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一个人口才很好,就像少正卯这样,是一个名人,而且是近乎所有人都恭敬的人。但是他说的是巧言。巧言的人就是心不直,花言巧语,让大众迷惑,分不清是非、善恶、美丑。最后的结果就是乱德,巧言乱德,败坏道德。我们知道“德”,古字也写作一个“直心”。“直心”是“德”,巧
*节选自《群书治要・孔子家语》第一集*
(全文共1466个字,阅读需05分33秒)
如果一个人口才很好,就像少正卯这样,是一个名人,而且是近乎所有人都恭敬的人。但是他说的是巧言。巧言的人就是心不直,花言巧语,让大众迷惑,分不清是非、善恶、美丑。最后的结果就是乱德,巧言乱德,败坏道德。我们知道“德”,古字也写作一个“直心”。“直心”是“德”,巧言就和“直心”相违背,所以叫巧言乱德。就像现在很多大学教授,他很有口才,也有很高的学历,演讲能力很强。演讲能力不强还算罢了,因为受他影响的人不多。但是他口才很好,学历又很高,又顶着大学教授的名号,演讲的口才又很好。但是怎么样,他所讲的都是有违于大道的。这就是惑乱人心。
在《群书治要·中论》中有这样一段阐述:“夫利口者,心足以见小数,言足以尽巧辞,给足以应切问,难足以断俗疑。然而好说不倦,谍谍如也。”
“利口者”就是能言善辩的人,他的心智足以看到、洞察到细小的环节;他的言辞非常巧妙,而且精于修饰;“给”:敏言、伶牙俐齿的意思,他伶牙俐齿,也足以应对急切的追问,别人一提问,他马上就能够应对;他的反驳也足以让世俗之人断定疑惑,但是他好说不倦,喜欢言谈,喋喋不休。
“夫类族辨物之士者寡,而愚暗不达之人者多,孰知其非乎?”
“类族辨物”,能够按着事物的事理来归纳,来分辨事物的人是很少的。也就是说,在世间愚暗的、容易被蒙蔽的、不通达的人是多数。谁知道他讲的是不正确的?因为他口才好,甚至还有名声,学历很高,演说起来滔滔不绝,让人一看就感觉这个人很有才华,说的很有道理,对他所说的话,也就生起了信心。但是实际上他所说的话是违背大道的,也就是不和事实相应。
“此其所以无用而不见废也,至贱而不见遗也。”这就是他之所以没有什么用处,但却不被废弃;虽然低贱但不被遗弃的原因。
“先王之法,析言破律,乱名改作,行僻而坚,言伪而辨者杀之。为其疑众惑民,而浇乱至道也。”古圣先王有一个法律:能言善辩、曲解法令的人,因为他们能够混乱礼法的名分,使它失去原意。还有行为邪僻坚持不改的人,言语伪诈而能言善辩的人,要给以处死。
这就像少正卯一样,他的口才好,好到什么程度?就连孔子的很多弟子都被他吸引而去听讲。你看看孔子的弟子,跟着孔子学圣贤之道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怎么样?一听少正卯演讲,也被他吸引而去。这说明什么?说明能够分辨哪一个是符合道,哪一个不符合道,并不容易。跟圣人学了那么长时间了,还会被蛊惑。因为什么?他的行事是口才好,能言善辩,巧舌如簧。对于这样的人怎么办?没有办法,只能把他杀掉。因为他会使民众产生疑惑,分不清孰是孰非。但是他所讲的是不符合大道的,这就是巧言。巧言根本就是无实,无实就是不符合实际、不符合自然规律、不符合人性,也不符合大道。但是对于一般的世俗之人,他又分辨不出来。这样的人对社会的影响非常之大。只有学了圣贤之道的人,而且是薰修了很长时间的人,才有能力分辨。
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决定了世界的未来。也就是说他能拯救世界,也能够毁灭世界。哪两种人?一种就是国家的领导人,另一种就是媒体工作者。孔子当年就知道这种情况。他周游列国,对于那些国家的领导者,是用劝说来教化;另一方面,对少正卯这样的人,口才好、影响力大,讲的都不符合大道的人,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不良媒体,就干脆斩草除根,免得坑害更多的百姓。那些播放邪知、邪见、造谣生事的网络、公共微信号都被关闭,这是什么原因?目的是为了让社会大众远离不良媒体的熏染。国家对于媒体采取正确的引导和控制,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会贻害百姓、危害社会。舍弃这些不好的媒体内容、艺术,还要取而代之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这样社会风气才能够向善。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在*
小故事 大智慧 学习传统文化 利己又利他
来源:嘉哥说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