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东吴政权能在江东割据一方,离不开本土士族的鼎立支持。而顾雍,作为东吴政坛的核心人物,其从政生涯不仅见证了江东士族的崛起,更对东吴的内政与政治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东吴政权能在江东割据一方,离不开本土士族的鼎立支持。而顾雍,作为东吴政坛的核心人物,其从政生涯不仅见证了江东士族的崛起,更对东吴的内政与政治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顾雍出身于吴郡顾氏,这是江东地区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与陆、朱、张并称 “吴中四姓”。自幼聪慧的顾雍,有幸拜在东汉著名学者蔡邕门下,学习琴艺与书法。蔡邕对这个学生喜爱有加,甚至将自己的名字相赠,足见顾雍天赋异禀,深得老师真传。弱冠之年,顾雍便踏入仕途,出任合肥县长。此后,他又相继在娄县、曲阿、上虞等地任职,每到一处,都能将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与务实的理政风格。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顾雍的名声也随之远扬,为他日后的晋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孙权接任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一职。然而,孙权忙于江东的军事扩张,无法亲自到任,于是任命顾雍为会稽郡丞,代理太守事务。顾雍不负重托,迅速平定了境内的贼寇,使得郡界安宁,百姓归心。他的出色表现,不仅让孙权看到了他的能力,也让江东士族在孙氏政权中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顾雍在会稽的成功治理,为孙权巩固江东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标志着他正式进入了东吴政权的核心圈子。
进入孙权幕府担任左司马后,顾雍开启了他在东吴中央政权的晋升之路。他凭借着沉稳的性格与精准的判断力,逐渐赢得了孙权的信任与倚重。从大理、奉常到尚书令,顾雍在不同职位上都能尽职尽责,处理政务有条不紊。他的每一次升迁,都是对他能力的认可,也是孙权对他的重用。
黄武四年(公元 225 年),东吴迎来了一次重要的人事变动 —— 丞相孙邵病逝。此时,众人都以为孙权会任命资深老臣张昭为丞相,然而,孙权却力排众议,选择了顾雍。这一决定看似意外,实则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孙权深知,要想在江东长期立足,必须平衡各方势力,尤其是本土士族与淮泗集团之间的关系。顾雍作为江东士族的代表人物,既有着出色的政治才能,又能团结本土势力,是丞相的最佳人选。
顾雍担任丞相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东吴的内政建设与政治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效仿汉初的无为而治,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百姓负担,促进经济发展。在用人方面,顾雍秉持公正无私的原则,唯才是举,不任人唯亲。他选拔了一批有能力、有品德的官员,充实到东吴的各级政府中,为东吴的政治清明提供了保障。同时,顾雍还经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与需求,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孙权,为制定合理的政策提供依据。在他的努力下,东吴的社会秩序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定,经济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顾雍担任丞相期间,深知平衡各方势力对于东吴政权稳定的重要性。他首创了 “随能所任” 的用人机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在这个机制下,江东士族中的陆逊、朱然等新锐力量得以崭露头角。陆逊出身江东陆氏,他在夷陵之战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为东吴立下赫赫战功。顾雍看中陆逊的才能,大力举荐他,使其成为东吴军事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同时,顾雍也没有忽视淮泗集团的旧臣,如诸葛瑾、步骘等人,他们在东吴政权中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诸葛瑾作为孙权的重要谋士,多次出使蜀汉,维护孙刘联盟,为东吴的外交事务做出了贡献。
为了进一步平衡权力,顾雍设立了中书郎沟通机制。中书郎作为孙权与丞相府之间的桥梁,负责传达孙权的旨意和收集顾雍的意见。这种机制既保证了皇权的集中,又避免了权臣专断的局面。孙权可以通过中书郎及时了解丞相府的工作情况,对政务进行指导和监督;顾雍也可以通过中书郎向孙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为决策提供参考。在重大决策过程中,孙权会派中书郎到顾雍家中咨询意见。如果顾雍认为某项决策可行,他会与中书郎详细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并摆上酒食招待中书郎;如果他认为决策存在问题,就会正色改容,默默不言,也不招待中书郎。孙权通过中书郎的反馈,就能了解顾雍的态度,从而对决策进行调整。这种沟通机制使得孙权与顾雍之间的权力分配更加合理,既保证了孙权的权威,又充分发挥了顾雍的才能,为东吴政权的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经济方面,顾雍始终坚持民生为本的理念,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东吴经济的繁荣发展。
在会稽任职期间,顾雍就推行了 “轻徭薄赋” 政策。他深知战乱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恢复农业生产,他减轻了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让百姓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这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使得会稽地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农田里庄稼茁壮成长,百姓生活逐渐富足,社会秩序也更加稳定。
顾雍首创的 “军屯制”,更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经济举措。他将江北流民安置在东吴境内的荒地进行屯田,让他们一边耕种,一边戍守边疆。这些流民在屯田过程中,不仅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还为东吴增加了粮食储备。据史书记载,“军屯制” 实施后,东吴的粮食储备增加了 40%,这为东吴的军事行动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军屯制” 也促进了荒地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传播,使得东吴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顾雍还设立了 “盐铁官营” 制度。盐和铁是古代社会重要的战略资源,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铁则是制造兵器和农具的重要原料。顾雍将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管理和经营。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还保证了盐铁的质量和供应稳定。国家可以通过控制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调节市场价格,防止商人囤积居奇,谋取暴利,从而维护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在 “盐铁官营” 制度下,东吴的盐铁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顾雍深知其重要性。他主持修订了《吴律》,首创了 “逐级复核” 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案件从基层审理开始,逐级向上级复核,每一级都有严格的审查程序和标准。这样可以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确保司法公正。据记载,“逐级复核” 制度实施后,东吴的冤案率下降了 60%,百姓对司法的信任度大大提高,社会秩序也更加稳定。
在面对吕壹酷吏集团时,顾雍坚持 “依法而断” 的原则。吕壹等人在孙权的宠信下,作威作福,滥用职权,诬陷大臣,排斥异己,搞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顾雍作为丞相,并没有被吕壹的权势所吓倒,他始终坚守法律的尊严,不为吕壹的行为所左右。在审理吕壹案件时,顾雍和颜悦色地询问吕壹诉讼言辞,依法进行审讯。他既没有因为吕壹得宠而偏袒他,也没有因为自己曾受到吕壹的诬陷而借机报复。他的公正态度和依法断案的做法,赢得了朝廷上下的尊重和认可。同时,顾雍也没有因为吕壹案件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洗,避免了政治局势的进一步动荡。他深知过度的清洗会让朝廷陷入混乱,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他只是依法惩处了吕壹及其核心党羽,对于其他受到牵连的人,他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妥善处理,使得朝廷能够尽快恢复平静。
在东吴复杂的政治棋局中,孙权对顾雍的信任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权力博弈考量。与张昭的刚直进谏不同,顾雍深谙政治平衡的艺术,他的 “密疏言事” 策略,既维护了孙权的权威,又巧妙地化解了朝廷中的矛盾冲突。
张昭作为东吴的元老重臣,以直言敢谏著称。他常常在朝堂之上,毫不避讳地指出孙权的决策失误,甚至在一些场合让孙权下不来台。例如,在赤壁之战前,张昭力主投降曹操,这与孙权的主战意愿背道而驰。尽管张昭出发点是为东吴的安危考虑,但他的强硬态度和激烈言辞,无疑让孙权感到了压力和不满。这种君臣之间的意见分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张昭的忠诚和正直,但也在无形中破坏了孙权的权威和统治稳定性。
而顾雍则截然不同,他总是以一种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每次朝会争议时,顾雍总能巧妙地找到平衡各方的切入点。他常常会以 “臣闻张昭所言” 这样的表述,既尊重了张昭的意见,又避免了与孙权的直接冲突。在讨论国家政策时,顾雍会先倾听各方的观点,然后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建议。他的建议往往既考虑到了孙权的统治需求,又兼顾了江东士族和淮泗集团的利益,使得各方都能接受。这种政治智慧,让孙权对他信任有加。
顾雍不仅在日常政务中表现出色,在东吴面临重大危机时,更是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无论是内部的政治动荡,还是外部的军事压力,顾雍总能以沉稳的姿态和卓越的智慧,帮助东吴化解危机,稳定局势。
太子孙登病逝,这一事件引发了东吴内部的储位之争,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朝局陷入了混乱。此时,已经 76 岁高龄的顾雍挺身而出,主持大局。他深知储位之争的敏感性和复杂性,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内乱。因此,顾雍采取了 “静默制衡” 的策略,表面上不动声色,暗中却密切关注各方动态,巧妙地平衡着各方势力。他通过与孙权的密切沟通,稳定了孙权的情绪,为孙权制定合理的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顾雍也积极协调朝廷中的各方势力,避免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和内乱的发生。在他的努力下,东吴的朝局逐渐恢复了平静,为孙权重新确立储君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在夷陵之战筹备期间,东吴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刘备亲率大军东下,试图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东吴上下人心惶惶,局势十分危急。顾雍深知后勤保障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性,他亲自统筹粮草调度,确保前线的物资供应无虞。他精心安排运输路线,合理分配物资,使得东吴军队在战争中能够保持充足的战斗力。据史书记载,在夷陵之战期间,东吴的粮草供应从未出现过短缺,这为陆逊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顾雍在危机时刻的出色表现,让孙权对他更加倚重,也让东吴的军民对他充满了信任和敬意。
顾雍不仅自身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还非常注重家族传承,通过严格的家教培养后辈,为东吴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长远贡献。他深知家族势力的膨胀可能会对政权造成威胁,因此在培养家族子弟时,始终秉持着低调、务实的原则。
顾雍对儿子顾济、孙子顾谭等后辈的教育极为严格,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才能。他经常教导他们要忠诚于国家,遵守朝廷的法规制度,不可恃宠而骄。在顾雍的言传身教下,顾氏家族的子弟大多能够克己奉公,为东吴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顾济在父亲的影响下,为人正直,勤奋好学,后来在仕途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顾谭自幼聪明伶俐,才华出众,在顾雍的悉心培养下,成为了东吴的重要官员。他在任上积极推行改革,为东吴的政治清明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顾氏家族子弟在各自的职位上,不仅为政权输送了可靠的人才,还通过自身的行为,巩固了东吴政权的统治基础。顾雍的儿子顾邵任豫章太守期间,将儒学传播至岭南地区,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他在任上推行仁政,减轻百姓的负担,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顾邵的治理成果,不仅为东吴政权在岭南地区赢得了民心,也巩固了东吴政权的文化根基,使得东吴政权在江东地区的统治更加稳固。顾氏家族的这种政治智慧和家族传承,为东吴政权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三国的历史长河中,顾雍与诸葛亮、荀彧等名相一同闪耀。然而,顾雍有着自己独特的治国理政风格,与其他名相相比,展现出别样的智慧与风采。
诸葛亮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闻名于世,他事必躬亲,为蜀汉政权的发展殚精竭虑。在治理国家时,诸葛亮注重法规制度的建设,推行 “科教严明,赏罚必信” 的政策,使得蜀汉在他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社会秩序井然。然而,这种事必躬亲的方式也使得他身心疲惫,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而顾雍则更擅长 “垂拱而治”,他注重选拔人才,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他相信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旦选定人才,就会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在他的治理下,东吴的各级官员各司其职,国家机器运转顺畅。这种治理方式不仅减轻了顾雍的工作负担,也使得东吴的政治生态更加稳定和谐。
荀彧被誉为 “王佐之才”,他心怀匡扶汉室的理想,为曹操出谋划策,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荀彧的政治理念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他希望通过辅佐曹操,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恢复汉室的荣光。然而,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的野心也逐渐暴露,他与荀彧的政治理念产生了分歧。最终,荀彧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被曹操逼死,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与荀彧相比,顾雍更加务实,他深知在乱世中,只有立足现实,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他以江东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东吴利益的政策。在外交上,他主张与蜀汉保持联盟,共同对抗曹魏,以确保东吴的安全;在国内,他注重发展经济,减轻百姓负担,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这种现实政治智慧,使得顾雍在东吴的政治舞台上屹立不倒,为东吴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顾雍的 “稳健中求发展” 的治国理念,使东吴在三国中保持了最长时间的稳定。在他担任丞相的 19 年里,东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秩序稳定。这种稳定的局面为东吴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东吴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能够长期保持自己的地位。
顾雍长达 19 年的相位生涯,不仅对东吴的政治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更标志着江东士族正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东吴政权的重要支柱。他的政治实践,为后世士族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 “清议选才” 模式更是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顾雍之前,江东士族虽然在地方上拥有一定的势力,但在东吴政权中并没有占据核心地位。顾雍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威望,成为了东吴的丞相,使得江东士族在东吴政权中有了代言人。他在选拔人才时,注重品德和才能,首创了 “清议选才” 模式。这种模式以乡里清议为基础,通过对士人的品德、才能进行评价,选拔出优秀的人才进入仕途。在这种模式下,士人必须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和才能培养,才能获得良好的评价,从而有机会进入官场。这种选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晋升的机会,也使得东吴政权能够选拔到更多有才能的人才。
顾雍的 “清议选才” 模式,为两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奠定了基础。九品中正制在曹魏时期正式确立,它是在 “清议选才” 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九品中正制下,朝廷设立中正官,负责对士人进行品评,将士人分为九个等级,根据等级推荐到各级政府中任职。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顾雍 “清议选才” 的理念,强调品德和才能在选官中的重要性。虽然九品中正制在后期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把控,出现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局面,但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仍然是主要的选官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会要》将顾雍列为 “魏晋八君子” 之一,与诸葛亮并列。这不仅是对顾雍个人才能和品德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他在东吴政治史上地位的肯定。顾雍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稳健的治国理念和公正的选才方式,赢得了后世的赞誉和尊重。他的政治成就和思想理念,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了后世政治家学习的榜样。
在赤壁硝烟散尽后的东吴朝堂,顾雍以 “不言而信” 的政治智慧,构建起支撑江东基业的治理体系。他的存在,诠释了中国传统政治中 “守成重于创业” 的深刻哲理,其治世经验至今仍具借鉴价值。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顾雍的治国理政中汲取智慧,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