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常说“偏远山村没盼头”—— 路远、人少、产业薄,年轻人宁愿在外打工,也不愿回村守着几亩薄田。但这两年跑遍大江南北的村子,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些把“红色故事”讲透、把“绿色家底” 用好的村,反而成了“香饽饽”,游客往这儿跑,老乡能赚钱,连在外的年轻人都主
咱常说“偏远山村没盼头”—— 路远、人少、产业薄,年轻人宁愿在外打工,也不愿回村守着几亩薄田。但这两年跑遍大江南北的村子,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些把“红色故事”讲透、把“绿色家底” 用好的村,反而成了“香饽饽”,游客往这儿跑,老乡能赚钱,连在外的年轻人都主动回村了。
说到底,乡村振兴不是“等靠要”,得找到能激活本地的“引擎”。而“红色文化 + 绿色农业”的文旅融合路,就是很多偏远山村的“金钥匙”。今天咱就掰扯掰扯,这台“红色引擎”到底咋让山村变样的。
一、挖红色底蕴:不是挂标语,是让老故事“活”起来
不少村都有红色家底—— 可能是老党员的战斗故事,可能是抗战时期的旧址,可过去大多是“锁在屋里、挂在墙上”,老乡觉得“不能当饭吃”。但江西赣州的一个小山村,却把这点家底玩出了新花样。
这个村以前是红军长征的一个临时驻扎点,有几间老民房还保留着当年的标语。前几年村两委找我聊,说想搞红色旅游,可就怕没人来。我跟他们说:“红色不是摆展板,得让游客‘走进故事里’。”
后来他们做了三件事:一是请村里的老党员当“讲解员”,不背稿子,就讲自己父亲当年给红军送粮食的真实经历,听得游客眼圈发红;二是把老民房改成“沉浸式体验馆”,游客能穿军装、学编草鞋,还能体验“红军餐”(糙米饭、南瓜汤),一顿饭30块钱,老乡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三是开发小文创,比如印着“清溪红”的笔记本、绣着红军标语的手帕,都是村里妇女手工做的,成本低、有特色。
就这么一改,去年这个村的红色游客量比前年翻了3倍,光文创和体验项目就给村集体增收80多万,以前闲置的老房子,现在租给游客当民宿,一间房一晚能收200块,老乡们笑得合不拢嘴。
其实挖红色底蕴,关键不是“有啥”,而是“咋用”。把老故事变成游客能摸、能听、能参与的体验,红色文化就从“墙上的字”变成了 “口袋里的钱”。
二、激活绿色资源:红色搭台,绿色唱戏,让土地生金
偏远山村最不缺的就是“绿色”—— 满山的果树、连片的稻田、干净的山泉,可以前要么“卖不上价”,要么“烂在地里”。但陕西延安的梁家河村,却用红色给绿色“提了价”。
梁家河本身就是红色名村,每年有上百万游客来参观。以前游客看完就走,老乡的苹果再好也卖不动。后来村里搞了“红 + 绿”联动:游客参观完红色旧址,导游会带他们去果园“认养果树”,一棵果树一年300块,游客能随时看果树生长,成熟了还能收到新鲜苹果;同时把苹果做成“红色礼盒”,印上“梁家河”的logo,一盒苹果比普通的贵10块,游客还抢着买。
不光是苹果,村里的小米、红枣也跟着沾光。他们在红色景区门口设了“农家特产馆”,都是老乡自己种的,游客看完红色故事,再带点 “红色产地”的农产品回家,觉得“有意义、吃得放心”。去年梁家河的农产品销售额突破了500万,比没搞联动前翻了近2倍,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种果树、开特产店了。
这就是“红色搭台,绿色唱戏”的道理:红色吸引游客来,绿色留住游客消费,两者绑在一起,土地里长出来的就不只是庄稼,还有“真金白银”。
三、多方合力: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村民主角,让振兴有后劲
有人说“乡村振兴靠单打独斗不行”,这话太对了。偏远山村要发展,得靠政府、企业、村民拧成一股绳。贵州遵义的“花茂村”,就是这么干起来的。
花茂村以前是“贫困村”,有红色资源,但路不好、没资金。后来政府先“搭台”:修通了到景区的公路,给村里的老房子改造补贴,还请专家帮村里规划“红 + 绿”线路;接着引进企业“唱戏”:企业负责运营红色景区和民宿,统一培训村民当服务员、讲解员;村民则当“主角”:有的把房子租给企业做民宿,每年能收租金2万多;有的在景区里卖手工面、卤味,一天能赚300多;还有的加入村集体合作社,一起种蔬菜、养土鸡,利润按股分红。
去年花茂村的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20万,村民人均年收入比5年前翻了一番,以前出去打工的年轻人,现在有30多个回村创业,村里还办起了“农民夜校”,教老乡电商、直播,把“红 + 绿”的产品卖到了全国。
其实多方合作的核心,就是“各尽其责、各得其所”:政府解决“没人管、没基础”的问题,企业解决“不会运营、没市场”的问题,村民解决“没动力、没门路”的问题。这样一来,乡村振兴就不是“一阵风”,而是能长久干下去的“实在事”。
『亮村点睛』
跑了这么多村,我越来越明白:乡村振兴没有“万能公式”,但“红色引擎”激活“绿色资源”的路,对很多偏远山村来说,是最能“接地气、见实效”的招。
红色文化不是“老古董”,而是能让乡村“活起来”的精神根脉;绿色资源不是“穷家底”,而是能让老乡“富起来”的物质基础;文旅融合也不是“花架子”,而是能把“根脉”和“家底”绑在一起的桥梁。
说到底,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让人回来、让钱进来、让村兴旺”。
你的家乡有红色故事吗?
你觉得这些故事能怎么变成发展的动能?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为乡村想招、为老乡谋福。
郭亮・『亮村有道』(实战课)
讲透实战门道,教你上手就干。不绕空理论,聚焦乡村振兴从0到1的全流程,涵盖“资源挖掘、产业定位、运营避坑”等核心难题,每节“课”都给“能落地的步骤 + 可直接用的工具”,帮你把零散想法串成系统,学完就能上手干。
郭亮:乡村振兴实战派专家,创意经济设计第一人。地道农旅、亮节智库、活德农科创始人。美学与MBA双硕士,管理学哲学博士。躬耕乡村,振兴乡村。
来源:亮眼辩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