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暮色为兰州中山桥镀上一层温柔的光晕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陇萤心灯实践团的志愿者们带着满满一袋“宝藏”如约而至。袋子里装着的,是残障青年们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DIY手工串珠、玫瑰花在灯光下泛着莹润光泽,用心制作的挂件透着憨态可掬的暖意,手工餐垫的针脚里藏着反
当暮色为兰州中山桥镀上一层温柔的光晕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陇萤心灯实践团的志愿者们带着满满一袋“宝藏”如约而至。袋子里装着的,是残障青年们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DIY手工串珠、玫瑰花在灯光下泛着莹润光泽,用心制作的挂件透着憨态可掬的暖意,手工餐垫的针脚里藏着反复练习的执着,每一件都凝聚着他们的专注与心意。
志愿者们迅速摆起摊位,吆喝声、介绍声与晚风交织成独特的旋律。
有人举起亲手绘制的义卖海报,“心青年手作”,“爱心义卖”等字样在灯光下格外醒目;有人捧着串珠玫瑰向路人展示,指尖的温度仿佛还停留在作品上;还有人举着手机调试直播镜头,让远方的观众也能看见这些“带着心跳的手作”。
每一次弯腰介绍,每一次耐心解答,都是在为心青年的努力“发声”。当游客拿起挂件询问制作过程时,志愿者总会笑着说“这可是他们练了很久才做好的,每一针每一线都特别认真呢。”
吆喝声里,不少游客被吸引驻足。有人拿起串珠玫瑰花细细端详,花瓣的弧度里藏着穿线时的专注;有人为孩子挑选毛线挂件,指尖抚过略显笨拙的针脚,眼里满是温柔……
当顾客完成采购,志愿者们还会递上一张亲手制作的明信片,卡片上满是爱意的图画和字迹,让这份交易变成了一场温暖的对话。有游客接过明信片时轻声问:“这些心青年,还会做其他东西吗?”——这便是理解的开始。
线上直播的镜头里,手工艺品的特写与志愿者的讲解同步传递。评论区里,“太厉害了”“想为他们做点什么”的留言不断滚动,屏幕外的吆喝与屏幕内的互动,让爱心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善意从不需要面对面,只要有真诚的传递,便能抵达心底。
夜色渐深,摊位前的人流慢慢散去,志愿者们清点着善款,指尖还残留着串珠与毛线的触感。这场义卖,卖的从来不是手工艺品,而是让心青年被看见的机会,是让“不同”被接纳的可能。 就像那些串珠需要一颗颗串联,理解与包容也需要一次次这样的相遇来编织。
当最后一件作品被带走,当最后一条直播评论被回复,中山桥的晚风里,早已播下了温暖的种子。当更多人循着这份善意而来,青年的巧手之作会走进更多生活,每一份认真都将被珍视,每一份不同都能被温柔以待。理解与爱交织绘就的,正是最动人的社会图景。
责任编辑:韩璐(EN053)
来源:曲娱乐嘟嘟嘟