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出东坡去、日落西洼归,一幅多么美丽的劳作图画呀!朝霞的红晕、夕阳的美颜、劳动快乐的笑脸,幸福藏在心间;携锄除草去、荷锄轻步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耕年代勤劳艰辛的耕耘,养育着华夏子民、创造着历史、传承着文明,我们怎能不会为此而感到骄傲与自豪呢!
原创:么兰成
锄头杂谈
日出东坡去、日落西洼归,一幅多么美丽的劳作图画呀!朝霞的红晕、夕阳的美颜、劳动快乐的笑脸,幸福藏在心间;携锄除草去、荷锄轻步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耕年代勤劳艰辛的耕耘,养育着华夏子民、创造着历史、传承着文明,我们怎能不会为此而感到骄傲与自豪呢!
农耕时代,锄头是农具中的重要农具。我的青少年时代,锄地是农活中的重中之重;“锄头有水、锄头有火”,这两句农谚广为传唱、深入人心。天越旱,越是要锄地,锄了头遍锄二遍、锄了二遍锄三遍;炎热干燥的季节,那一锄锄的拉动都会流汗、一遍遍都很辛劳。唐人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维妙维俏地描绘出锄禾的艰辛与意义。
这首诗,在神州大地传唱了两千多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使他们去修养自己的言行、去珍惜养人性命的食粮、去丰富和发扬传统的美德。从劳动实践中,人们还总结出了很多与锄头有关的话题,成为人们不违农时劳作的指针。夏日进暑,正是锄禾灭草的好时机,锄地成了主活并为此总结出许多锄禾的谚语。如:大暑小暑,遍地开锄;立了秋,挂锄钩。地里的禾苗,在农民汗滴禾下土的浇灌中茁壮成长。看到庄稼喜人的长势、秋色丰盈的线弦弹出的音韵、用劳累换来的丰收在望,心里充满了甘甜喜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雨水特别充沛,一入夏就常下雨。然而,到了麦收时节却最怕下雨。于是,农民把麦收雨天称为"闹麦”。在机械化还未出现的年代,收麦全靠镰刀。头顶烈日、汗流浃背,割一天麦子累得腰酸背痛;割倒的麦子,还要捆成个运到晒场里、垛成垛等待压场;每一道工序,都浸染着劳动的血汗。为了防止遭遇随时而来的天气变化,社员们天不亮就下地,收工时已是满天星斗;收麦时废寝忘食,过麦被称作夺麦。
这无疑是虎口夺食,与天夺粮啊!我读小学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用智慧把收麦场景写得入木三分。也许是我亲历过麦收之繁忙,对这篇古诗记忆犹深;时隔六十多年,竟还能一字不差的背诵。由于雨水大,村中的土坑四季有水,在坑里可逮到鱼。
记得六三年漳卫河发洪水水漫堤顶,沿河两岸的村庄一片汪洋;低洼处的庄稼全被淹死,高处的禾苗也被水浸泡的蔫黄,人们靠国家赈灾粮和高地块微薄的收成勉强度日。为了保苗,天天去锄地;地皮刚不黏脚,就用锄头把水浸泡过板结的田垄锄松;锄松的地表易接收阳光,蒸发水气;需连锄几遍后,蔫黄的小苗才有生机。从锄地保苗中,我悟出了“锄头有火”的深刻道理。
近些年,随着科技兴农的普及,农民种田再不锄地了。一种上庄稼,就打除草剂,还有增长剂、杀虫剂。结果呢?害虫死了、杂草灭了,益虫也没有了。环境的污染,使得河里的鱼也少了。污染也改变了气候,使得地球增温,雨水比以前少多了,村中也常年不见积水了。就连天上的鸟儿也少了,许多儿时的鸟和昆虫也在身边灭绝;今年,竟连小燕子也不见了。这些现象,令人惶恐不安。无节制地使用农药,污染了作物的生存之地;农药浸到庄稼的根茎中,长出的果食毒性残留其中,让人吃了就得病,病从口入啊!君不见:现在的人群中怪病频发,医院天天人满为患;因高血压罹患半身不隧的人比比皆是,每一个村庄都有行走不便的人结伴锻炼,很难再找到一块清净康宁的祥和之地了。
我的家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张锄,自己种点菜常用它去灭草松土。每次孩子见我锄地总是不解,说我老脑筋;孙子竟好奇地问我手中的锄是啥?这真让我难以作答。哎!
我是五零后,那些年我们唱着红歌、背着老三篇长大,心里挺充实。在村街上的小广播里天天听新闻,党中央的声音时时响在耳边。人们精神饱满,学雷锋成了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个人的私心杂念很少。成年后,我响应祖国号召参军入伍,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历练了五年,奠定了人生根基、坚定了红色信仰,并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远大的革命目标激励着我去奋斗,活的很充实。而今天,心里却是空落落的,整天想着怎么去多挣点钱,没钱寸步难行啊。物流横欲的社会,年轻人的担子更重,种地要买化肥农药、收获要雇人与机械、孩子上学要交交费、结婚要送彩礼;买车、买楼,钱压的人喘不过气来。如今国家提倡多生,可年轻人谁敢多生啊?生个男孩得攒上百万。
为此,社会老龄化的矛盾无法从根本缓解。现在为钱纠纷很多,不信你到法院看看,许多兄弟姐妹为钱反目为仇;你到信访部门听听反映,上访反映的某些干部哪里还有公仆的形象?人们走在大街上,时常也会看到“社会主义价值核心观”的标语,也有“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条幅。但是,看着就叫我们这代人心痛。
在此文结束时,我认真地敲打出几行字:我们祖国的上空红旗招展,人民在小康路上高歌猛进,乡村振兴的美好幢憬彰显着人们对梦想的向往。但是,我们也应低下头看看地里的杂草和毒苗,要及时地锄地灭草呀!只有锄掉杂草,庄稼才会茁壮成长,我们的健康才有保障、我们的未来才有出路。让我们唤醒内心的真挚,无关风月地挑拣旧时光的牵念来传承传统美德,用锄头回馈生命的庄严与隆重。
锄禾遍遍贵如金,
茧手辛勤来耕耘。
吃苦耐劳绘美景,
自然和谐利后人。
本刊独家原创 抄袭剽窃必究
作者么兰成 山东冠县人,1952年7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曾任陆军第二十师侦察连任班长等职。1975年2月复员,回乡务农,任生产队长多年。现仍在农村劳作,坚持业余写作,笔耕不辍,先后在报刊发表诗歌百余首,散文十数篇。
来源:金戈铁马贺兰雄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