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宁乡市教育局以“作风转变年、质量提升年、争资突破年”为发展主轴,秉持"堂堂正正当老师,健健康康育人才"的育人初心,实施"人人学心理、人人爱运动、人人当志愿、人人能监督"的工作举措,着力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持续擦亮"宁乡人会读书"教育品牌。 宁乡市教
2025年,宁乡市教育局以“ 作风转变年、质量提升年、争资突破年”为发展主轴,秉持" 堂堂正正当老师,健健康康育人才"的育人初心,实施" 人人学心理、人人爱运动、人人当志愿、人人能监督"的工作举措,着力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持续擦亮"宁乡人会读书"教育品牌。 宁乡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号推出系列报道,带您走近校园一线,聆听课堂内外的教育脉动。
宁乡有一个乡,叫菁华铺。宁乡人说这地名,一般念作“青华铺”,但实际上,“菁”字的音和义都和“精”字是一样的,所以“菁华铺”应该念作“精华铺”。
菁华铺乡有一所学校,叫桃林桥中学。校如其名,这是一所遍地桃花的学校。春风三月,走进校园,大红桃花怒放,粉红桃花羞赧,玫红桃花争艳,各美其美,落英缤纷。
而桃林桥中学最美的精髓还不是校园,而是校门口挺立的几个金灿灿大字——“每个学生都是菁华”——这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是让这所学校真正成为优秀学校的核心。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乡村教育面临生源流失与资源稀释的浪潮中,桃林桥中学却以“逆流而上”的姿态,成为宁乡市农村中学的千人大校。这背后,是学校对“每个学生都是菁华”这一理念的深刻践行。从课堂改革到劳动教育,从教师成长到学生发展,桃林桥中学用行动证明:教育不是流水线的加工,而是唤醒每一粒种子的独特生命力。
让每一粒种子自主发芽的“菁华”课堂
“传统课堂里,同学间没有互教互学的责任和义务,学习完全是各自的事。”数学老师刘文娟坦言。为了打破这种孤立的学习状态,学校在全校推广“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每个班级被划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组成,并进一步细分为ABC三个学习共同体。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输出者,而是通过设计任务单、引导讨论、组织展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仅学知识,更学合作。”刘文娟说。
桃林桥中学的课堂改革不仅关注群体,更聚焦个体。针对临界生和学困生,学校推出“一生一策”精准辅导方案。103班的聂国剑曾是学习“困难户”,并且脾气暴躁,师生冲突、亲子冲突不断。班主任卢伟群以包容的态度悉心浇灌,为他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最终聂国剑考入宁乡一中。“卢老师没有放弃任何人,哪怕我基础再差。”聂国剑的感慨,道出了学校“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决心。
每天下午的社团时间,是学生们最期待的“自由探索时刻”。学校打破传统社团的固定模式,推出“一日一选”动态走班制。121班学生杨涵燕是棋类社团的成员,荣获市围棋比赛第八名,又是舞蹈室的优秀小教练员。学校共开设音乐、舞蹈、美术、篮球等12类社团,配备专业场地和师资。艺术类社团在舞蹈室排练校园文化艺术节剧目《渔家黎女》,科技人文类社团在计算机室设计简单模型,体育类社团在篮球场组织校际友谊赛。“选自己喜欢的课,学得更带劲!”杨涵燕说。数据显示,全校社团参与率达100%,跨领域选修比例超60%。学生在多元选择中发掘潜能,近三年超150名学生在市级以上科技、艺术比赛中获奖。
在泥土中淬炼品格之光的“菁华”实践
桃林桥中学的劳动教育,是一场融合生命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实践。在“美味食光·寻味桃林”校园厨艺大赛上,操场变身露天厨房。127班的谭顺文以一道辣椒炒肉征服评委,帮助班级摘得桂冠。“从切菜到摆盘,全由自己动手。劳动让我更自信!”谭顺文说。这场一年一度的美食节,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合作能力与生活技能的实战课堂。学生们在灶台前学会分工协作,在烟火气中体悟生活真谛。
校园东侧的劳动实践基地占地5亩,分为桃林、中草药园和蔬菜田三大区域。每个班级认领一块“责任田”,学生需全程参与种植管理。春季,七年级学生在桃林中学习嫁接技术;秋季,九年级学生采摘自己种下的黄桃,分装成礼盒义卖。生物老师张志方说:“劳动教育不是作秀,而是让学生真正体验生命的完整周期。”在中草药基地,学生们跟随家长志愿者学习黄精的种植技巧。“黄精喜阴,土壤湿度要控制在60%左右。”张志方一边示范松土,一边讲解中医药文化。学生将收获的黄精制成标本,撰写《中草药生长观察日记》,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
学校开发的《桃树种植与管理》《中草药的奥秘》等校本课程,将劳动与学科深度融合。在一次“桃林丰收节”中,学生需完成四项任务:数学组计算亩产和收益,语文组撰写产品文案,美术组设计包装图案,实践组组织义卖活动。最终,他们将劳动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知识不是纸上谈兵,劳动让我们学会解决问题。”活动策划者罗亚子说。
用温暖点亮成长灯塔的“菁华”之师
“教师心中有阳光,学生的成长才会绽放芬芳。”菁华铺乡中心学校副校长谢胜朋的这句话,揭示了桃林桥中学的教育密码。青年教师苏佳入职第一天,便与资深教师卢伟群结为“师徒”。每周,她带着教案到卢伟群的课堂观摩学习,而卢伟群逐字批改她的教学反思。“‘青蓝工程’让我找到了灵魂共鸣!看到卢老师这样一群人坚守着让大山孩子走出大山的信念,我也想像师傅一样坚守下去。”苏佳说。目前,学校“青蓝结对”覆盖全部新教师,近三年青年教师赛课获奖率达85%,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
学校通过构建“专业发展-价值认同-代际共生”的生态体系,既能激发青年教师创新活力,又能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同时实现老教师经验的代际转化,最终形成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学校把我们当家人,我们自然把学校的事当自家事。”临近退休的彭容辉老师主动请缨担任毕业班班主任,负责初三两个班物理、初二一个班物理的教学任务。
领导班子更是课改的“先锋”,学校的所有行政成员都上毕业班主课。教务主任谢尚在一节《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课上,他让学生小组分享实验现象、产率及改进方案。谢胜朋则主讲课改讲座,推动“任务单导学”“大单元教学”等模式落地。在他的带领下,数学组研发的导学案将课堂效率显著提升,语文组设计的“整本书阅读”项目使学生年均阅读量翻倍。 “学校领导们都冲在前面了,我们怎能不跟上?”青年教师邓广说。
“桃林桥中学的实践,印证了‘每个学生都是菁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套完整的育人体系。”菁华铺乡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谢业兴在总结学校发展时目光坚定。面对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教育的挑战,他十分自信:“学校将继续深化以‘环境精美’涵养育人氛围,以‘管理精细’激发师生潜能,以‘质量精良’回应社会期待,为宁乡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菁华力量’!”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