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富春江的四季,流淌着鱼鲜的时令密码——正月菜花鲈跃金波,二月刀鱼细如银柳,三月鳜鱼肥美,四月鲥鱼贵如珍馐……从古至今,渔民们只需在秋季撒网,便能捞起最地道的“秋味”。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颖
富春江的四季,流淌着鱼鲜的时令密码——正月菜花鲈跃金波,二月刀鱼细如银柳,三月鳜鱼肥美,四月鲥鱼贵如珍馐……从古至今,渔民们只需在秋季撒网,便能捞起最地道的“秋味”。这里无需招牌与吆喝,岸畔密匝的渔船就是“鲜”字的注脚;上海老饕驱车三小时,杭州食客专程渡江而来,都只为那一口江鲜。
这个国庆,富阳迎来江鲜届天花板——2025第七届富春江江鲜大会即将启幕,渔火、炊烟与沸腾的锅灶,一场舌尖上的盛宴已就绪。
即日起,潮新闻联合富阳推出“寻鲜富阳,赴一场时令之约”富春江鲜系列报道。
循着鱼汛的踪迹,带上我们的《江鲜吃播手册》,一起吃江鲜去。
“晚上抓什么鱼,想了很久。”近日,富阳场口镇的老渔民孙红华挺纠结,“最近,来要白鲈的电话打来了一个又一个,但抓白鲈的时机还差两三天。”
孙红华的捕鱼技术在当地是出了名的,他连续多年在开渔节上捕获“鱼王”,20多年的捕鱼经验让他对富春江富阳段的鱼情了如指掌。
想了又想,他最后下定了决心,先捕小鱼开个张,“一两天后潮水就要有变化了,到时候再去捕白鲈鱼。”
凌晨时分,周围漆黑一片,他已经戴着头灯,拎着装鱼桶,准时出现在了码头上。
孙红华正在下网。记者 杨晓轩 摄
抢早的渔民们
凌晨3点的上沙村码头,江面黑漆漆一片,出码头捕鱼的渔船只有孙红华家一艘。
54岁的孙红华是场口镇上沙村码头唯一一位持证渔民,他指了指旁边的另一个小码头,“那边要比我这里热闹得多,还有6位持证渔民。2点多,就已经有船赶早出来捕鱼了。”
“一般天刚蒙蒙亮,江里的鱼就看得清水里的渔网了,很难上钩,为了捕江鲜,老渔民都有自己的生物钟,像我每天到凌晨2、3点就会自动醒,等到5、6点鱼打上来了,就要趁着新鲜第一时间去市场上卖掉,回笼觉都是下午了。”
他说,在富春江捕鱼,虽然不像在钱塘江捕鱼需要等早晚潮,但下网的好位置得抢,“下网的最佳时间基本是凌晨一点到三点多之间,如果被人抢先下了网,只能另找位置。”
“出发了。”孙红华启动渔船发动机,掌舵往富春江旁的一处下网点驶去。
开出去十几分钟,他选定了一段水深20米左右的捕鱼江段,捕鱼的江段在窄溪大桥到富阳桐州岛之间,“这个水深能捕到刀鱼之类的小鱼。”
其实,孙红华并不想捕小鱼,“眼下这个季节,是捕富春白鲈鱼的好时候。”他解释说,白鲈鱼是富春江鲜中最有名的鱼之一,现在也是它最肥美最卖得上价格的时候,捕到的白鲈鱼在江边村子里至少能卖到120元一斤。
在当地,孙红华是出了名的捕白鲈的好手,可是最近连续几次开船到水深的江中心去捕白鲈,孙红华都没有捕到,“‘空军’了好几次,前天挂了一网的树叶淤泥,整网花了五六个小时,昨天蹲守几个小时,却只捕到了一条8两重的小白鲈。”
“高温持续了两个月,太热了白鲈不咬口。另外,现在生态变好了,江里的刀鱼明显多了,白鲈吃刀鱼,食物太丰富,也让白鲈看不上我们捕鱼用的虾饵。”
孙红华打开渔网。记者 杨晓轩 摄
耐心的第一网
船速渐渐放缓,孙红华开始撒网。
“要捕获更多江鲜,除了捕鱼技术要好,设备也要跟上。”孙红华从2003年开始当渔民,2017年他换了第二艘船,这艘小船除了发动机更好,还有可以自动下网的设备,“有了这台设备我一个人就可以捕鱼。”100米一张的网他连下了5张,“看看今天这个位置收获怎么样。”
他不时把飘在一起的渔网散开,边下网边观察周围情况,“下网得避开货船航道,要看好江水的流速,水流太急不行,鱼网不住,水太浅更不行,渔网容易漂起来被其他经过的船挂到。”
等到网全部下好,他把网的末端绑上闪着绿光的信号灯扔进水中作为下网的标记,随后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至少等到凌晨5点,鱼群进入活跃期的时候,才能收网。”
孙红华正在下网。记者 陈颖 摄
撒下第一网后,孙红华像个老练的猎手开始了蹲守。
“听到那边鱼的声音了吗?那里有一条大花鲢。”孙红华突然用探照灯指向一处看似平常的水面,“每种鱼跳出水面的声音不一样,水花声很大的往往是小鱼,像花鲢这种鱼发出的声音有点像船桨轻轻一划发出的声响。”
这让他有点手痒,“想捕一下试试”。
凌晨4点,天色微亮,江面上也变得热闹起来,每隔几百米,就有点点灯光闪过——这些都是周边村子的渔船,各自在找下网的位置。
“都是熟人,像他家就是专门捕江里六月黄的,是有名的螃蟹专家。”孙红华跟过路一艘渔船上的渔民聊起了天,交流的都是第一网下在哪里,捕到了什么,又有多少商家打电话来提前预订。
“家家都是供不应求,只要有好鱼,马上就被收走了。”孙红华说,富春江受潮汐影响,江鲜则是咸淡水交汇处的美味,近年来随着“富春江鲜”的金字招牌越发响亮,当地特色的江鲜美食也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访。
“发展得好不好,看馆子多少就知道。”他数了数岸边东梓关的江鲜馆子,这些馆子的江鲜都是渔民从富春江捕捞上岸后直接新鲜上桌,“原来绿道这边只有一家江鲜馆,现在已经扩展到了6家江鲜馆,为了能抢到最新鲜的江鲜货源,每家都有自己相熟的渔民。”
至于当天能吃到什么江鲜,要看渔民们捕到什么。
孙红华拿出手机看了看时间,“4点半了,我们先回去岸上接一下我老婆过来收网。”
岸边码头上,已经有一盏黄澄澄的灯光闪动。
孙红华妻子已经在码头等候。记者 杨晓轩 摄
满满的收获
站在船边,孙红华一边摇着船桨,一边配合妻子苏亚收网,“这样渔网可以漂在水面上。不容易被江底的淤泥石头挂到,更好收网。”
苏亚默契地用力拉着鱼线,很快,一条细长的小鱼就出现了,“这是很难得的船丁鱼,这种小鱼出水即死,江边的江鲜馆里也不是每天都能吃到。”她熟练地把小鱼从网上摘下,扔进鱼桶里。
捕到的银鱼。记者 杨晓轩 摄
随着逐渐起网,小鲫鱼、串条鱼、桃花鱼、银鱼、鞋底鱼……越来越多品种的小鱼纷纷出现在网上,最多的还是银光闪闪的刀鱼,其中大个头的刀鱼有不少。
“快有一个半手掌长了,这条刀鱼大不大?”苏亚挑出了一条大刀鱼。
“富春江里有上百种鱼,我们现在捕到了十几种小鱼。”看着接连上鱼,孙红华的脸上浮现出满意的微笑,“今天的渔获不错。”
捕到的各种小鱼。记者 杨晓轩 摄
在孙红华看来,今天捕鱼算是很舒服的一天,天气刚转凉,连蚊子都少了。如果冬天出门捕鱼,收上来的网马上就会结冰,戴着手套都是透骨的冷。
几百米的渔网,两人收了快1个小时,收了满满一桶鱼,孙红华掂了掂,“差不多有二十斤。”
孙红华和妻子苏亚。记者 杨晓轩 摄
“这些鱼一下船就能马上卖掉,爱吃这些小鱼的人很多。”靠着捕鱼,两人撑起了一家人的生计。
渔船返回码头,他和妻子要趁着渔获新鲜,赶紧去市场卖掉,等到早上8点,他还会回来再下一网。
“富春江江鲜大会几天后马上要在东梓关开了,又赶上国庆长假,过来玩的人一定很多,现在各家江鲜馆都在囤货。”他希望,未来能捕到的鱼越来越多。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