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守镐,现任韩国国际书法联盟会会长,韩国国际书画协会理事长,韩国书画主编。对于一个韩国人来说对于书法的热爱,这个我们可以理解,在看看人家的书法作品,是很传统的中国书法作品。这个我们是不是的考虑一下,为什么别的国家的人都能好好的学习汉字书法,而我们有些人不行呢。
赵守镐,现任韩国国际书法联盟会会长,韩国国际书画协会理事长,韩国书画主编。对于一个韩国人来说对于书法的热爱,这个我们可以理解,在看看人家的书法作品,是很传统的中国书法作品。这个我们是不是的考虑一下,为什么别的国家的人都能好好的学习汉字书法,而我们有些人不行呢。
赵守镐先生作为韩国书法界的领军人物,其对汉字书法的深耕与造诣确实令人钦佩。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对中国传统书法的精准把握,更通过“东江体”的创新实践,将书法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中韩两国在书法文化传承路径上的差异与共性,以及全球化语境下传统艺术的生存智慧。
韩国书法强调“书如其人”的儒家理念,赵守镐将朝鲜半岛的“花郎道”精神融入创作,其作品中既有“铁画银钩”的阳刚,又蕴含“静水深流”的禅意。这种“以我为主”的文化转化策略,使韩国书法在保持传统基因的同时,形成了独立的审美体系。正如韩国书艺协会会长张志熏所言:“我们不是在模仿中国书法,而是在创造属于韩国的汉字艺术。”
反观中国书法界,部分创新实践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一些作品过度强调视觉冲击,忽视笔法基本功;“丑书”争议暴露了审美标准的混乱,而商业化炒作又导致部分书家急功近利,作品缺乏文化内涵。
赵守镐现象为中国书法发展提供了三点重要启示,书法不仅是技艺,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载体。需通过“书法+国学”的融合教育,让学习者理解汉字背后的哲学思想,而非单纯模仿字形。建立“传统功底+创新表达+文化内涵”的多元评价标准,既反对泥古不化,也摒弃无根创新。可借鉴韩国“到位+味道”的评判逻辑,强调技术精准与个性表达的辩证统一。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云端碑林”“AR书法教室”等新载体,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普及书法美学。同时,鼓励书法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如为乡村学校捐赠书法教材、在社区开设公益讲座。
所以说赵守镐的成功,本质上是对“书法作为文化生命体”的深刻理解。韩国书法的发展路径证明,传统艺术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成规,而在于通过教育传承、生态创新与文化自觉,不断激活其内在基因。对于中国而言,书法的复兴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精进,更需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构建起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对话桥梁。
来源:让小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