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父子同进武庙的5对父子名将:1王翦,2周勃,3陆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4:14 1

摘要:帮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王翦父子,这两位可是武庙里头号实打实的 “灭国专业户”。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打小就爱琢磨兵法,性格沉稳得像块老石头。当年秦始皇想灭楚国,问年轻将领李信要多少兵,李信拍胸脯说二十万足够,转头问王翦,老王头慢悠悠说 “非六十万不可”。秦始皇笑

帮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王翦父子,这两位可是武庙里头号实打实的 “灭国专业户”。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打小就爱琢磨兵法,性格沉稳得像块老石头。当年秦始皇想灭楚国,问年轻将领李信要多少兵,李信拍胸脯说二十万足够,转头问王翦,老王头慢悠悠说 “非六十万不可”。秦始皇笑他老糊涂,结果李信大败而归。没办法,秦始皇只好亲自去请王翦,还真给了六十万大军。

这老王头精明着呢,出征前连着五次派使者回咸阳要封赏,一会儿要良田,一会儿要宅院。手下人都觉得过分,王翦却说:“大王把全国兵力都给我,我不多要些家产表忠心,他能放心吗?” 果然,灭楚之战他步步为营,最终活捉楚王,彻底灭了楚国这个大块头。灭楚后,王翦立马交兵权归隐,深谙 “狡兔死,良弓藏” 的道理,这政治觉悟可不是一般武将能比的。

他儿子王贲更是青出于蓝,从小跟着父亲打仗,勇猛得像头小老虎。秦始皇灭六国,有五国是他们父子俩搞定的。王贲单独领兵时,用黄河水灌淹魏国都城大梁,逼得魏王投降;又北上打燕国,把燕王赶到了辽东;最后挥师灭齐,没费多少劲就拿下了齐国都城临淄。天下平定后,王贲学着父亲急流勇退,保住了全家性命和名声。这对父子不仅会打仗,更懂处世,难怪能一起进武庙。

西汉的周勃、周亚夫父子,那可是实实在在的 “汉室救火队”,只是结局让人唏嘘。周勃是刘邦最早的跟班,没啥文化,但打仗勇猛,刘邦打天下时他立下无数战功,开国后被封绛侯,排功臣第四位。刘邦临终前说:“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 这话还真应验了 ——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吕氏子弟把持朝政。吕后一死,周勃当机立断,带着北军诛杀诸吕,把汉文帝扶上台,硬是把汉室江山拉回正轨。

周亚夫是周勃的二儿子,靠哥哥早逝才继承爵位,却比父亲更懂兵法。汉文帝时,他驻守细柳营,军纪严到连皇帝视察都得按规矩来,汉文帝夸他 “此真将军矣”。汉景帝时,吴王刘濞带头搞 “七国之乱”,叛军几十万直逼长安。周亚夫临危受命,用 “声东击西” 的计策,先断叛军粮草,再一举击溃敌军,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帮汉朝续了命。他还首创了以骑兵为主的战术,为后来汉武帝打匈奴铺了路。

可这对父子的结局都不好。周勃晚年被人诬告谋反,虽然后来平反了,但吓出一身病,没多久就去世了。周亚夫更惨,因为性格耿直,屡次顶撞汉景帝,后来受儿子买兵器陪葬的牵连入狱。他觉得委屈,干脆绝食抗议,五天后呕血而死。虽说结局悲凉,但他们的军事功绩没人能忘,双双入选武庙也是实至名归。

三国东吴的陆逊、陆抗父子,堪称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的典范,民间都说 “逊存吴兴,抗死吴亡”,足见他俩多重要。陆逊是江东大族出身,刚开始没人把这个书生放眼里,直到关羽丢荆州那回,他和吕蒙联手装病示弱,骗得关羽放松警惕,才顺利拿下荆州。真正让他封神的是夷陵之战 —— 刘备带着几十万大军报仇,孙权急得没办法,破格让 38 岁的陆逊挂帅。

这书生将军一点不慌,任由蜀军深入六百里,在夷陵卡住险要地形。等蜀军士气低落时,他一把大火烧了刘备的连营七百里,把刘备打得逃到白帝城,没多久就气死了。毛主席都夸他 “军事才能卓越,刘备不是对手”。后来陆逊当了东吴大都督,还当了丞相,可惜晚年被孙权猜忌,忧愤而死。

他儿子陆抗 20 岁就接了父亲的兵权,驻守武昌。孙权还特意拿出当年诬告陆逊的 20 条罪状,陆抗一条条据理力争,终于为父亲洗清冤屈。陆抗最厉害的是西陵之战,当时晋军十几万来攻,他手里只有三万弱兵,却巧用计谋大破敌军,吓得晋军几十年不敢打东吴的主意。可他再厉害也救不了昏庸的孙皓,陆抗多次劝谏孙皓整顿朝政,孙皓根本不听。公元 274 年陆抗一死,晋军立马南下,没几年就灭了东吴。这对父子用一生守护东吴,双双入武庙,真是实至名归。

咱们再说说北宋的曹彬父子,这两位跟前面几对不太一样,他们打仗厉害归厉害,更难得的是心善,从不乱杀老百姓,是出了名的 “仁将”,双双进武庙也是因为这份 “仁勇双全”。

曹彬,他可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 “左膀右臂”。早年间曹彬跟着赵匡胤打天下,就显出跟别的武将不一样的地方 —— 别人打了胜仗就抢钱抢粮,他却总把战利品封存好,等朝廷派人来清点,自己一分不沾。

最有名的就是灭南唐那回,当时南唐都城金陵(现在的南京)被围了半年,城里粮食都快吃完了,南唐后主李煜还想硬撑。曹彬没像别的将领那样下令猛攻,反而派人劝李煜投降,还跟李煜保证:“只要你归顺,我保城里百姓平安,士兵也不烧你家房子。” 李煜投降后,曹彬果然说到做到,手下士兵没一个敢乱抢东西,连南唐皇宫的国库都封得严严实实。后来有人劝他:“将军您立了这么大的功,怎么不跟皇上要些赏赐?” 曹彬笑着说:“我是为国家打仗,不是为自己捞好处。” 赵匡胤特别信任他,说 “曹彬这个人,比金子还贵重”。除了灭南唐,曹彬还帮北宋平定了后蜀、北汉,一辈子打了几十场仗,没一场是靠滥杀取胜的,这种 “以仁治军” 的本事,在古代武将里太少见了。

他儿子曹玮更厉害,从小就跟着父亲在军营里长大,十来岁就能帮父亲出谋划策,曹彬常跟人说 “我这儿子,将来比我强”。曹玮最牛的是驻守西北那几十年,专门对付西夏和吐蕃。当时西夏人特别凶,总来抢宋朝边境的粮食,之前好几任将领都搞不定。曹玮一到任,先不忙着打仗,而是把边境的粮仓修结实,又给老百姓立了规矩:“西夏人来了别慌,咱们军民一起守,丢了粮食我赔,但谁也不能当逃兵。” 有一回吐蕃部落派了几万骑兵来犯,曹玮手下只有几千人,部下都慌了,他却慢悠悠地说:“别急,咱们跟他们耗着。” 他故意让士兵带着战利品慢慢走,吐蕃人以为宋军怕了,在后面紧追不舍。等追了三天,吐蕃兵又累又饿,曹玮突然下令掉头反击,没一会儿就把吐蕃兵打得落花流水,还俘虏了对方的首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曹玮诱敌”,后来好多将领都学他这招。

曹玮不仅会打仗,还特别懂安抚百姓。西北边境有不少流民,他就划出土地让他们耕种,还教他们练武艺自保,时间长了,边境的人都说 “有曹将军在,咱们能睡安稳觉”。他去世后,连西夏的首领都感叹 “再也遇不到这么厉害又仁义的对手了”。

这对父子一辈子都在为北宋守护边疆,既打得了硬仗,又护得住百姓,武庙里头要是少了他们,那可就说不过去了。后来宋朝皇帝还特意把他们的画像挂在皇宫里,让后代子孙记住这对 “仁勇传家” 的名将父子。

隋朝的贺若敦、贺若弼父子。这两位可是实打实的 “铁血硬汉”,父亲为忠死,儿子为国立功,一辈子都在跟 “分裂” 对着干,能一起进武庙,全靠这份 “忠勇加谋略” 的硬本事。

先说说父亲贺若敦,他是南北朝后期北周的名将,打小就跟着父亲在军营里摸爬滚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尤其擅长骑兵作战。当时北周和南陈经常在长江边上打仗,贺若敦多次领兵对抗陈军,从没吃过亏。有一回陈军想偷袭北周的粮仓,贺若敦早早就识破了计谋,他故意让士兵在粮仓周围来回巡逻,还在空粮仓里放了些稻草人,陈军以为有重兵把守,愣是不敢靠近。后来南陈派大将侯瑱带着几万大军来攻,贺若敦手里只有几千人,却一点不慌,他让人在江边插满北周的军旗,又让士兵来回换衣服在营门口走动,看起来像有几万兵马。侯瑱一看这阵仗,以为北周援军到了,吓得赶紧退兵,贺若敦趁机追杀,把陈军打得大败。

可贺若敦性子太直,眼里容不得沙子。当时北周的权臣宇文护专横跋扈,好多人都敢怒不敢言,贺若敦却总在朝堂上批评宇文护的过错。宇文护记恨他,后来找了个借口把他抓起来,逼他自杀。临死前,贺若敦把儿子贺若弼叫到跟前,抓起他的舌头狠狠咬了一口,流着泪说:“爹这辈子就是因为说话太直丢了命,你以后一定要记住,说话要谨慎,更要守住对国家的忠心!” 贺若弼含着泪点头,把父亲的话刻在了心里。

再看儿子贺若弼,他比父亲更有谋略,还特别会 “藏锋芒”。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想灭南陈统一全国,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将领。贺若弼知道后,主动向隋文帝请战,还献上了 “灭陈十策”,每一条都想得特别细。隋文帝一看,立马任命他为行军总管,让他统领大军。

贺若弼打仗特别会用 “迷惑计”。他知道陈朝士兵常年守卫长江,早就累得够呛,就故意让士兵每隔一段时间就在江边搞 “换防”,换防时敲锣打鼓、大张旗鼓,陈军一开始以为要打仗,赶紧集合士兵准备,结果发现是换防,慢慢就放松了警惕。后来贺若弼又让士兵假装在江边打猎,人马喧哗,陈军看惯了,也不再防备。等到真正要进攻的时候,贺若弼带着大军趁着夜色悄悄渡过长江,陈军居然一点都没察觉。

过江后,贺若弼下令:“谁敢抢老百姓的东西,谁就掉脑袋!” 有个士兵忍不住拿了老百姓一个茄子,贺若弼立马把他杀了,全军上下再也没人敢违纪。很快,隋军就打到了陈朝都城建康(现在的南京),贺若弼又和另一位大将韩擒虎配合,里应外合攻破了城门,活捉了陈后主,彻底灭了南陈,帮隋朝完成了统一大业。

不过贺若弼后来也犯了父亲的老毛病,有点骄傲自满。他觉得自己灭陈功劳最大,总在别人面前抱怨朝廷给的赏赐太少,隋文帝虽然生气,但念在他功劳大,只是批评了他几句。到了隋炀帝时期,贺若弼又因为批评隋炀帝奢侈浪费,被隋炀帝杀了。

虽说这对父子结局都不算圆满,但他们为北周稳定边疆、为隋朝统一全国立下的功劳,没人能忘。尤其是他们父子俩代代相传的 “忠勇” 和过人的军事谋略,完全够格走进武庙。后来唐朝修订武庙名单时,特意把贺若敦和贺若弼都加了进去,就是为了让后人记住这对 “以忠立世、以谋取胜” 的名将父子。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