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秋之交,平谷大桃陆续成熟上市,桃香沁人心脾。随着大桃一同上架的,还有一批设计精美的“桃文创”,它们的作者,是在桃树下长大的“80后”设计师于荣雪。如今,于荣雪开设的工作坊已经设计出50多款“桃文创”产品,包括雕塑、胸针、手工艺品等多个品类。其中不少文创产品,
夏秋之交,平谷大桃陆续成熟上市,桃香沁人心脾。随着大桃一同上架的,还有一批设计精美的“桃文创”,它们的作者,是在桃树下长大的“80后”设计师于荣雪。如今,于荣雪开设的工作坊已经设计出50多款“桃文创”产品,包括雕塑、胸针、手工艺品等多个品类。其中不少文创产品,来自平谷桃农的巧手制作。小小的文创产品,正在带动周边桃农增收,并让桃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展。
定格美景
桃花胸针亮相就被抢购一空
精美的桃花胸针入选“北京礼物”。
桃子作为“吉祥果”,承载了幸福、好运、长寿等美好祝愿。平谷是我国著名的“大桃之乡”,桃文化深入人心。“用桃木工艺品辟邪集福,是平谷人的传统。我的钥匙链上一直都挂着桃木挂件;孩子出生时,也要为宝宝戴上一枚桃木工艺品。”于荣雪是土生土长的平谷人,打小就与大桃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毕业后,于荣雪带着自己学到的雕塑艺术设计专业特长回到家乡。在桃文化中,桃木的概念最为出圈,但桃花、桃子、桃味这些元素也是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荣雪希望挖掘出更多的文化符号,让桃花不只是开在枝头,也能在大家的生活中“盛开”。
带着这样的期待,她开始了探索。她设计了一枚硬币大小的桃花胸针,颇受游客青睐。胖嘟嘟的亮粉色桃花胸针,还原了桃花的颜色和形态。平谷区三面环山,于荣雪又在花瓣里嵌入3片金色的星芒,象征着金山。它们与12根金色花蕊相融,寓意桃文化全年都在这片土地“盛开”。
“每年春天,平谷漫山遍野都是桃花,但盛花期只有短短半个月。”于荣雪说,这样的美丽无法保留,是一种遗憾,而小小的桃花胸针就能留住这份记忆。2023年,在北京平谷国际桃花节上,桃花胸针第一次亮相,当天就被抢购一空。“游客身在桃花海中,也希望能佩戴一些有桃元素的小配饰。那段时间我们白天销售,晚上赶工,依然供不应求,自此就打开了市场。”
一次,一名顾客建议于荣雪改进产品,让桃花胸针这份静止的美丽能够转起来、活起来。但当她用微型轴承和零件进行尝试时,胸针却总是不听话,旋转起来卡顿得让人心急。
“打样时,很多零件是我自己手工制作打磨的,但反复尝试都没能达到我预想的效果。”一天深夜,于荣雪又一次试验失败,正沮丧之时,发现了爷爷留下的一块老怀表。她从中拆解出了一枚精密的黄铜齿轮,将花瓣一片片贴在齿轮边缘,轻轻一拨,桃花终于轻盈地旋转起来。后续,她又与工厂反复打磨设计方案,让胸针转得更顺畅。
远看是一朵桃花,细细端详,每一片花瓣都是一颗小桃子的形状。“我为它取名‘好运来’,希望旋转的胸针能为大家带来好运和吉祥。”立足桃文化,于荣雪已经开发了“桃花朵朵”“百花不落地”等50余种文创产品,让桃花以更多样的形式,“开”在人们的胸前、发梢。
变废为宝
“不会凋谢的桃花”激活旧厂房
小小桃花灯集多种文化元素于一身。
于荣雪建立的工作坊场地,是由曾经的大发冷库旧厂房配电室改造而成。灰色的外墙内,藏着一片由粉色桃元素构成的“潮玩”空间。于荣雪保留了老旧的配电箱,将它改造为一个特点十足的展示柜,充满岁月痕迹的柜体与鲜亮的“桃文创”,形成了强烈对比。
“其实我真正开始接触文创设计,还和这座冷库有关系。”在大发冷库被改造为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时,于荣雪接到了园区的邀请,希望她能挖掘其中的工业文化,并设计制作一批文创产品。冷库当年建设时,墙体采用了中空设计,夹层灌入了满满的稻谷壳,以期达到更好的保温效果。历经近30年的时光,这些尘封的稻谷壳已经变得金黄油亮。
望着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稻谷壳,于荣雪立刻打开了思路。“稻谷壳既承载了冷库的历史,也代表了这家区域内大型企业的发展历程。以它为中心进行开发,还能让人们眼中的‘废料’发挥余热。”她围绕这个思路,设计了一批滴胶、胸针等文创产品,“很开心,经过设计,这些稻谷壳变身成了一张张园区的‘活名片’。”
这种变废为宝的思路,在于荣雪的文创设计中随处可见。工作坊里,一盏栩栩如生的桃花灯,来自她在参观“博士农场”时迸发的灵感。位于平谷区北台头村的鲜食玉米“博士农场”,丰收后会产生部分玉米皮废料。通常,当地农户会收集玉米皮用于堆肥,或编织成蒲团等制品,但这些处理方式的附加值不高,很难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而经过于荣雪的设计,不起眼的玉米皮脱胎换骨。经过精细裁剪的玉米皮,在桃木枝上“绽放”,同时也被作为柔化光线的灯罩。“要让玉米皮变得经久耐用,我尝试过多种方式才终于摸索出防潮的技巧,这也算是在文创制作中,我研发出的一个小专利。”于荣雪的语气里透着自豪。
“农业中关村”建设展现的农业科技力量,“中国书法之乡”的厚重积淀,“大桃之乡”的文化传承……小小一盏桃花灯,集多种文化元素于一身。在工作坊里,这种“不会凋谢的桃花”装点着各处角落,与其他文创产品一起,重新激活了这处旧厂房。
惠及乡亲
桃农巧手翻飞织出多彩文创
于荣雪在整理工作室货架。
现在,于荣雪已经将文创产品的制作技巧,开发成面向平谷区桃农的课程。不仅如此,工作坊展柜里密集陈列的数十种“桃文创”产品里,有一部分也是由该区的桃农手工制作而成。
在工作坊的空间里,几双巧手翻动,将五彩毛线织成可爱的桃元素文创产品。家住平谷区刘家店镇的王倩就是于荣雪的第一批学员。“以前农闲时候我就喜欢打打毛线,给女儿做点小发夹、小头花。在跟着老师学习后,我的专业能力提升了,也能做一些复杂的小物件了,感觉很充实,也很开心。”接触桃文创制作后,王倩将自己的爱好变成了一份额外的收入,还带动了不少乡亲加入其中。
“今年的农忙季快结束了,之后天儿逐渐冷下来,很多邻居都会长时间待在家里。学一点编织的手艺,既能打发时间,制作后的成品还会被于姐以合适的价格回收,大家都特别积极。”参与文创制作两年多,现在,王倩也能带徒弟了,“虽然比以前忙了不少,但处在这样的一个文化氛围里,我感觉自己的价值也提升了。”
目前,于荣雪的课程已经在平谷区覆盖超过3000人,部分学员不仅学到了手工艺,还在文创产品制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创意。“比如制作桃子钩针制品,就有学员在标准产品的基础上增加桃花配饰,这些小设计也在启发着我。”于荣雪说,目前工作室与数十位桃农有合作。凭借这份手艺,她们能在农闲的冬季赚取几千元至上万元不等的收入。
除了文创产品,于荣雪还和团队一起,围绕桃子开发了一批深加工产品。丰收季到来,桃子压弯了枝头,但一些农户面临销售难题,为了帮助桃农打开销路,她为桃子设计出可爱讨巧的包装,并免费开放给桃农使用。她还在工作坊推出餐饮项目,桃味饮品、甜品等很受顾客欢迎。“近期我正在尝试用桃木粉制成环保的超轻黏土,后续可以开发面向孩子们的课程,让桃元素可看、可触摸、可感受。”于荣雪告诉记者。
今年,精美的桃花胸针入选“北京礼物”,作为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位于北京秀水大厦的吉电桃子店铺,将桃文化的意蕴带给更广大的消费群体。“我们的柜台常常有外国友人光顾,粗略统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产品销售给了外国顾客。”于荣雪预计,工作坊全年的文创产品销售额有望达到100万元。“现在我还在筹划打造美术馆,希望通过更多的方式,传播家乡的桃文化。”
本报记者 刘苏雅 文 金瑶 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