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娘总给环卫工人留热汤,暴雪封城店铺断粮时,门外堆满了蔬菜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4:40 1

摘要:雪花纷飞的夜晚,余小芸正准备关门,却听到门外传来清雪车的声音。

雪花纷飞的夜晚,余小芸正准备关门,却听到门外传来清雪车的声音。

"芸姐,今天还有汤吗?"小刘推着清洁车走过来,搓着冻得通红的双手。

"当然有。"余小芸盛了两碗热汤递给小刘和老王,"你们辛苦了。"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重复。

可是谁也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即将改变这一切。

然而就在她以为这份温暖即将中断的时候,第二天清晨,店门口竟然出现了一堆新鲜蔬菜...

到底是谁在这个关键时刻雪中送炭?这些蔬菜又是从哪里来的?

2023年12月的第一场雪,来得比往年早了半个月。

余小芸站在"芸姐面馆"的门口,看着雪花一片片飘落,心里盘算着这个月的账目。

35岁的她经营这家小面馆已经五年了,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得心应手,每一分钱都算得清清楚楚。

"芸姐,今天雪下得不小啊。"老王拖着垃圾车经过,冲她点点头。

"是啊,你们今天辛苦了。"余小芸应了一声,继续擦拭着店门口的台阶。

老王今年53岁,负责这条街的清洁工作。

他话不多,但做事细致,总是把余小芸面馆门前打扫得一尘不染。

甚至连垃圾桶该换袋子了,他都会提前提醒。

晚上9点半,面馆里最后一个客人离开了。

余小芸开始收拾桌椅,准备关门。

这时,小刘推着清洁车走了过来。

"芸姐,今天生意咋样?"小刘今年32岁,比老王年轻,也比老王话多。

"还行,卖了三十多碗面。"余小芸一边收拾一边回答,"你们今天清雪,累坏了吧?"

"习惯了,就是手冻得有点疼。"小刘搓搓手,"芸姐,今天还有汤吗?"

余小芸看了看厨房,点点头:"有,今天做了排骨汤,给你们盛两碗。"

这是她和几个环卫工之间的默契。

每天晚上关门前,余小芸会给老王、小刘他们留一份热汤。

不是因为她多善良,而是这几个环卫工把她门前收拾得特别干净,还会帮她提醒一些小事情,算是一种相互照顾。

小刘接过热汤,喝了一口:"真暖和,谢谢芸姐。"

"客气啥,都是邻居。"余小芸收拾着灶台,"明天还要下雪,你们注意安全。"

老王也来了,默默接过汤碗。

他不像小刘那么健谈,但每次喝完汤都会把碗洗干净放在门口。

"芸姐,我听说这次雪要下好几天呢。"小刘边喝汤边说。

"天气预报说下三天,应该不会太严重。"余小芸关掉了店里的灯,只留下门口的一盏小灯。

老王放下空碗,看了看天空:"我干了二十多年环卫,这雪看着不对劲。"

"咋不对劲?"小刘问。

"云层太厚了,而且风向也不对。"老王指了指天空,"可能要下大雪。"

余小芸锁好门,看了看两个环卫工人:"那你们更要小心。明天晚上还是老时间,我给你们留汤。"

第二天一早,余小芸被外面的风声惊醒。

她拉开窗帘一看,整条街都被雪覆盖了,雪下得比昨天大了一倍。

"这雪真不小。"她自言自语,穿上厚外套准备开店。

推开店门,一阵冷风吹得她打了个寒战。

街上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只有中间被清理出一条窄窄的通道。

老王和小刘正在清理门前的积雪。

看到余小芸出来,老王抬起头:"芸姐,你看这雪。"

"比预报的大多了。"余小芸看着满天飞舞的雪花,心里有些担心。

小刘停下手中的活:"我早上听广播说,高速公路都封了,货车进不来。"

02

"那要持续几天?"余小芸问。

"至少三四天吧。"老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我们得加班清雪了。"

余小芸心里算了算,面馆的食材还能撑两天,如果雪真的下三四天,可能会有点紧张。

上午只来了几个客人,大家都不愿意在这种天气出门。

余小芸坐在店里,看着窗外不停清雪的环卫工人,心情有些复杂。

中午时分,小刘推门进来:"芸姐,来碗热面。"

"行,你想吃啥面?"

"最便宜的就行,主要是想暖和暖和。"小刘搓着手,"外面太冷了。"

余小芸下了一碗西红柿鸡蛋面,分量比平时多了一些。

小刘吃得很香,边吃边说:"这雪越下越大,我们清了一上午,下午又堆起来了。"

"那你们今天会很晚下班?"

"可能要到晚上十一点多。"小刘喝了口面汤,"不过没关系,我们习惯了。"

余小芸看着小刘冻红的脸,心里有些不忍:"那晚上我给你们多留点汤。"

"谢谢芸姐!"小刘笑了笑,"有你这汤喝,我们就不怕冷了。"

下午的生意更差了,只有三四个客人。

余小芸开始担心食材的问题,她走到冰箱前检查库存。

面条还有两袋,蔬菜剩下的不多,肉类也只够做两天的菜品。

"希望雪能早点停。"她自言自语。

晚上10点,余小芸准备关门时,老王和小刘还在外面清雪。

她看了看厨房,今天剩下的汤不多,但还是盛了两碗。

小刘接过汤,感激地说:"芸姐,你真好。"

"别客气,你们也辛苦了。"余小芸看着两人疲惫的样子,"明天还要这样忙吗?"

"要看雪停不停。"老王喝了口汤,"如果继续下,我们就得继续清。"

"那你们注意身体。"余小芸关店前又看了看天空,雪还在下,而且似乎比白天更大了。

第三天早上,余小芸被外面的嘈杂声吵醒。

她看向窗外,几个环卫工人正在清理昨夜新积的雪。

雪已经快齐腰深了,整个城市仿佛被白色的厚毯子覆盖。

她打开收音机,听到了让人担心的消息:"受持续暴雪影响,全市所有道路封闭,物流运输全面停止。预计封路时间将持续至少四天..."

余小芸心里一沉。

四天,这意味着面馆的食材根本撑不到恢复供应。

她走到冰箱前仔细检查:面条只剩一袋,蔬菜几乎用完,肉类也只够今天用的。

"怎么办?"她坐在椅子上发愁。

上午开门后,只来了两个客人。

一个是住在附近的老大爷,另一个是被困在这里的司机。

余小芸给他们下面时,分量比平时少了一些,心里盘算着如何节约食材。

中午时分,小刘又来了。他浑身都是雪,脸冻得通红。

"芸姐,还有热面吗?"他有些不好意思地问。

余小芸看了看厨房,点点头:"有,不过可能简单一点。"

她下了一碗清汤面条,只放了几片青菜和一个荷包蛋。

03

小刘接过面,没有抱怨,大口大口地吃着。

"芸姐,你今天看起来有些累。"小刘关心地问。

"还好,就是担心食材不够。"余小芸没有隐瞒,"这雪要是再下几天,我可能要关门了。"

小刘停下筷子:"这么严重?"

"货车进不来,我的库存本来就不多。"余小芸叹了口气,"可能撑不了几天了。"

小刘想了想:"那...那晚上的汤..."

"汤可能也没有了。"余小芸有些抱歉地说,"实在是没办法。"

小刘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但余小芸能看出他眼中的失落。

下午更没有客人了。

余小芸坐在店里,看着窗外还在清雪的环卫工人,心里五味杂陈。

她不是恶人,但在生存面前,她必须为自己考虑。

晚上9点,她比平时早半个小时关门。

关灯前,她看到老王和小刘还在外面工作,心里有些愧疚,但还是坚定地锁上了门。

第四天早上,雪依旧在下。

余小芸检查了最后的库存:半袋面条,几个土豆,一点青菜。

这些最多够她自己吃两天的。

她决定今天只卖上午,下午就不营业了。

如果有人问起,她就说身体不舒服。

上午来了一个客人,余小芸给他下了一碗简单的面条。

收拾桌子时,她透过窗户看到老王在门外清雪,两人的目光碰上了。

老王点了点头,余小芸勉强笑了笑。

中午时分,小刘推门进来。

他看了看空荡荡的店里,试探性地问:"芸姐,还营业吗?"

"上午营业了一下,现在...现在食材不够了。"余小芸有些尴尬。

小刘看了看她,没有说话,转身就走了。

余小芸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心里不是滋味。

但她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自保是人性,她不能因为愧疚就把最后一点食材也用光。

下午她早早关了门,准备回到楼上休息。

就在她锁门的时候,听到老王在外面和别的环卫工说话:

"芸姐的店可能要关几天了。"

"为啥?"

"没有菜了,货车进不来。"

"那我们晚上去哪儿暖和?"

"将就将就吧,等雪停了就好了。"

余小芸在门内听着,心里更加难受。

但她还是没有开门,而是悄悄上了楼。

这一夜,余小芸睡得很不踏实。

她想着那些环卫工人在雪夜里的辛苦,想着她和他们之间的默契即将中断,心里既愧疚又无奈。

第五天早上,雪终于小了一些,但路面上的积雪仍然很厚。

余小芸下楼准备看看情况,突然发现店门口有些异样。

她定睛一看,不由得睁大了眼睛:门外整整齐齐地堆放着一堆蔬菜!白菜、萝卜、土豆、胡萝卜,甚至还有几只冻得硬邦邦的鸡。

"这是怎么回事?"余小芸推开门,仔细查看这些蔬菜。

它们都很新鲜,包装也很整齐,明显不是随便放的。

她环顾四周,街上除了清雪的环卫工人,没有其他人。

而且在这种封路断供的情况下,这些蔬菜是从哪里来的?

04

余小芸蹲下身子,仔细检查这些蔬菜。

白菜的叶子翠绿,萝卜还带着泥土,土豆个头均匀,这些菜的品相都很好,不像是要处理的次品。

最让她惊讶的是,这些菜还很新鲜,仿佛刚从地里挖出来的一样。

可是整个城市都被雪封了,货车进不来,菜店都关门了,这些菜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她站起身,看了看周围,雪夜寂静,没有任何脚印和车轮痕迹。

这些菜就像是凭空出现的一样。

余小芸心里满是疑问:是谁在这个时候给她送菜?为什么不敲门直接给,而是悄悄放在门外?这个人又是怎么在封城断供的情况下弄到这些新鲜蔬菜的?

余小芸把蔬菜搬进店里,心里五味杂陈。

有了这些菜,面馆又可以开门营业了,但她更想知道是谁这么帮助她。

她重新开始营业,中午时小刘来了。

看到面馆又开门了,他有些惊讶:"芸姐,你又有菜了?"

"嗯,有人送了一些蔬菜来。"余小芸试探性地问,"你知道是谁吗?"

小刘摇摇头:"不知道啊,可能是哪个好心人吧。"

余小芸给小刘下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这次她放了足够的菜和肉。

小刘吃得很香,一边吃一边说:"芸姐,这面真香。"

"那就多吃点。"余小芸坐在旁边,"小刘,你们这几天辛苦了。"

"应该的,这是我们的工作。"小刘放下筷子,"芸姐,其实我们都挺感激你的。"

"感激我?"

"这几年你每天给我们留汤,让我们下班后有个暖和的地方。"小刘的声音有些哽咽,"特别是这种天气,如果没有这口热汤,我们真的很难熬。"

余小芸听了心里暖暖的,但也更好奇是谁送的蔬菜。

晚上10点,她准备关门时,又给老王和小刘留了汤。

两人接过汤,都很感激。

"芸姐,明天还下雪吗?"小刘问。

"天气预报说明天雪会停。"余小芸看了看天空,"你们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老王喝了口汤:"芸姐,今天的菜是哪来的?"

"我也不知道,早上发现门口放着这些菜。"余小芸看着老王,"你们知道是谁吗?"

老王和小刘对视了一眼,都摇了摇头。

但余小芸觉得他们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第二天晚上,余小芸决定弄清楚这件事。

她关门后没有上楼,而是躲在店里观察门外的情况。

晚上11点多,街上很安静,只有远处传来清雪车的声音。

余小芸透过玻璃门往外看,什么也没有发现。

正当她准备放弃时,突然看到一个身影出现在店门口。

那个人放下一个袋子,然后迅速离开了。

余小芸赶紧推门追出去,大声喊道:"等等!"

那个身影停了下来,回过头来。

借着路灯的光,余小芸看清了,是小刘。

"小刘,是你?"余小芸走过去。

小刘有些尴尬地挠挠头:"芸姐,你怎么还没睡?"

"这些菜都是你送的?"余小芸指着门口的袋子。

05

"不是我一个人。"小刘解释道,"是我们几个环卫工一起的。"

"可是这些菜你们从哪弄来的?现在到处都封路了。"

小刘犹豫了一下,然后说:"芸姐,你跟我来,我带你去看看。"

两人踩着厚厚的雪,走了大概二十分钟,来到城郊的一片农田。

在雪夜中,余小芸看到了几个大棚,其中一个大棚的一侧倒塌了。

"这里是老张的菜地。"小刘指着大棚说,"前天晚上雪太大,压塌了一个大棚。"

他们走近大棚,余小芸看到里面还有很多蔬菜,有些已经被雪压坏了,但大部分还是好的。

"老张是种菜的,平时菜贩子来收购。"小刘继续解释,"但这几天路封了,菜贩子来不了,这些菜就要烂掉了。"

"所以你们就..."

"我们帮老张清理大棚,他就给我们一些菜。"

小刘有些不好意思,"我们想着,反正菜要烂掉,不如给芸姐你,这样大家都有好处。"

余小芸明白了:"所以这几天你们下班后,还要来这里干活?"

"也不算白干活,老张给我们菜,我们觉得值得。"

小刘笑了笑,"而且...而且如果你的面馆关门了,我们就没地方喝热汤了。"

余小芸看着小刘,心里涌起一阵暖流。

原来这些菜不是无偿的帮助,而是另一种形式的交换。

环卫工人用劳动换取蔬菜,再用蔬菜换取一个温暖的地方。

"你们这样做,老张同意吗?"余小芸问。

"当然同意,不要白不要。"一个声音从大棚里传来,一个50多岁的农民走了出来,"这位就是小刘说的芸姐吧?"

"您就是老张?"余小芸走过去,"真是麻烦您了。"

老张摆摆手:"不麻烦,要不是这几个小伙子帮忙,我这些菜就全烂了。这几天他们每天晚上都来,帮我清理压坏的菜,修补大棚。"

余小芸看向小刘:"你们每天工作已经很累了,还要来这里?"

"习惯了。"小刘搓搓手,"而且老张人很好,不光给我们菜,还经常给我们做点热饭。"

老张笑了:"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助嘛。再说了,小刘他们帮了我大忙,我这点菜算什么。"

这时,老王也从大棚里出来了,看到余小芸有些意外:"芸姐,你怎么来了?"

"我想看看这些菜是哪来的。"余小芸看着老王,"原来你们都在这里帮忙。"

"也没帮多少忙。"老王憨厚地笑了笑,"主要是老张人好。"

老张拍拍老王的肩膀:"别谦虚了,要不是你们,我这几个大棚都修不好。"

余小芸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很是感动。

这些环卫工人白天清雪已经很辛苦了,晚上还要来这里帮农民修大棚。

而农民用蔬菜回报他们,他们又把蔬菜送给她,这样她就可以继续给他们提供热汤和温暖的地方。

"那我也不能白要这些菜。"余小芸想了想,"这样吧,老张,我每天给你们做点热饭,你们在这里干活累了饿了,就到我店里吃饭。"

06

老张眼睛一亮:"那太好了!我这几天吃的都是冷馒头。"

小刘也高兴地说:"芸姐,那我们就更有动力干活了。"

老王点点头:"这样大家都有好处。"

从那天开始,余小芸和环卫工人、菜农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循环。

白天,余小芸用老张提供的蔬菜做饭,给路过的客人和老张提供热饭。

晚上,环卫工人下班后先到面馆喝汤,然后去菜地帮老张干活,老张用蔬菜回报他们,他们再把多余的蔬菜给余小芸。

雪停后的第一天,小刘兴奋地跑到面馆:"芸姐,路通了!菜贩子要来收购老张的菜了。"

余小芸正在煮面,头也没抬:"那挺好的,老张终于不用担心菜烂掉了。"

"可是...可是这样一来,老张就不给我们菜了。"小刘有些担心。

余小芸停下手中的活,看着小刘:"你担心什么?"

"担心你又没菜了。"小刘老实地说。

余小芸笑了:"傻子,路通了,我就可以正常进货了。而且经过这几天,我觉得我们之间不只是互相利用的关系了。"

"什么意思?"小刘不明白。

"我的意思是,就算没有这些交换,我也会给你们留汤的。"余小芸认真地说,"因为我们已经是朋友了。"

小刘听了很高兴:"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余小芸盛了一碗面给小刘,"不过你们也别忘了老张,那个老头一个人挺不容易的。"

"不会忘的。"小刘接过面,"我们已经和老张说好了,以后有空还会去帮他。"

货车终于进城了。余小芸重新采购了食材,面馆又恢复了正常营业。

但每天晚上给环卫工人留汤的习惯依然保持着。

老王端着汤,对余小芸说:"芸姐,谢谢你这段时间的照顾。"

"应该感谢的是我。"余小芸收拾着桌子,"如果不是你们帮忙,我早就关门了。"

小刘喝完汤,把碗洗干净放在门口:"芸姐,明天老张说要给你送点他自己种的青菜,特别新鲜的那种。"

"不用了,我现在可以自己买菜了。"余小芸摆摆手。

"老张说这是谢谢你这几天给他做饭。"小刘解释,"他说你做的面条比他老婆做的还香。"

余小芸听了哭笑不得:"他老婆知道吗?"

"知道啊,他老婆也很感谢你呢。"小刘笑着说,"说要亲自来谢谢你。"

几天后,老张的老婆真的来了面馆。

她是个50多岁的农村妇女,说话很朴实:"闺女,真是谢谢你了。"

"大娘,您太客气了。"余小芸给她倒了杯热水,"老张人很好,我们互相帮忙而已。"

"不是互相帮忙,是你帮了我们大忙。"

老张的老婆握着余小芸的手,"那几天要不是你给老张做热饭,他非得生病不可。"

余小芸感受着老人粗糙但温暖的手,心里很感动:"大娘,以后有空就过来坐坐。"

"一定一定。"老张的老婆笑得很开心,"我也给你包点饺子,你尝尝我们农村的手艺。"

07

从那以后,余小芸的面馆就更热闹了。

除了原来的客人,还多了老张一家和一些附近的农民。

环卫工人也经常带着家属来吃饭。

整条街上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春天来临时,老王找到余小芸:"芸姐,我要调到别的街区了。"

"为什么?"余小芸有些舍不得。

"上面安排的,说要轮岗。"

老王看起来也有些不舍,"可能下个月就要走了。"

余小芸心里有些难过,但还是说:"那你要好好照顾自己,新地方的人不一定有我这么好。"

老王笑了:"芸姐,你放心,我会经常回来看看的。"

"那当然好了,什么时候回来都有热汤等着你。"余小芸拍拍老王的肩膀。

小刘知道后也很不舍:"老王,我们一起工作这么多年了。"

"又不是不见面了。"老王安慰小刘,"周末我会回来的。"

老王离开的那天,余小芸特意给他煮了一锅汤:"这是给你带着路上喝的。"

老王接过保温盒,眼圈有些红:"芸姐,谢谢你这几年的照顾。"

"别说这些了,以后有机会就回来坐坐。"余小芸也有些哽咽。

老王走后,来接替他工作的是个年轻小伙子,叫小赵。

小刘带着小赵来面馆吃饭时,给余小芸介绍:"芸姐,这是小赵,以后负责这条街。"

小赵有些拘谨地说:"大姐好,以后请多关照。"

"叫什么大姐,叫芸姐就行。"余小芸给小赵下了一碗面,"小赵,你多大了?"

"25岁。"小赵老实地回答。

"那还是个孩子呢。"余小芸笑着说,"以后晚上下班了,想喝汤就过来。"

小刘在旁边解释:"芸姐人很好的,我们每天晚上都有热汤喝。"

小赵有些不好意思:"那...那我会不会太麻烦您了?"

"不麻烦,都是邻居,互相照顾嘛。"

余小芸看着小赵稚嫩的脸,想起了刚开始工作时的小刘。

就这样,面馆里的故事继续着。

每天晚上,小刘和小赵会准时来喝汤,老张偶尔也会过来坐坐。

周末的时候,老王会回来看看大家,大家一起聊天,就像一家人一样。

余小芸有时候会想起那场暴雪,想起门外神秘出现的蔬菜,想起那段大家互相帮助的日子。

她意识到,有时候困难并不完全是坏事,它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真实和温暖。

有时候从利益开始,慢慢就会变成真正的关心。

有时候困难会让关系更加牢固。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善举,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

她不知道这种温暖的关系会持续多久,但她知道,只要她还在这里开面馆,就会一直给那些辛苦工作的人留一份热汤。

因为这已经不再是交易,而是一种习惯,一种温暖的习惯。

秋天又来了,余小芸开始准备过冬的食材。

这次她多准备了一些,因为她知道,如果再遇到什么困难,身边有这么多朋友,大家一定能够互相帮助,共度难关。

而那场暴雪的故事,已经成为了这条街上人们经常提起的回忆。

每当有人问起门外蔬菜的事,大家都会笑着说:那是因为我们都是好邻居。

来源:清风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