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津多伦道一家不起眼的刨冰店里,墙上挂满怀旧老照片,市民程先生正带着外地亲戚品尝家乡味。“我们小时候就吃白冰加果料,先单独尝尝果料,再吃混着果料的冰碴,最后等冰融化些喝口冰凉的汤,特别消暑解渴。”这种简单直接的吃法,如今成了年轻人追逐的新时尚。
天津多伦道一家不起眼的刨冰店里,墙上挂满怀旧老照片,市民程先生正带着外地亲戚品尝家乡味。“我们小时候就吃白冰加果料,先单独尝尝果料,再吃混着果料的冰碴,最后等冰融化些喝口冰凉的汤,特别消暑解渴。”这种简单直接的吃法,如今成了年轻人追逐的新时尚。
穿着始祖鸟、骑着小布brompton的潮人情侣,下午5点准时出现在上海虹井路刨冰店。来自广东汕头的咖啡师Steven,白天是精品咖啡拉花艺术家,傍晚化身飞盘场追风者,而健身后的犒赏必须是一碗铺满整盘蓝莓的刨冰。这些看似矛盾的场景,正发生在各个城市的刨冰摊前。
大学旁、商场里、糖水铺、炸串店……呼市、西安、太原等城市街边小巷都悄悄开起了刨冰店。曾经只是天津专属的夏日消遣,如今已蔓延全国。工作日晚上的刨冰店依旧人声鼎沸,年轻人拖着行李箱直接来自高铁站,就为体验这把小马扎上的清凉。
天津刨冰的走红并非偶然。短视频平台上美食博主们的推荐视频点赞量动辄过万,当地文旅部门也将刨冰纳入特色美食推广名单。与动辄几十元的网红冰淇淋不同,一份老味儿刨冰只要10元出头,鲜果刨冰根据添加材料不同也在10-35元之间。这种定价策略让刨冰保持了亲民本色。
制作一碗正宗刨冰颇有讲究。在天津知名刨冰店,每天凌晨就开始熬制果酱,水果都是现切确保新鲜无添加,奶冰使用纯牛奶冻制口感更醇厚。老字号沈大成的师傅们每天早上五点钟就开始熬制绿豆刨冰使用的糖油,绿豆当天蒸出来,不加任何添加剂。
水质是关键因素。专业制冰企业需要对水源进行多介质过滤器去除悬浮物、活性炭吸附有机物、软水器置换钙镁离子、反渗透系统脱盐四重净化。净化后的水经过6小时高压冷冻才制成食用冰,每批次产品还要通过致病菌和菌落总数检测。
年轻人为什么愿意为看似简单的冰块买单?饿了么平台数据显示,冰杯消费用户中00后接近四成占比最高,95后占到了三成。大暑前后冰杯外卖量同比去年增长350%,超市、便利店、仓店都加入了卖“冰杯”的行列。
这波“吃冰热”背后是消费观念的转变。雪糕作为高溢价产品,人们早就祛魅了。反观蜜雪冰城已经坐稳茶饮界头把交椅,却仍然给人街边卖刨冰“草根少年”的亲民信任感。哈根达斯的尴尬在于,当消费者能用更低价格获得同等甚至更好的体验时,旧时代的贵便失去了说服力。
钟薛高产品高价没有真实价值作为支撑,平价转型又遗憾失去了品牌调性。当产品的护城河不够,泡沫散去,真正的消费革命才刚刚开始。时下年轻人消费的姿势,俨然进化到了既要吃得心安理得,又要花得明明白白的新版本。
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让吃冰成为一种风潮。小红书等平台上,用冰杯和酒、气泡水或水果调配高颜值冰饮的帖子高达数万条。方便购买、动手简单、成品高颜值,小小冰块不仅撬动了酒水饮料销量,也给足了消费者情绪价值。
武汉女孩黄芯拆开下班时从便利店花3块钱买的冰杯,依次加入橙汁、青柠汁、葡萄汽水,最后加少量低度酒调味。她给这杯粉紫色的自制冰饮起名“君莫笑”。迷上自制酒饮后,她今年夏天收藏了大量网友分享的调配攻略,陆续购买了近1000元的酒、饮料和冰块。
便利店冰柜里摆放着6种不同造型和口味的杯装食用冰,包括杯底放柠檬切片的柠檬冰杯、一杯一个冰球的“月球冰”、咖啡味冰球杯等,售价在3到9元之间。朴朴超市等平台更是推出“DIY调酒”系列套餐,将冰杯、果味饮料和低度酒组合销售,售价从14元到117元不等。
从水变成冰,重量不变身价却翻倍。一瓶500毫升纯净水重500克售价2元,每100克售价4毛钱;一杯160克重冰杯售价普遍3元左右,每100克售价1.875元——身价翻了近5倍。如果变成售价更高的咖啡或茶味冰球,身价还要继续涨。
这杯“高溢价”的冰杯却成为近两年最追捧的夏日消费品,销量连续2年增速超过300%,一线城市消费者人均年消费量已达48杯。送往写字楼的冰品订单量同比增长30%,深夜加班场景的冰品订单同比增长40%,周末冰品订单同比增长超过80%。
家用制冰机市场随之爆发。售价200-600元的家用制冰机被纷纷推出,这些体积小可摆办公桌的设备主打6-8分钟快速出冰,一次出冰量供1-2人使用。拼多多数据显示,今年3月以来制冰机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40%,7月单月销售额预计达数千万元。
制冰机连续两年在天猫成交同比增长超210%,成为高速增长的新趋势赛道。618期间,惠康的家用小型制冰机在天猫卖出了10万台,可口可乐、长虹、小熊、美的等品牌都跨赛道经营。行业市场规模约25亿元,在热浪滚滚的夏天里,“冰”赛道的成长正被行业期待。
不过业内人士分析,冰杯制作流程简单标准化清晰,门槛并不高。便利店、奶茶品牌等要做冰杯只能在口味、健康概念等方面打造差异化,但由于冰杯主打低价,加大投入会影响企业经营效率。制冰机技术早已成熟,行业不太存在技术壁垒,同质化竞争会非常严重。
在天津,吃刨冰早已超越解暑功能,成为一种社交仪式。天津人吃刨冰大多小马扎配四方桌,背心短裤趿拉板是标配,且大多挤在马路边的树荫下——因为户外暑气重,吃着吃着就凉快了,坐在空调房里反而不对味。
能否把刨冰融入日常,是衡量一个年轻人是否“津化”的标志。如果能将饭局搬到刨冰摊,而不是高价餐厅,说明你是真的上道了。有人甚至把合作客户约到刨冰摊谈生意——初次见面约在商务餐厅说明彼此还相敬如宾,约在老饭店关系更近一步,而一旦能约着去吃刨冰,说明已经把对方当自己人了。
白天刨冰摊是避暑据点,到了夜晚就变身露天酒吧。天津人可以为了一口吃的排队到晚上十一点,一边打牌一边嚼大冰碴。这种在其他城市不可思议的景象,在津门却是全民奉行的及时行乐主义。
对于北漂而言,去天津吃刨冰是一种无声的炫耀。因为刨冰只有天津有且无法被邮寄,能在周末去天津吃冰,意味着既有能用来浪费的空闲时光,又有为一口吃食辗转奔波的心情。但刨冰一到北京就变了味儿——价格一涨就失去了那种粗糙的松弛,只留下金钱的味道。
在揭东区磐东街道“碗里有冰”小店,姐妹俩耗时半年在家反复调试,研发出多款贴合大众口味的创意冰品。老式梅汁刨冰耗时两个多月研发,口感爽口解腻,立秋后仍稳居点单榜前列。单是梅汁调配就试过话梅、青梅等多种梅子,反复调整酸甜度才定下让顾客青睐的配方。
每天早上9点多,妹妹陈婉冰去市场采购芋头和水果。芋头去皮切片用高压锅压15分钟,出锅捣成泥冷藏;红豆洗净压20分钟,放凉加糖冷藏;水果去皮切块备用;黑糯米熬煮加糖1小时。这些准备工作完成后,店铺下午开门迎客,从下午到晚上顾客络绎不绝。
舀一勺老式梅汁刨冰入口,最先袭来的是梅汁的酸鲜,清爽地打开味蕾。冰碴在舌尖化开,凉意顺喉咙蔓延,刚压下“秋老虎”带来的燥热,芋泥的绵密便袭来,粉糯中带着淡淡芋香。芒果块咬开时汁水迸溅,甜味与梅汁的酸形成绝妙呼应。黑糯米吸足梅汁底味,嚼起来软韧带劲,混着红豆的沙甜,颗粒感在唇齿间轻快跳跃。
上海的老字号们也重推刨冰产品。福州路老半斋酒楼一角,路过郑阿姨看见刨冰上市就顺便买了一杯绿豆刨冰。在美国生活40多年的吴老伯每次回来都寻觅老味道,一见刨冰毫不犹豫买一杯,回忆起当年吃刨冰时的情景:“当年,冰沙盖在马克杯上,用调羹‘嚓嚓嚓’地刮着冰沙,融入到赤豆、绿豆之中。”
沈大成南京路总店每年6月下旬至10月初售卖的“上海刨冰”,以绿豆和红豆为最传统的两大口味。店家今年还将老式刨冰转化为新潮体验,经过多次尝试推出10元一杯的自制刨冰酸梅汤,选用洛神花、山楂、桑葚、甘草、冰糖、薄荷叶、乌梅、陈皮等八种食材。
除了以绿豆、红豆为主的传统老式“上海刨冰”外,各家刨冰店也在推陈出新。沈大成在今年暑期研发了玫瑰赤豆冰,增加玫瑰风味让刨冰也有花香。好钰刨冰餐单上除了绿豆、红豆和双拼外,还有西瓜刨冰、凤梨刨冰、桂花米酿刨冰、橘子刨冰、秘制山楂刨冰、泰奶冰淇淋刨冰等新口味。
冰淇淋刨冰的做法有所不同,奶茶浇于刨冰上再铺满冰淇淋,颇为解暑。尽管单价不高但销量居高,南京路步行街客流居高时,单日可卖出上千杯上海刨冰。店家表示也许刨冰的总营收并不高,但一杯传承数十年的老式刨冰,却是上海老品牌广为人知的“窗口”。
从刨冰到绵绵冰,冰品不断升级换代。清水做冰底的老传统一去不返,添加牛奶等多种配料的冰虽然还有以前的温度,但冰的“骨头”开始变软。用特制刨冰机刨制后不再像雪花簌簌落下,反而如“棉絮”丝缕层叠,软、滑、细、薄、绵的蓬松结构让冰原本的冷硬质感彻底颠覆。
水果是刨冰最传统的搭档,但多年前的刨冰是一盘纯粹“白”冰,把新鲜水果或果酱淋在冰上面。今天的绵绵冰把水果做成灵魂彻底融入冰的身心——无论哪种水果味道的绵绵冰,都是把水果打成果汁做成冰底再刨制出来。奇异果、百香果、草莓或水蜜桃的香气,会在舌尖轻飘飘荡悠悠地一点点融化开来。
一盘刨冰不仅持续着以往的婉约清新,同时也有了豪迈和厚重的一面。绵绵冰分为香浓、清香和水果三大系列,现磨花生粉和芝麻粉做成绵绵冰是豪放派代表。每款冰既可以“原味”出现,也可以自己搭配水果和辅料,红豆、布丁、黑冻冻都成为刨冰的新搭档。
来源:下弦Y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