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新疆和田玉巴扎,老玉商艾力江正将一筐籽料摆上摊位。他的手指滑过一块枣红皮籽料时,眼神突然亮起——这种曾被视为“边角料”的玉料,如今在北上广的拍卖行已成抢手货。而就在三个月前,市场还盛传“籽料崩盘论”,如今却上演着冰火两重天的行情。
清晨的新疆和田玉巴扎,老玉商艾力江正将一筐籽料摆上摊位。他的手指滑过一块枣红皮籽料时,眼神突然亮起——这种曾被视为“边角料”的玉料,如今在北上广的拍卖行已成抢手货。而就在三个月前,市场还盛传“籽料崩盘论”,如今却上演着冰火两重天的行情。
破除崩盘谣言:籽料价格的三维坐标
根据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25年最新数据,和田玉籽料整体价格较2023年上涨8%,但内部结构分化显著。顶级“羊脂玉”籽料因资源枯竭,年涨幅达15%;而普通青白籽料因供应充足,价格持平。所谓“崩盘”实为市场自我调节——2024年新疆地区关停30%非合规采矿点,倒逼行业向精品化转型。
这种分化在拍卖市场尤为明显。2025年春拍中,一件“聚红皮”籽料原石以880万元成交,刷新同类拍品纪录;而同期普通籽料手串成交价却下跌5%。正如上海藏家陈女士所言:“现在的籽料市场,是‘优者更优,平者求变’的格局。”
逆势暴涨的三种玉料:皮色料、特色料、老坑料
聚红皮籽料成为本轮行情最大赢家。这类籽料因皮色如红枣般浓郁,且形成需千万年地质作用,年涨幅达25%。北京保利拍卖数据显示,聚红皮籽料克价已突破5万元,是普通籽料的5倍以上。其稀缺性源于新疆玉龙喀什河的特殊地质环境——只有特定河段的籽料能形成如此艳丽的皮色。
“三色料”则凭借色彩组合的独特性脱颖而出。和田玉中同时出现青、黄、白三色的籽料,因形成概率不足万分之一,成为藏家新宠。苏州玉雕工作室统计显示,三色料作品溢价率较单色料高40%,且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老坑山流水料作为籽料的前身,因其“半山半水”的过渡形态,兼具籽料的温润与山料的原生矿特征,年涨幅达18%。这类玉料多产于古河床上游,经地质运动形成独特纹理,如“千年古玉”般承载着时间痕迹。
囤货商的“暗箱操作”:从源头到终端的资本游戏
在和田玉原产地,囤货商正通过“控量提价”策略影响市场。新疆当地某合作组织负责人透露,头部商家已控制80%的优质籽料货源,通过限量放货维持高价。这种操作在2025年导致精品籽料价格三个月内跳涨20%,而普通玩家因信息不对称,常以高价购入次品。
终端市场则上演着“概念炒作”。部分商家将普通籽料包装成“古玉重生”,通过直播平台夸大投资价值。杭州电商产业园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和田玉直播退货率高达35%,主要源于“货不对板”与“价格虚高”。消费者需警惕“证书造假”与“故事营销”,坚持通过NGTC等权威机构验货。
从“崩盘论”到“暴涨潮”的市场逻辑
三年前,苏州玉商王先生曾因误信“籽料崩盘”传言,低价抛售一批老坑籽料。如今这些玉料在拍卖行估值翻三倍,成为他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这段经历让他悟出一个道理:玉石市场的波动,本质是资源稀缺性、资本运作与消费心理的三重博弈。
如今他转变策略,专注“小而精”的特色料收藏。去年以12万元购入的“秋梨皮”籽料,今年已有多位藏家出价25万元求购。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投资逻辑,正是和田玉市场的核心密码——在崩盘谣言中寻找价值洼地,在暴涨行情中坚守理性判断。
两次交易的启示
我曾两次在和田玉市场完成“低买高卖”。第一次在和田当地巴扎,通过当地玉石协会推荐,以8万元购入一件“洒金皮”籽料原石,半年后通过拍卖行以15万元成交。第二次在苏州玉雕工作室,用5万元淘到一件“三色料”摆件,如今已成为藏友间抢手的“镇宅之宝”。
这些经历印证了市场的铁律:真正的投资机会,往往藏在市场情绪的反面。当“崩盘论”甚嚣尘上时,反而是精品玉料的建仓良机;当“暴涨潮”来临时,更需警惕泡沫风险。正如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言:“在疯狂的市场中,保持清醒比追逐热点更重要。”
结语:在分化中把握确定性
从艾力江摊前的红皮籽料到王先生的“秋梨皮”藏品,和田玉市场的分化行情正在重塑投资逻辑。聚红皮、三色料、老坑料这三种玉料的暴涨,既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客观规律,也折射出资本运作的市场智慧。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关键在于建立“三维认知框架”:既要看懂皮色、肉质、产地的物理属性,也要理解资本、情绪、政策的市逻辑,更要坚守“先认证、后交易”的理性底线。
当我们在清晨的巴扎轻抚籽料时,触摸到的不仅是玉质温凉,更是千年玉文化与当代资本市场的碰撞与交融。这种交融,让和田玉超越了单纯的收藏品属性,成为连接历史、文化与财富的特殊载体。选择和田玉,不仅是选择一件饰品,更是选择一种穿越周期的投资智慧——在分化中寻找确定性,在波动中坚守价值。
来源:橘子每日互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