面”,大家总觉得扛几天就好了,这是无数次成功经验得出的判断,但就是这种反应则会让孩子陷入巨大的痛苦。
病毒恰恰利用了这种经验常识,为自己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它的病程进展快得惊人,几乎不给人反应的机会,感染后的头两天是它无害的“伪装期”,但到了第3天左右,往往是病情急转直下的关键转折点。
细心的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的呼吸节奏变了,变得急促而费力,喉咙里开始出现“呼噜呼噜”的痰鸣音,如果这个反应被忽略,那么第4天,病情可能就会迎来危重爆发,孩子可能会出现剧烈的喘息,甚至出现标志性的“三凹征”。
也就是在吸气时,锁骨上方、胸骨上方和肋骨之间的皮肤会明显地向内凹陷,同时由于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嘴唇会呈现出令人心惊的青紫色,此时的孩子往往因为喉咙肿痛和呼吸困难而拒绝进食喝水,这会进一步加重病情,最终可能发展为重症肺炎。
一旦发展成重症肺炎,那就不得不被送进ICU里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而ICU的价格想必大家都清楚,上万一天的价格家里的积蓄又能抗多久呢?虽然大部分轻症患儿可以在半个月内痊愈,但治疗的过程在不断折磨着孩子和父母的钱包。
而且今年的RSV来的更快,以往RSV的高发期总是在秋冬和初春时节,大约10月底、11月初才开始,但今年的流行季却大幅提前,在开学季就掀起了一个小高峰,马上到来的国庆假期,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和跨地域的温差变化,无疑会进一步加剧病毒的传播风险。
所以我们一旦发现孩子呼吸急促,或者出现了三凹征这样的呼吸困难体征,不要犹豫立即就医,这是我们识破伪装、跳出病毒制造的陷阱的唯一方法,在没有特效药的残酷现实面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抗RSV的主战场不在医院的急诊室,而在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里。
信息来源:
来源:墨迷聊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