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日增8000用户,头部教培机构增长负责人拆解:低成本素人矩阵如何跑通流量闭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4:17 1

摘要:在流量成本越来越高的当下,“低成本获客”成了每个运营人的必修课。而教培行业曾是这一领域的“卷王”——在预算有限、平台规则收紧的双重压力下,如何用最小的投入撬动规模化增长?

在流量成本越来越高的当下,“低成本获客”成了每个运营人的必修课。而教培行业曾是这一领域的“卷王”——在预算有限、平台规则收紧的双重压力下,如何用最小的投入撬动规模化增长?

这次我们对话的是头部教培机构做 App 增长的操盘手 @扬弃。他从文旅行业跨界教培,带领小团队( 3 个正式员工 +1 个外包 +2 个实习生)在小红书、抖音、B站、快手等种草拉新,用一年时间搭建素人矩阵,实现 App 日增 6000-8000 用户;如今转型律所新媒体,正探索教培增长经验在新行业的复用。

最近,运营社创始人 @小贤 和 @扬弃 深度对话,带你看看她是如何用“素人种草+评论区运营”打透低成本增长,以及对小红书等平台玩法的最新观察。

01

从文旅到教培再到律所:

跨界增长者的 3 次行业跃迁

小贤:先聊聊你的职业经历吧?听说你从文旅行业转到高途,现在又在做律所新媒体,这个跨度还挺大的。

扬弃:最早是在文旅行业做第三方平台,给政府和企业端口运营账号,当时手里有一两个百万级政府账号,全权负责内容和增长。

做了一年多后去了某教培机构,负责一款背单词 App 的用户增长,核心打法是素人种草,包括内容产出、素人矩阵搭建,在小红书、抖音、B 站这些平台做评论区种草和低粉爆款视频。去年 10 月离开教培机构后,现在在律所负责新媒体搭建和推广引流,相当于从 0 开始探索新行业的流量玩法。

小贤:为什么会从教培转到律所?这两个行业的增长逻辑差异大吗?

扬弃:教培用户群大、需求量高,而律所行业几乎没有复购,纯靠抢需求,精准度要求更高。

不过律所现在对新媒体的接受度在提升,尤其是去年开始很多机构入局。我当时和律所谈的时候,说想用教培的增长思路来做,但进来后发现还是有行业壁垒——比如法律内容的专业性、用户对法律服务的决策周期长,和教培的“短平快”不太一样。

小贤:那律所现在的增长思路是什么?会复用之前教培的经验吗?

扬弃:目前计划是“企业号+素人矩阵+个人IP”三管齐下。企业号是基础,会先把高途那套素人打法迁移过来,跑通线索后再推“明星律师”个人 IP,未来可能还会探索本地生活平台(比如高德、美团商家页)的引流。上海是总所,会先从本地做起,后续再复制到分所。

02

教培时期:3 人小团队如何用

素人矩阵实现日增 8000 用户?

小贤:我们今天重点聊聊你在某教培机构的增长经验吧?当时你负责的核心板块是 KOC 运营、内容种草和评论区管理,能具体拆解下吗?

扬弃:那时候我们核心做两件事:素人内容种草和评论区运营,目标是低成本引流。团队很小,3 个正式员工 +1 个外包 +2 个实习生,一年时间把矩阵搭起来,稳定期日增 6000-8000 用户。

1) KOC 矩阵搭建:大学生兼职撑起“百万级”素人网络

小贤:素人账号的来源和管理是怎么做的?听说你们用了大学生兼职?

扬弃:对,我们的素人主要是大学生,来源很单一——通过公司另一款大学生拍搜 App 挂兼职 banner,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学生进来。外包团队负责对接,建群后我们直接在群里发任务,从来没缺过人。

小贤:任务类型和激励机制呢?比如写笔记、发笔记、评论,分别怎么结算?

扬弃:任务分三类:写笔记、发笔记、写评论,学生可以自选组合,最后汇总到个人账号结算。

写笔记:侧重内容产出,给大学生8元/篇,要求先交样稿(样稿也结算),通过后加入稳定团队。学生理解力强,围绕“背单词痛点”写内容,比如“高三英语差怎么办”“背单词 App 测评”,后期还试过“提问帖”(比如“背单词用哪个APP好?”),成本能压到 10 元以内。

发笔记:小红书 4 元/条,抖音 2 元/条。试过播放量提成,但学生更在意“底薪”,所以后来固定价格,发完填腾讯文档汇总链接即可。

写评论:0.3 元/条,按周或月结。设“小组长制度”,每条评论抽 0.1 元给组长,让他们管理兼职,我们内部抽检(机器查重+人工审核),保证质量。

2)评论区运营:低成本爆款的“秘密武器”

小贤:评论区是你们做得最好的板块,具体怎么操作?会在哪些帖子下评论?

扬弃:评论是最稳定的引流渠道,全平台覆盖(小红书、抖音、B站等),而且“到处评”——不仅在自己的素人笔记下评,还会在行业帖子、热门内容下评。核心逻辑是“结构化评论”:比如在提问帖下用小号置顶回复,假装用户推荐产品,把帖子成本压到最低。

小贤:怎么保证评论不被平台检测?爆款率如何?

扬弃:前期会培训评论话术,避免硬广,比如结合用户痛点写长评论,自然埋品牌词。当时爆款率挺高,一周至少 1 篇万赞内容,因为教培用户基数大,问题戳中痛点,比如“高三英语根本学不会怎么办”,很容易引发互动。

小贤:过程中如何管理这些评论?会看数据效果吗?

扬弃:主要看“量”——学生每天评论 10 条以内(避免作弊),用腾讯文档汇总数量,过程指标就是评论条数。没办法统计单条评论的点赞或引流效果,最终看APP增长数据,当时靠评论和素人笔记,整体增长很稳定。

3)内容策略:从“硬种草”到“提问帖”,把成本压到 10 元以内

小贤:素人笔记的内容方向有哪些?为什么后来转向“提问帖”?

扬弃:早期做“软件合集”“App 测评”,但硬种草效果差、成本高(8元/篇)。后来发现“提问帖”更有效:学生发一个痛点问题(比如“高三英语30分,还有救吗?”),我们用小号在评论区置顶推荐产品,既能引发互动,又能降低成本(单帖+评论总成本 10 元以内)。

小贤:内容生产会有 SOP 吗?比如埋词、选题这些。

扬弃:有基础 SOP,比如埋词会给关键词列表,让学生在笔记中自然植入;选题跟爆款走,看同类问题哪些火了,就模仿结构写。但大学生兼职毕竟不是专业团队,对内容质量要求不高,核心是“铺量”——用低成本覆盖更多潜在用户。

03

平台观察:小红书

“素人种草”现在还适用吗?

小贤:你觉得这套打法现在在小红书还适用吗?平台规则收紧后,评论区种草会不会被限流?

扬弃:不好说,我自己也在观察。当时我们比较谨慎,控制品牌词出现频率,没被拉黑过,但现在平台对引流的打击更严,用户对“广告感”的敏感度也更高。可能需要调整评论话术,比如更注重“价值提供”,少硬广,多结合场景痛点。

小贤:教培行业现在增长难,你觉得核心原因是什么?

扬弃:大环境影响吧,教培市场萎缩,加上高途很多业务“大起大落”——突然决定做某个方向,发现不赚钱就裁员,所以很多同事离职。现在教培可能真的“大势已去”,但增长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比如低成本获客、用户痛点挖掘,这些在其他行业依然适用。

04

写在最后

从文旅到教培再到律所,@扬弃 的跨界经历,本质上是“增长能力”在不同行业的迁移。教培时期用“素人矩阵+评论区运营”实现低成本高增长,核心在于对“用户痛点”的精准捕捉和“规模化执行”的落地能力——而这,或许正是每个运营人在流量内卷时代最需要的底层能力。

点击加入见实会员

来源:见实科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