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2 岁的美国青年罗宾逊,家境殷实、受过高等教育,却拿着枪把 31 岁的保守派名流柯克打死在大学讲台上。
22 岁的美国青年罗宾逊,家境殷实、受过高等教育,却拿着枪把 31 岁的保守派名流柯克打死在大学讲台上。
甚至子弹壳上还刻着网络梗和表情包,仿佛在玩一场杀人恶作剧。
这已经是一年多里第三起了:20 岁青年射向特朗普,20 多岁小伙打死保险巨头 CEO,凶手全是 “不差钱” 的年轻中产。
按常理说,吃饱穿暖、读过书的年轻人该好好过日子,怎么反而成了 “理念杀手”?
今天就扒到底:这些年轻人不是疯了,是美国的 “代际故事” 编不下去了,老辈画的饼年轻人根本不信,最后只能用子弹说话!
先把这三起案子摆出来,每一个都透着诡异的反差。
第一起:2024 年 7 月,宾夕法尼亚州特朗普竞选集会
20 岁的托马斯・克鲁克斯爬上屋顶开枪,子弹擦着特朗普耳朵飞过,当场打死一个观众。这小子不是流浪汉,家里条件不错,就是看特朗普不顺眼,觉得他 “分裂美国”。
事后 FBI 查来查去,发现他没加入任何组织,纯属 “一个人干票大的”。
第二起:2024 年 12 月,纽约曼哈顿
联合健康保险公司 CEO 汤普森刚出酒店,就被一个 20 多岁的小伙乱枪打死。
这位凶手既不欠房贷也不失业,天天在网上写文章骂 “金融资本和政客勾结捞钱”,觉得汤普森是 “精英腐败的代表”。
第三起就是柯克遇刺案
22 岁的罗宾逊长期泡在社交平台,骂柯克 “靠煽动对立涨粉”,最后干脆带着枪去了演讲现场。
警察在他手机里发现,他早就跟朋友吹过 “要干件大事”,把杀人当成了 “政治表态”。
这三个人,年龄全在 20-25 岁,清一色中产家庭,全读过大学,没一个是吃不上饭的底层。
目标也不一样:一个反政客,一个反资本,一个反舆论煽动者,但路子全是一个样,单枪匹马,为 “理念” 杀人。
这就推翻了美国人的老印象:以前总说 “暴力来自贫困和绝望”,可这仨人啥也不缺,缺的是 “信得过的未来”。
要搞懂这事,得先说说美国的 “代际叙事”,说白了就是老辈给年轻人讲的 “成功故事”。
婴儿潮一代(1946-1964 年生)最有发言权,他们赶上了美国经济黄金期,找工作容易,买房便宜,觉得 “努力就有回报” 是天经地义。
可到了 Z 世代(1997 年后生)这,这故事全成了笑话!
皮尤研究中心 2025 年 3 月的调查显示,65 岁以上的 “婴儿潮一代” 里,76% 觉得 “爱国主义” 特重要,65% 信上帝,52% 觉得 “多生孩子” 是好事。
可 Z 世代呢?这三个比例分别跌到 32%、26%、23%,几乎腰斩。
甚至是 “美国例外论”,72% 的 “沉默一代” 觉得 “美国最伟大”,可 65% 的 Z 世代说 “美国跟别的国家没啥不一样”。
为啥年轻人不买账?因为现实!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早就报道过,30 岁以下的美国人想买房、找好工作、创业,比上一代人难十倍。
婴儿潮一代刚工作就能攒钱买房,现在的年轻人毕业就背着平均 3 万美元的学生贷款,房租占工资的一半,就算是中产家庭出身,也觉得 “未来没盼头”。
盖洛普 2019 年的调查:55 岁以上的人里,68% 觉得 “资本主义最优越”;可 39 岁以下的年轻人里,只有 51% 认同这话。
不是年轻人喜欢 “极端理念”,是老辈的 “资本主义故事” 圆不上了,你说努力能成功,可联合健康 CEO 一年赚几千万,普通工程师累死累活也赶不上;你说民主自由,可政客跟资本勾连,普通人的意见根本没人听。
就像那打死汤普森的凶手,他自己没经济困难,但天天看着金融精英赚快钱,看着政客拿游说费,心里能平衡吗?
老辈说 “这是体制的优点”,年轻人说 “这是体制的绝症”,理念冲突到极致,就有人动了枪。
光有不满还不够,真正把这些年轻人推上绝路的,是那台 “吃人” 的网络机器。
这些 20 岁出头的年轻人,是跟着手机长大的一代。算法甚至比他们爹妈还懂他们,你越恨政治极化,越给你推柯克煽动对立的视频。
你越骂资本腐败,越给你推汤普森公司涨价的新闻。
纽约时报的文章说得好,互联网就是台 “情绪机器”,专门用愤怒、绝望、不满驱动年轻人,把小分歧放大成 “你死我活” 的仇恨。
更可怕的是 “超政治” 陷阱,网上的政治讨论成本极低,不用跟现实挂钩,全是情绪发泄。
罗宾逊在群里跟朋友聊杀人计划,用的全是网络黑话,把谋杀当成 “政治恶作剧”;那个射特朗普的克鲁克斯,天天在论坛里写 “要干件大事证明自己”,没人觉得他真会动手。
网络还让 “去组织化暴力” 变得特别容易,以前搞极端行动得加入组织,现在靠算法就能找到 “同好”,靠短视频就能学作案手法,最后一个人就能完成 “英雄式犯罪”。
凶手们觉得自己不是杀人犯,是 “体制的反抗者”,这种自我感动,全是网络给的幻觉。
讽刺的是,被害者柯克自己就是 “网络煽动家”,他靠在网上骂 “黑人徘徊街头” 吸粉,把社会撕裂当生意做。
结果杀他的罗宾逊,正好是被他煽动出的仇恨反噬。
说到底,这三起枪击案是 “代际战争” 的极端表现。
美国的权力和资源,还攥在老辈手里,国会里的议员平均年龄快 70 岁,大公司 CEO 大多是婴儿潮一代,他们制定的规则,全是为自己服务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的王玙璠学者说得透彻,美国代际裂痕有三大病根:
第一,经济从工业转金融,贫富分化落到了年轻人头上,老辈有房产有积蓄,年轻人啥也没有;
第二,人口结构变了,年轻人里少数族裔多,老辈以白人为主,立场天然对立;
第三,公共资源不够分,医疗、教育、养老,老辈和年轻人抢破头,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
最典型的就是 “美国梦” 的代际双标:老辈说 “我当年白手起家”,可他们当年的大学学费只要几百美元,现在要几万美元。
老辈说 “别抱怨,好好干”,可他们当年的房价收入比是 1:3,现在是 1:10。
年轻人不是不努力,是努力了也没用,这种 “相对剥夺感”,比真穷更杀人。
拿巴以冲突举例更明了,皮尤调查显示,65 岁以上的人里 47% 同情以色列,只有 9% 同情巴勒斯坦;可 18-29 岁的年轻人里,33% 同情巴勒斯坦,只有 14% 同情以色列。
老辈说 “以色列是正义的”,因为他们经历过冷战,信美国的盟友政策;年轻人说 “巴勒斯坦人太惨”,因为他们看直播里的轰炸,觉得美国的战争政策全是错的。
这种分歧不是小事,是价值观的根本对立。老辈觉得年轻人 “忘本”,年轻人觉得老辈 “自私”;老辈把权力攥得更紧,年轻人抢不到就急眼。
枪击案就是这种矛盾的总爆发,你不给我说法,我就给你吃法!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美国媒体天天吵 “控枪还是不控枪”,全是避重就轻!
这三起案子,凶手有枪只是工具,真正的病根是美国的制度已经 “养蛊成疾”。
就算禁了枪,也会有别的极端事件,用刀、用汽车、用炸弹,本质都是一样的。就像一个人得了癌症,光治表面的伤口没用,得挖掉病根才行,可美国的病根在制度里,谁愿意动自己的奶酪?
罗宾逊的子弹壳刻着表情包,这细节太讽刺了,这代年轻人把愤怒藏在玩笑里,把杀人当成恶作剧,他们不是疯了,是对这个社会彻底失望了。
特朗普在柯克的追悼会上喊 “要严惩凶手”,可他没说,正是他那套煽动对立的话术,把社会撕裂推向了极致。
大家想想,一个国家要是让 20 岁的中产青年觉得 “只有杀人才能改变现状”,这得烂到啥地步?
以前说 “美国是人类的灯塔”,现在看,这灯塔里全是火药味,照的不是希望,是绝望。
你觉得美国这代际裂痕能补上吗?还是会有更多年轻人走上极端?
评论区聊聊,看看这 “美国病” 到底还有没有救!
来源:靳律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