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现AGI已是确定性事件,但这只是起点,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出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ASI。” 在9月24日的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的发言掷地有声。
世界风云变幻,科技战场更是波诡云谲。当全球目光聚焦中美AI竞争时,阿里巴巴在2025云栖大会上展示的体系化作战能力,预示着一场深刻的攻守易势正在发生。
“实现AGI已是确定性事件,但这只是起点,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出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ASI。” 在9月24日的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的发言掷地有声。
这场演讲揭示了中国AI产业的结构性转变:从单个模型或芯片的比拼,升级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全面对抗。
在美国接二连三推出国家级AI战略之时,阿里以3800亿AI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磅投入,展示了中国在AI赛道上的体系化反击能力。
中美AI竞争已超越单纯技术参数对比,进入生态系统全面竞争的新阶段。美国在今年7月发布的《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中,明确将中国标记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并勾勒出对华科技遏制的三条主线。
一是通过国内“去监管”激发创新,确保在AI领域保持绝对优势;二是着力构建全球AI生态,巩固自身主导权;三是推行所谓“科技外交”,拉拢盟友构建“小圈子”打压中国。
这种竞争格局下,单一技术突破已不足以决定胜负。正如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所指出的,AI发展将经历三个关键阶段:从“智能涌现”到“自主行动”,最终实现“自我迭代”。
当前行业正处于第二阶段,AI开始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从“学习人”转向“辅助人”。这一阶段的竞争焦点不再是简单的能力对比,而是整个技术体系和应用生态的完善程度。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李艳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到,中美科技竞争是一场长期性、高压式的战略博弈,不能抱有任何幻想。”这种竞争深植于美国的战略基因,从二战后的“斯普特尼克时刻”到对日本半导体的“围猎”,如今类似打法被复制到对中国的科技遏制上。
阿里巴巴在云栖大会上的展示,凸显了中国头部科技企业在AI领域的全栈布局。吴泳铭首次系统阐述了通往ASI的三阶段演进路线,并明确了阿里云的战略路径。
阿里云作为“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正通过两大核心路径实施AI战略:通义千问坚定开源开放路线,致力于打造“AI时代的Android”;同时构建作为“下一代计算机”的超级AI云,为全球提供智能算力网络。
为支撑这一宏大愿景,阿里巴巴正在积极推进三年3800亿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将会持续追加更大的投入。根据远期规划,到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比2022年提升10倍。
这一投入规模堪比美国主导的“星际之门计划”,显示中国企业在AI基础设施上的决心。
在技术层面,阿里推出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能力最强的模型Qwen3-Max。该模型在LMArena文本排行榜上位列第三,超越了GPT-5-Chat,在代码能力和智能体能力方面进一步提升。
阿里巴巴的AI体系化能力已开始在海外市场产生实际效果。印尼最大数字生态企业GoTo集团将其核心商业智能数据平台迁移至阿里云MaxCompute,进一步提升运营灵活性和成本效率。
“迁移增强了我们数据平台的可扩展性和韧性。通过提供成本效率、性能对等和运营连续性,这次合作为GoTo生态系统加强了技术基础。”GoTo集团首席技术官熊威廉表示。
开源与闭源之路的选择,成为中美AI发展理念的分水岭。美国倾向于闭源垄断,由私营企业主导,其主流大模型多采取封闭路线;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则选择了多元化的开源路线。
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明确表示:“我们坚定的选择开源,就是为了全力支持开发者生态,与全球所有开发者一起探索应用的无限可能。”他认为,开源模型创造的价值将会远远大于闭源模型。
数据显示,阿里已开源300余款通义大模型,千问系列衍生模型数量超17万个,是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家族。通义千问 Qwen 衍生模型包揽 HuggingFace 开源榜单全球前十。
这种现象被美国CNBC称为中国AI的 “安卓时刻” ,类比谷歌开放安卓系统源代码后催生的非苹果应用生态创新。深度求索等中国初创公司引领的开源革命,正推动国内AI技术的普及与创新。
“DeepSeek的成功证明,开源战略能够带来更快的创新速度和更广泛的应用。”Counterpoint Research人工智能首席分析师孙薇表示。
华为在今年8月5日宣布昇腾硬件使能CANN全面开源开放,进一步强化了中国AI开源生态的阵容。
开源的战略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生态构建的主导权。美国研究机构Constellation Research的专家指出,中企希望他们选择的开源路线产品比美国的闭源模式产品更快获得普及。
阿里云正在加速全球基础设施布局,计划扩展至29个地域、90个可用区。马来西亚第三个可用区已于7月1日正式上线,菲律宾第二个可用区计划于10月启用。
同时,阿里云在新加坡设立了首个AI国际能力中心,预计将惠及超过5000家企业和10万名开发者,让他们能更轻松地接触到前沿AI模型并获得技术支持。
这种全球布局正在产生实际效果。以GoTo集团为例,该企业现在使用阿里云的MaxCompute大数据平台为其所有服务提供支持,从按需交通到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
对于其不断增长的放贷业务(包含超过500个微服务),GoTo采用了云原生PolarDB数据库来提供高性能、低延迟的服务。
新加坡生成式AI公司VisionTech使用阿里云基础设施后,部署成本降低25%、响应速度大幅提升。这些案例表明,中国AI技术体系已具备国际服务能力,并开始在海外市场形成影响力。
与此同时,中国AI企业正通过开源策略扩展自身软实力。美国《外交》杂志日前发表学者文章评估中国AI战略,认为中国通过开源模型扩展自身软实力,并建议美国调整政策,推动开源模型发展。
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等国际场合,中美分别向亚洲国家阐述各自AI战略:美国希望推广其AI技术,尤其是芯片和软件;而中国则致力于推广AI产品和开源模型。
吴泳铭描绘的AI发展三阶段中,当前行业正处于“自主行动”阶段,AI开始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辅助人”。而下一阶段的“自我迭代”将实现AI“超越人”的飞跃,这需要两个关键要素:连接真实世界的全量原始数据和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AI渗透更多物理世界场景,理解更多物理世界数据,AI模型和智能体能力会越来越强,将有机会为自己模型的升级迭代搭建训练基础设施、优化数据流程和升级模型架构,从而实现自我学习。
“一旦跨过某个奇点,人类社会就像按下了加速键,科技进步的速度将超越我们的想象,新的生产力爆发将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崭新的阶段。”吴泳铭预测。
对于中美AI竞争格局,专家认为中国的优势在于应用场景和市场潜力。李艳指出:“中国既不是当年的苏联,也不是当年的日本。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实力也不可同日而语。”
在政策层面,中国近期发布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以13条具体举措勾勒出中国在全球AI治理上的系统设计。与美国的竞争性战略不同,中方计划鲜明体现出共赢、公平、普惠导向,倡导AI发展和治理的全球合作。
阿里云在全球范围的布局正在加速。马来西亚第三个可用区已于7月正式上线,菲律宾第二个可用区计划于10月启用。同时,阿里云在新加坡设立了首个AI国际能力中心,预计将支持超过5,000家企业和培训100,000名开发者。
这些举措不仅是商业扩张,更是中国AI体系输出的具体表现。随着中国AI技术栈在更多国家和场景中落地,一个不同于美国技术路线的替代方案正在形成。
未来十年,AI将从实验室走向各行各业,成为像电力一样的基础设施。而中国拥有的庞大市场、丰富应用场景和开源开放理念,正在成为孕育这一变革的沃土。
中美AI竞争的结局,很可能不是谁完全取代谁,而是两个并行又交织的生态体系共同演进。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AI已经证明了自己在全球版图中的不可忽视性。
来源:烽火前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