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在泸州一家东北饺子馆吃饭,点了份42元的锅包肉、15元的老虎菜,再加一碗12元的手擀牛肉面,一顿饭下来72元。锅包肉分量实在得惊人,一个人根本吃不完,我跟老板提议做小份,老板说小份过油麻烦,最后只能打包带回家。这顿普通的饭,却让我想通了本地探店圈里的很多
前几天在泸州一家东北饺子馆吃饭,点了份42元的锅包肉、15元的老虎菜,再加一碗12元的手擀牛肉面,一顿饭下来72元。锅包肉分量实在得惊人,一个人根本吃不完,我跟老板提议做小份,老板说小份过油麻烦,最后只能打包带回家。这顿普通的饭,却让我想通了本地探店圈里的很多事——那些被骂“饭梅子”的人,那些难见真章的美食推荐,背后藏着的全是现实里的无奈。
很多人看探店视频,总觉得“博主天天吃好吃的,还能赚钱,多轻松”,可真要细算一笔账,就知道这行有多难。像我这顿72元的饭,在泸州本地不算贵,但要是天天吃、顿顿探,一天两顿就是一百多,一个月下来三四千的餐费是跑不了的。可现在的探店号,能有上百万流量的屈指可数,大部分小号一条视频播放量几千、几万,收益可能就几十块钱。这笔账谁都会算:餐费成本压得人喘不过气,收益连零头都不够,要是完全自费探店,没几个人能撑过三个月。
有人说“那可以挑便宜的店探啊”,可美食探店的核心是“发现好店”,不是“找便宜”。要是只探十几块钱的路边摊,固然能省成本,但很难覆盖不同品类的美食,也满足不了观众对“好吃”的期待。更关键的是,哪怕是便宜的店,天天探也架不住积少成多。所以到最后,很多探店博主只能接推广——也就是大家说的“饭梅子”,商家出钱请博主拍视频,博主帮忙宣传。这不是博主想“不真诚”,是不这么做,根本没法继续做探店这件事。
再说说“体验感”的问题。现在打开本地探店视频,十有八九是“镜头怼着菜拍三秒,张嘴说句‘好吃’,再配个夸张的表情”,很少有人会细讲“这道菜的火候怎么样”“调味有什么特点”“跟别家比好在哪”。不是博主不想好好体验,是时间和精力不允许。接推广的话,一天可能要跑两三家店,每家店停留时间就一两个小时,拍几个片段、说几句好话就得赶下一场,根本没功夫坐下来慢慢尝、细细品。要是自费探店,又得琢磨“这钱花得值不值”“能不能拍出爆款”,心思早不在“吃”本身了。
还有观众的节奏问题。现在大家刷视频,都是“一秒划走”的速度,没人愿意看十分钟的“深度探店”。你要是细讲“这家饺子馆的面皮是手擀的,比机器压的更有嚼劲”“锅包肉的糖醋汁是用陈醋和白糖按比例调的,酸度刚好不齁”,没等你说完,观众早就划走了。所以博主只能往“快”里做:开头先亮价格,中间怼着菜拍特写,结尾加句“赶紧来”,这样才能留住流量。久而久之,“深度体验”成了奢侈品,“快速推广”成了主流,美食探店也就离“探究真正的美食”越来越远。
说到泸州的本地氛围,就更让人无奈了。这几年做美食探店的人越来越多,打开平台一刷全是“泸州必吃”“宝藏小店”,可真正能让人记住的、能真正推荐好店的,没几个。不是创作者不想做好,是限制太多:想探小众的苍蝇馆子,可能店家没环境、没摆盘,拍出来不好看;想探有特色的老店,可能老板不想被打扰,不愿意配合拍摄;想客观评价,又怕得罪商家、丢了推广机会。再加上观众也没养成“沉下心看探店”的习惯,只要视频里没“优惠链接”“地址定位”,就觉得“没用”,创作者想做深度内容,也没多少人看。
最后想说,真别再骂“饭媒子”了。他们不是不想做真诚的探店,是在“成本”“流量”“生存”的夹缝里,只能选择最现实的路。那些看似“不真诚”的推广,背后可能是博主为了凑餐费的无奈;那些看似“敷衍”的体验,背后可能是被流量裹挟的身不由己。泸州需要真正有鉴赏能力、能发现好店的探店者,也需要愿意静下心看深度内容的观众,更需要一个能让“真诚探店”活下去的环境。在这个环境没形成之前,与其吐槽,不如多一份理解——毕竟,谁都在为了把事做下去而努力,这本身就没什么错。
要是哪天真有个博主,愿意自费跑遍泸州的大街小巷,愿意花一下午在一家小馆子里慢慢尝,愿意把“好吃”的理由讲得明明白白,那才是泸州美食圈的幸运。但在那之前,我们或许该先明白:探店这件事,从来都不只是“吃顿饭、拍个视频”那么简单。
来源:江阳沽酒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