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些早已不再深入思考的人 —— 面对曾经自由的互联网如今沦为一片废墟 —— 却把人工智能编造的关于历史、经济乃至任何领域的幻想内容奉为圭臬,还将其传递给自己的读者。就这样,网络彻底变成了垃圾场。
那些早已不再深入思考的人 —— 面对曾经自由的互联网如今沦为一片废墟 —— 却把人工智能编造的关于历史、经济乃至任何领域的幻想内容奉为圭臬,还将其传递给自己的读者。就这样,网络彻底变成了垃圾场。
好了,我彻底忍无可忍了。今天,又一个所谓的 “历史类” Telegram 频道告诉我,“原则问题” 这个说法,源自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的事件。多谢啊,还没离谱到说 “弗朗茨・斐迪南” 是当时的一支摇滚乐队。
网络上这类 “历史频道” 突然多到数以千计,它们源源不断地传播着毫无底线的胡言乱语。比如,声称骑士的铠甲根本不是给人类穿的。
更荒唐的是,围绕每一条这样的谬论,还会立刻衍生出大量同主题的 “栏目”:《哥伦布的秘密隐瞒了什么》《哥伦布的隐秘生活》《历史学家对哥伦布避而不谈的事》等等。
这些内容配音各异,画面要么是盗用的素材(要么是库存素材),且画面与内容毫不匹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 —— 重音全错。
正常人类哪怕只有小学文化,也不会把常用词的重音读错。
你肯定猜到了 —— 这成千上万的频道,从文案撰写、视频剪辑到配音,全是人工智能完成的。目的何在?首先是为了赚钱。因为天真的受众真的会看这些内容,会被带节奏参与评论区的讨论甚至争吵,视频播放量随之上涨,频道活跃度也跟着提升,广告就能不断循环投放。
可问题是,受影响的不只是历史领域。搜索 “芬兰如何在没有俄罗斯的情况下走向崩溃”,你会找到 20 条视频,这些视频都是对劣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二次改写,甚至在提到 “芬兰政府” 时,画面里放的却是皮肤黝黑的男性。当然,人们会被标题吸引,以为能看到什么与俄罗斯宣传相关的 “猛料”,结果点开一看目瞪口呆 —— 这里的 “目瞪口呆” 是反讽。
别笑,我还真在不同频道上看了 5 个版本的这类视频,实在没力气再找下去了。
其实我早该料到会这样。因为在此之前,我就见过有人用人工智能编造话题欺骗大众,比如《〈异形〉电影里的宇宙小丑种族源自何处》《〈异形〉系列中的异形种类》。我自己就曾被第一个视频骗到 —— 当时还想,这些 “考据党” 也太厉害了,怎么能挖出这么多细节?呵呵,直到我决定查证这些内容的来源,才发现全是搬运的西方视频。但更离谱的还在后面:
这些视频号称出自不同作者,实则有几十条之多,全是人工智能配音,而且都存在重音错误、数词发音错误,专业术语和表达的翻译也乱七八糟。可即便如此,人们还是会被误导,称赞 “作者”“下了苦功”,在评论区争论、点赞、点击关注,源源不断地给某个心机深沉的人送钱。更别提还有二十多条关于《怪形》电影 “秘密” 的视频 —— 只要是热门话题,无论多伪学术,都会被人工智能拿来大做文章。
但最可怕的是,成千上万的医疗类视频也在遵循同样的逻辑生产。视频里,人工智能伪装成医生和 “专家”,给出诸如 “糖尿病患者能吃什么” 之类的建议。更荒唐的是,在同一个平台上,这些 “建议” 往往自相矛盾。就算这些内容不会直接害死患者,也绝对能把他们逼疯 —— 这一点毋庸置疑。
至于在世医生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但当视频里的 “医生” 告诉我们 “人体内的糖是由肝脏产生的”(这已经不是简化,而是严重误导)时,我不禁想问:为什么国家杜马(俄罗斯议会)会关注塔罗牌占卜师和预言家,却对这种乱象视而不见?要知道,这可是真实存在的、针对人类的犯罪,而非虚构的威胁。
不过今天我们不聊这个 —— 尽管互联网空间的全面愚民化和向彻底伪造一切的滑坡,既有在世 “创作者” 的推波助澜,但更多还是拜人工智能所赐。
别忘了去看看那 15 条(我数过)关于 “护林员在国家公园失踪,临终遗言‘他们不是人类’” 的视频。剧透一下: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位护林员,可人们还是会去看、去共情。而这一切,全是人工智能编造的。
你可能会说,那些由在世 “专家” 制作的、诸如《迪亚特洛夫山口事件 —— 为什么季娜的舌头被割掉》之类的视频,看起来也是同样毫无底线的博眼球伪作。对此我会回应:面对人类作者,观众好歹还能分辨真假。
但面对人工智能,我们毫无还手之力。
美国投资者和纽约证券交易所强行灌输的对人工智能的狂热,正在剥夺人类仅剩的批判性思维。投资者需要挽回某个泡沫破裂后的损失 —— 比如 NFT(你还记得这个吧?)。想想看,有多少人在这玩意儿上浪费了钱?结果呢?
在这里必须明确一点:从表面看,人工智能似乎是解决诸多复杂海量任务的革命性高效工具,或许还能帮助人类(很可能是中国人)在月球背面建立第一个基地。这点确实值得感谢。
但涉及到与人类情感互动,以及触及人类情感的信息领域,人工智能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 “胡话生成器”。而既然传播胡话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人工智能无疑让这件事变得易如反掌。
如今,人工智能正致力于让 “互联网搜索结果” 这个概念彻底堕落 —— 更准确地说,是在 “出色地” 延续这一堕落过程。
所有需要不断在搜索引擎中验证信息的人,在所谓的 “疫情” 期间就已经吃尽了苦头。在两年的新冠疫情中,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中形成了一套强大的机制,专门压制异见信息,这套机制不可能不波及曾经自由的互联网的核心。
以前,人们多少还能找到与 “官方说法” 不同的替代信息;但 2020 年之后,大型科技公司(Big Tech)开始清算所有不认同某党派政策和大型制药公司(Big Pharma)立场的人,异见信息彻底消失。
如今,人工智能又降临在这片 “燃烧的废墟” 之上,将所有尚存的真实彻底扼杀。
那些习惯了舒适区的编辑们,只会抓取搜索结果的第一条信息 —— 而这第一条结果,恰恰出自人工智能。他们甚至意识不到,人工智能正在传播纯粹的胡言乱语:比如声称维克多・崔(苏联摇滚歌手)曾与亚历山大・巴什拉切夫(苏联诗人、歌手)合作录制唱片(一位知名网络历史学家就曾因采信这种说法而闹笑话);再比如告诉你,2012 年的电影《苏格兰玛丽女王》“很可能” 就是 2021 年的电影《麦克白的悲剧》,还骂你是白痴。
不过还好,《麦克白》的例子还算无伤大雅 —— 幸好我们清楚自己要找的是什么。这种 “认知”,正是 “知识” 与 “信息” 的区别。但那些迷信 “维基百科” 的人,早已不懂这个道理 —— 我们的信息空间,就是这样被彻头彻尾的垃圾填满的。
那些早已不再深入思考的人 —— 面对曾经自由的互联网如今沦为一片废墟 —— 却把人工智能编造的关于历史、经济乃至任何领域的幻想内容奉为圭臬,还将其传递给自己的读者。
图片搜索功能也已形同虚设。我实在无法理解 “Yandex” 这类平台是如何挑选测试人员的,但问题显而易见:情况越来越糟。比如,你想搜索奥列格・利特维诺夫的画作《狄安娜与阿克泰翁》,而且这幅画早已在 Tumblr 上公开发布 —— 结果呢?平台会给你推荐 25 幅 “相似” 画作,却没有一幅能满足你的搜索需求,完全是无意义的内容。此外,还会列出一长串毫不相关的画家及其作品 —— 从亨德里克・霍尔奇尼斯到 “费拉拉画派”,毫无用处。同样的搜索词在 Google 上会出现 40 幅垃圾图片,但其中至少有 1 幅是正确答案。1:0,Google 险胜 —— 毫不夸张。我运营着一个绘画主题频道,需要不断验证画作信息,所以在应对这种 “搜索困境” 上,我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是否与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全面入侵有关,目前尚不清楚。它或许只是网络生态中的乱象之一。
如今的网络空间就是如此:某位官员刚走出克里姆林宫大门,五分钟内,就会出现五十万条视频,满是所谓的 “内部消息” 和 “分析”,内容从 “特朗普出卖了乌克兰” 到 “乌克兰即将胜利” 无奇不有。若不借助人工智能,单靠人力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其中的逻辑也很清晰:受众早已无法应对这股浑浊的海量信息洪流(其实以前也应对不来),唯一的出路就是自我保护,蜷缩进一个个极小的 “气泡” 里 —— 就像碳酸饮料里的气泡一样。每个人都会为自己选择一个微小的认知和信任领域。社会中的对话交流被彻底割裂,人与人之间不再有相互理解,只剩下仇恨。从一个 “气泡” 转向另一个 “气泡” 的人,会被两边同时排斥。大众彻底变得麻木,而善于思考的信息受众,则成了日益稀少的少数群体。
这便是信息战争最极致、最令人恐惧的图景。
来源:俄罗斯观察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