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丧葬礼俗古至今 腐朽之处宜革除(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21 12:53 1

摘要:中国的丧葬习俗延续了几千年,每个朝代,地域,种族之间各有不同,确实博大精深。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制“礼”“乐”至今,尽管封建王朝历经更迭,治国之道几多兴替,但“仁”“义”“礼”“智”“信”贯穿古今,有许多内容还被人们传承下来并发

中国的丧葬习俗延续了几千年,每个朝代,地域,种族之间各有不同,确实博大精深。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制“礼”“乐”至今,尽管封建王朝历经更迭,治国之道几多兴替,但“仁”“义”“礼”“智”“信”贯穿古今,有许多内容还被人们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沉淀成为现代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风格乃至时尚。在豫东平原上蔡、新蔡、商水、项城一带的广大农村,从人们对丧葬操办的礼数中,我们自然可以看出这一民族文化的厚重。这一带老人去世后都是用棺材盛殓进行土葬。棺材的规格贫富有殊:富者木材质好且厚而大,贫者木材质劣且簿而小。更贫穷的人用不上棺材,会用秫杆箔或芦席、秫篾子席裹尸埋葬。

古代丧葬礼俗的程序一般分为:掐殃、压魂、报庙、报丧(送信)、入殓、看风水、设灵棚 、祭奠、扣棺、殡葬、圆坟、谢孝、定期纪念等。具体每一道程序,现在多数人并不清楚,这里简要说明如下:

一是掐殃。掐殃是人们依据死者落气的时辰和拇指、食指所示的指节位置来推知灵魂离开躯体时附注在哪儿的方法。掐殃的掐,指推算。殃,称死者的灵魂。

这里声明一点,本朽认为:“掐殃”这个程序,连同“压魂”、“报庙”都是明显带有迷信色彩的程序,我们这里只是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粗略了解一下,但一定要将糟粕与精华严格区分,应该摒弃的东西坚决摒弃。包括网络上经常看到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阴曹地府“幽冥13站”通关流程(即第1站:土地庙;第2站:黄泉路及路边的彼岸花;第3站:望乡台;第4站:恶狗岭;第5站:金鸡山;第6站:野鬼村;第7站:迷魂殿;第8站:酆都城;第9站:十八层地狱;第10站:供养阁;第11站:鬼界堡;第12站:莲花台;第13站:还魂崖)都是迷信的东西,万万不可信。

但也有人认为,人死后身体内会有一股煞气(其实就是一股恶臭气体),这股气体就称为“殃”。它能上升到一丈多高(其实远不止一丈多高),有时还带有颜色(相当于病毒)。这股气透过尸体散发出去就会化为阴风,称之为阴魂。(本朽以为:阴风或阴魂是假,带有病毒的气体的确应该回避。)

习惯认为,出殃大多是第二天或第三天,也有当天出殃或落气前殃已经出走的。也有人认为人死后第七天是死人出殃的日子。如果剔除迷信的因素,出殃的时间应该与死者的死因有关。如果死者年岁很长,生前没有重大疾病,出殃就会很快;如果死者长期生病,内脏坏死腐烂,甚至患有传染病,出殃时间就会延长,殃气也会扩展到更高更大的空间。如果死者的“殃”长时间没有出来,古人说是“阴魂不散”。这也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实际上就是说,得传染病的患者死亡后应当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

还有迷信的说法,说死者留恋家人,离去时要托生成其它生灵,但家人又不可与它相见;如若相见,即为“遭殃”(实际是遭病毒感染),便会有灾祸降临。所以说“殃”就是鬼,“殃”就是病毒,谁碰上谁就要“遭殃”,就会感染疾病。静下心来想一想,单就恶臭或带有病毒的气味儿,有谁愿意近距离接触呢?也就是说,不是无奈的情况下,没有谁愿意“遭殃”没有谁原因染病。

停尸堂前:老人落气前,要把他挪到堂屋的地上(地上铺麦秸),俗称“麦秸铺”。让其头朝南躺下,接着穿寿衣。寿衣一般为五件或七件(专指上衣);落气后,长子搦供灵鸡、烧断气纸、放噙口钱、盖蒙脸纸、捆拌脚索。将供灵鸡和刀头、供馍、阴食等供品放置头前的小桌上,焚香点长明灯;子孙晚辈立即戴孝烧纸哭祭。此后,要特别注意长明灯,在出殡前是不能灭掉的。这些都是当地的习俗而已。

来源:大愚者(残酷记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