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吕布帐下的悲情战神,为何曹操必杀这位陷阵营统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21 14:23 1

摘要:在东汉末年的战场上,高顺率领的 “陷阵营” 堪称传奇。这支部队仅七百余人,却装备精良、军纪严明,每战必克,令敌军闻风丧胆。据《英雄记》记载,陷阵营 “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其攻坚能力甚至超越了曹操的虎豹骑。建安三年,高顺率陷阵营大破刘备于沛

在东汉末年的战场上,高顺率领的 “陷阵营” 堪称传奇。这支部队仅七百余人,却装备精良、军纪严明,每战必克,令敌军闻风丧胆。据《英雄记》记载,陷阵营 “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其攻坚能力甚至超越了曹操的虎豹骑。建安三年,高顺率陷阵营大破刘备于沛县,连曹操麾下猛将夏侯惇也被射瞎一目,足见其战斗力之恐怖。

高顺对吕布的忠诚,堪称 “愚忠” 的典范。在那个动荡不安、人心易变的乱世,背叛与倒戈屡见不鲜,然而高顺却始终如一地坚守在吕布身边,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受到多少误解委屈,他对吕布的忠心从未有过一丝动摇。

建安元年(196 年)六月的一个深夜,下邳城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打破了宁静。吕布的部将郝萌在袁术的怂恿下,率领叛军气势汹汹地攻打吕布的治所。睡梦中的吕布被喊杀声惊醒,仓促之间,他甚至来不及弄清楚反叛者究竟是谁,只能带着家眷在混乱中仓皇出逃。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吕布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人便是高顺,他深知,在这满是背叛与危险的境地中,唯有高顺是他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人。于是,吕布不顾一切地奔向高顺的营寨。

高顺见到狼狈不堪的吕布,心中既震惊又愤怒。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向吕布询问情况。当吕布仅凭叛军的口音猜测是河内人作乱时,高顺展现出了他敏锐的判断力和果断的决策力。他迅速推断出叛乱者是郝萌,随即便率领陷阵营前往平叛。在战场上,高顺身先士卒,陷阵营的士兵们紧密跟随,他们如同一把锋利的利刃,迅速撕开了叛军的防线。强弓硬弩的齐射,瞬间让叛军陷入混乱;而当陷阵营发起冲锋时,更是势不可挡,他们以一往无前的气势,将叛军打得节节败退。最终,高顺成功斩杀郝萌,平定了这场叛乱,将吕布从生死边缘救了回来。

然而,高顺的忠诚与功绩并没有换来吕布的完全信任与重用。郝萌叛乱事件,就像一道裂痕,深深地刻在了吕布与高顺之间。吕布开始对高顺产生了猜忌,他担心高顺是否也会像郝萌一样背叛自己。这种猜忌心理,让吕布逐渐疏远了高顺。更令人心寒的是,吕布以与魏续有外内之亲为由,将高顺一手训练、视为生命中最重要部分的陷阵营兵权全部夺走,交给了魏续。对于高顺来说,这不仅仅是兵权的丧失,更是对他忠诚与付出的否定。

尽管遭受了如此不公平的对待,高顺却没有丝毫怨言。他对吕布的忠诚,早已超越了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在他心中,吕布是他的主公,是他愿意为之奉献一切的人。即使兵权被夺,他依然默默地留在吕布身边,随时准备为吕布效力。每次到了战时,吕布才会临时将陷阵营的兵权交还给高顺,而高顺每次都欣然接受,毫无芥蒂。他带领陷阵营冲锋陷阵,为吕布立下赫赫战功,仿佛之前的那些不愉快从未发生过。

高顺不仅在战场上为吕布出生入死,在平日里,他也常常以忠诚和智慧向吕布进谏。他深知吕布的性格弱点和行事弊端,多次诚恳地劝谏吕布:“凡破家亡国者,非无忠臣明智者,患不见用耳。” 他希望吕布能够慎重考虑每一个决策,不要总是轻易地出现失误,要善于任用忠臣智者。然而,吕布却总是对高顺的谏言充耳不闻。他刚愎自用,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一次次错失良机,一步步将自己和整个阵营推向了深渊。

建安三年(198 年),曹操亲率大军攻打吕布,将其围困在下邳城。这是一场决定命运的对决,双方都拼尽全力,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吕布虽然勇猛,但在曹操的强大攻势下,逐渐陷入了困境。最终,吕布的部将侯成、魏续、宋宪等人背叛了他,他们趁吕布疲惫不堪、疏忽大意之时,将吕布捆绑起来,打开城门,向曹操投降。高顺也一同被擒,这位忠诚的将领,在主公吕布被俘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下邳城破后,曾经威风凛凛的吕布集团瞬间土崩瓦解。吕布被押解到曹操面前时,吓得瘫倒在地,他为了活命,不惜向曹操摇尾乞怜,甚至试图拉拢刘备为他求情,然而,他的这些举动只换来曹操的轻蔑和不屑。陈宫与曹操曾经有过一段交情,但后来因理念不合而分道扬镳。此时面对曹操的劝降,陈宫心意已决,他深知自己与曹操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最终选择慷慨赴死。而张辽,在生死关头展现出了果断的抉择,他审时度势,认识到曹操的雄才大略和宽广胸怀,认为曹操是能够成就大业的明主,于是毅然决定归降曹操。曹操对张辽的归降十分欣喜,他深知张辽的军事才能和潜力,当即拜张辽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从此,张辽在曹操的麾下开始了他辉煌的军事生涯,为曹魏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高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曹操在白门楼审讯高顺时,心中其实也有着复杂的考量。他深知高顺的军事才能卓越,“陷阵营” 在高顺的带领下,战斗力惊人,是一支令任何对手都不敢小觑的力量。曹操爱才如命,他渴望将高顺这样的人才纳入自己的麾下,为自己所用。然而,高顺的忠诚却成为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高顺对吕布的忠诚是坚定不移的,这种忠诚在那个乱世中显得尤为罕见。曹操明白,高顺的心只属于吕布,即使自己强行将高顺留下,他也不会真心为自己效力。而且,高顺 “清白威严、不饮酒不受馈” 的人格魅力,让他在军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和影响力。曹操担心,如果高顺归降后,心中依然怀着对吕布的忠诚,那么他很可能会在关键时刻动摇己方军心,甚至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可预测的变故。

此外,高顺曾在战场上重伤夏侯惇,这也是曹操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夏侯惇是曹操的宗亲,也是曹操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将领之一。他在曹操的阵营中地位极高,深受曹操的器重。高顺射瞎夏侯惇一目,这无疑是对曹操阵营的一次沉重打击。如果曹操留下高顺的性命,恐怕难以安抚夏侯惇以及曹氏宗亲的情绪。在那个重视家族和宗亲关系的时代,这对于曹操来说是一个不得不慎重对待的问题。

在这种种因素的交织下,曹操最终做出了决定,他下令将高顺斩首示众。高顺听到这个判决时,脸上没有丝毫的恐惧和懊悔,他坦然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在他心中,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对吕布的忠诚,让他甘愿与吕布共赴黄泉。当刽子手的大刀落下的那一刻,高顺的生命戛然而止,但他的忠诚和英勇,却永远地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高顺一生,虽短暂却辉煌,可在正史《三国志》中,关于他的记载却屈指可数,仅有寥寥数语,远不如关羽、张飞、张辽等名将那般被浓墨重彩地描绘。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究竟是何原因,让这位战功赫赫、品行高洁的将领,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如此冷落呢?

高顺的悲剧性命运,或许是他被史书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一生追随吕布,对吕布忠心耿耿,不离不弃。在那个动荡不安、人心浮躁的乱世,背叛与倒戈如同家常便饭,忠诚显得尤为珍贵。然而,吕布却并非一位英明的主公。他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反复无常,难以成就大业。尽管高顺多次向吕布进谏忠言,却始终不被采纳。在郝萌叛乱之后,吕布不仅没有感激高顺的救命之恩和平叛之功,反而对他更加疏远,甚至夺走了他的兵权。高顺虽心中委屈,却依然毫无怨言,每次作战时,仍尽心尽力地为吕布冲锋陷阵。最终,吕布在与曹操的战争中失败,高顺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曹操所杀。他的一生,充满了无奈和悲哀,这样的悲剧结局,使得史官们在撰写史书时,可能对他的事迹有所忽视。

在那个重视出身和门第的时代,高顺的出身也成为了他在历史记载中被边缘化的一个因素。他并非名门望族之后,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作为支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出身低微的人想要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关注,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即便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可能难以得到与出身名门者同等的认可。高顺虽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努力,组建并统领了精锐的陷阵营,在战场上屡立奇功,但他的出身依然限制了他在历史舞台上的光芒。与那些出身显赫的将领相比,史官们可能更倾向于记录他们的事迹,而高顺则在不经意间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

高顺为人正直,不善于阿谀奉承、拉帮结派。他性格刚正不阿,做事坚守原则,不会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在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人际关系中,这种性格使他显得格格不入,难以与其他人建立紧密的联系。在吕布的阵营中,他可能因此受到了一些人的排挤和孤立。而在历史的书写过程中,那些与史官关系密切或者在当时政治舞台上影响力较大的人物,往往更容易被详细记载。高顺由于缺乏这样的人脉和影响力,他的事迹也就难以被史官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记录。

尽管在正史中被冷落,但高顺的形象并没有被历史完全遗忘。后世的文人学者们,通过对《英雄记》等零散史料的挖掘和研究,逐渐还原出了一个治军严谨、勇猛无畏、忠诚不渝的高顺形象。明代学者李贽就曾高度评价高顺:“顺之忠,古今罕见。” 他的忠诚和高尚品格,得到了后人的敬仰和赞誉。

在现代的文化作品中,高顺也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例如,在热门游戏《三国志战棋版》中,陷阵营被设定为顶级兵种,这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高顺和他所率领的这支传奇部队。通过这些文化作品的传播,高顺这位被历史淹没的名将,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他的故事和精神,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高顺的一生,是忠诚与悲剧的交织。他用生命诠释了 “士为知己者死” 的信仰,却因选错主公而不得善终。在三国群雄逐鹿的舞台上,他或许不是最耀眼的那颗星,但他的故事,值得被后人铭记。正如陷阵营的口号所言:“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陷阵之志,有死无生!”

来源:胖五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